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梅花满树,

又是一年冬至

古时文人踏雪寻梅,看的是风送香来,雪助花妍的明艳。即使“狐裘不暖锦衾薄”“雪窗休记夜来寒”,也觉得值得。有人说世上了无牵挂,但唯独季节流转,不能忘怀,若未曾踏雪寻梅,总归有点可惜。

冬至,“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但只要过了这一天,阳气初生,土壤水泽中便有了埋藏的春信。藏之终,生之始,故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为顺应阳气萌动,此日要关闭城门,市场乃至战事都需停歇,成为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大部分北方地区仍然保留着,以当归、羊肉为馅,温补进益,能使人体气血充盈。也有一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因为冬至日短,天色昏蒙,又是阴阳两气交替变换,故吃馄饨(混沌)。

南方地区冬至则流行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潮汕地区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的前一日叫做“添岁” 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祭祀是从周朝起就有的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和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冬至祭祀仪式隆重,仅次于春节。

自唐宋起,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冬至这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古时冬至有送鞋袜的习俗,因为冬至后阳气渐长,因寒气而懈怠的礼仪开始整肃,以待新春。此时将鞋袜呈给长辈,不仅出于严冬保暖之需,更是孝心之举,被称为“履长之贺”。

北方有绘制《九九消寒图》的雅趣,自冬至日起,画梅花枝干在窗上,每日早起时随手画一圆,待画满九九八十一笔,冬天也就过去。推开梅花窗,只见外面杏花飞舞。

可惜梅花不是时时有,雪花更不是年年有,李渔说感觉天有雪意之时,便要带着“帐房”进山,三面封闭留一面以待赏雪观花。待夜临,雪光映窗,雪影拂窗,雪夜之静谧配上一壶好酒——人在雪夜中,就像蜷缩在厚厚积雪覆盖中。可谓人生一乐。

冬至节俗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腊 八

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年一岁一团圆

一岁之末为“腊”,意为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之时,也是古人正值农闲、祭祖祭神的时节,以求攘除灾祸,祈祷来年安康吉祥。

腊八一过,年味渐浓,家家户户洒扫庭院、杀猪宰羊。在外漂泊的游子归乡,与倚闾而望的亲人团聚,共话家常,句句都是乡音;踏上故乡的土地,闻着泥土的芬芳,让飘零的心暂时有了栖息之所。这注定了是团聚的时光,是安详的季节。

腊八里的故事

年关将近,腊八粥香。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刀耕火种,只为果腹。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面朝黄土背朝天,三百六十五个日夜,最终的收成好坏,大部分却取决于上天的心情。因此,祭祀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收成好,要感谢上天神灵;收成不好,则要祈祷来年。

《礼记·郊特牲》说,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

后来佛教传入,为了和释迦牟尼腊月初八得道相联系,腊祭的日子由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变为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选出最好的五谷、瓜果,敬奉神灵,虔诚祈祷来年丰收,吉祥如意。

随着时间发展,这一简单而朴素的祭祀活动,越来越多地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始终没变的,是人们那份美好的期许。

传说释迦牟尼脱离红尘,潜心修炼,其虔诚之心感染了附近的牧羊女。牧羊女供奉乳糜,助释迦牟尼恢复体力,最终得道成佛,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人们效仿牧羊女进献乳糜,各大寺庙到民间化缘,得五谷杂粮,在腊八这一天熬成粥,施惠众生,以祈安详。

在河南地区,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岳飞在朱仙镇抗金,天寒地冻,岳家军缺衣少食。百姓自发凑了五谷杂粮煮成粥,助岳家军大胜而归,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枉死风波亭。百姓腊月初八煮五谷杂粮粥,寄托怀念之思。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腊八里的美食

祭祀供奉之后,粮食不能浪费,人们熬成粥以自享。加上年关将近,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总需要好好犒劳自己,以迎来年。

而最好的犒劳,自然莫过于一餐别具风格的美食了。久而久之,腊八,成了美食的节日。

腊八粥。寒冬腊月,一炉火,一锅粥。家人围坐,品美食、话家常,最美也不过如此。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流传至今,所用食材因地制宜,各有区别。总之,有米有豆、有瓜有果,或甜或咸,活色生香,老少皆宜。

腊八面。陕西关中地区,素来以面食为主。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一碗腊八面。以面粉和各种豆类为原料,和、擀、切……

一定要是厚薄均匀、宽窄一致的韭叶面。红豆提前泡好,腊八一早起来熬汤,小火慢炖,直到熟烂,入口即化。中火煮面,葱花爆香。盛面,浇上葱花,拌上作料。

只此一碗,足矣。

腊八蒜。在我国北方,有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月初八,年味渐浓。家家户户,将蒜剥开,洗净,放入一个密封的罐子里,倒上醋腌制。一些时日之后,蒜瓣在醋的作用下发酵,逐渐变绿,以致通身翠绿,赛翡翠,如碧玉。辣而不辛,酸而不过,脆而有声,实在是佐饭之上品。

至于腊八节的真正内涵,作家迟子建在小说《布兰基小站的腊八夜》里这样告诉我们答案:

小偷刘志因为要给儿子做一顿饺子而做贼被抓,结果却被当事民警释放;千里迢迢为儿子办冥婚的老夫妻得到所有人的帮助,顺利赶上火车……

作为虚构的人物,小说里的主人公们在社会的底层互相取暖,即便再艰难也没忘了扶危救困。即使为命运所牵动的人生注定是悲喜交加的,但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世界温柔相待。

慈悲,便是腊八节最该有的境界。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