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二十四節氣之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梅花滿樹,

又是一年冬至

古時文人踏雪尋梅,看的是風送香來,雪助花妍的明豔。即使“狐裘不暖錦衾薄”“雪窗休記夜來寒”,也覺得值得。有人說世上了無牽掛,但唯獨季節流轉,不能忘懷,若未曾踏雪尋梅,總歸有點可惜。

冬至,“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但只要過了這一天,陽氣初生,土壤水澤中便有了埋藏的春信。藏之終,生之始,故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為順應陽氣萌動,此日要關閉城門,市場乃至戰事都需停歇,成為一年中最安靜的長夜。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大部分北方地區仍然保留著,以當歸、羊肉為餡,溫補進益,能使人體氣血充盈。也有一說“冬至餛飩夏至面”,因為冬至日短,天色昏蒙,又是陰陽兩氣交替變換,故吃餛飩(混沌)。

南方地區冬至則流行吃湯圓。“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潮汕地區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的前一日叫做“添歲” 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祭祀是從周朝起就有的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和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冬至祭祀儀式隆重,僅次於春節。

自唐宋起,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冬至這天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古時冬至有送鞋襪的習俗,因為冬至後陽氣漸長,因寒氣而懈怠的禮儀開始整肅,以待新春。此時將鞋襪呈給長輩,不僅出於嚴冬保暖之需,更是孝心之舉,被稱為“履長之賀”。

北方有繪製《九九消寒圖》的雅趣,自冬至日起,畫梅花枝幹在窗上,每日早起時隨手畫一圓,待畫滿九九八十一筆,冬天也就過去。推開梅花窗,只見外面杏花飛舞。

可惜梅花不是時時有,雪花更不是年年有,李漁說感覺天有雪意之時,便要帶著“帳房”進山,三面封閉留一面以待賞雪觀花。待夜臨,雪光映窗,雪影拂窗,雪夜之靜謐配上一壺好酒——人在雪夜中,就像蜷縮在厚厚積雪覆蓋中。可謂人生一樂。

冬至節俗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臘 八

過了臘八就是年

一年一歲一團圓

一歲之末為“臘”,意為新舊交替。辭舊迎新之時,也是古人正值農閒、祭祖祭神的時節,以求攘除災禍,祈禱來年安康吉祥。

臘八一過,年味漸濃,家家戶戶灑掃庭院、殺豬宰羊。在外漂泊的遊子歸鄉,與倚閭而望的親人團聚,共話家常,句句都是鄉音;踏上故鄉的土地,聞著泥土的芬芳,讓飄零的心暫時有了棲息之所。這注定了是團聚的時光,是安詳的季節。

臘八里的故事

年關將近,臘八粥香。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刀耕火種,只為果腹。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面朝黃土背朝天,三百六十五個日夜,最終的收成好壞,大部分卻取決於上天的心情。因此,祭祀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一件事:收成好,要感謝上天神靈;收成不好,則要祈禱來年。

《禮記·郊特牲》說,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說文》記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

後來佛教傳入,為了和釋迦牟尼臘月初八得道相聯繫,臘祭的日子由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變為了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選出最好的五穀、瓜果,敬奉神靈,虔誠祈禱來年豐收,吉祥如意。

隨著時間發展,這一簡單而樸素的祭祀活動,越來越多地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始終沒變的,是人們那份美好的期許。

傳說釋迦牟尼脫離紅塵,潛心修煉,其虔誠之心感染了附近的牧羊女。牧羊女供奉乳糜,助釋迦牟尼恢復體力,最終得道成佛,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後來人們效仿牧羊女進獻乳糜,各大寺廟到民間化緣,得五穀雜糧,在臘八這一天熬成粥,施惠眾生,以祈安詳。

在河南地區,則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岳飛在朱仙鎮抗金,天寒地凍,岳家軍缺衣少食。百姓自發湊了五穀雜糧煮成粥,助岳家軍大勝而歸,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後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枉死風波亭。百姓臘月初八煮五穀雜糧粥,寄託懷念之思。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臘八里的美食

祭祀供奉之後,糧食不能浪費,人們熬成粥以自享。加上年關將近,辛苦了一年的人們總需要好好犒勞自己,以迎來年。

而最好的犒勞,自然莫過於一餐別具風格的美食了。久而久之,臘八,成了美食的節日。

臘八粥。寒冬臘月,一爐火,一鍋粥。家人圍坐,品美食、話家常,最美也不過如此。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

《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流傳至今,所用食材因地制宜,各有區別。總之,有米有豆、有瓜有果,或甜或鹹,活色生香,老少皆宜。

臘八面。陝西關中地區,素來以麵食為主。到了臘八這一天,家家戶戶,一碗臘八面。以麵粉和各種豆類為原料,和、擀、切……

一定要是厚薄均勻、寬窄一致的韭葉面。紅豆提前泡好,臘八一早起來熬湯,小火慢燉,直到熟爛,入口即化。中火煮麵,蔥花爆香。盛面,澆上蔥花,拌上作料。

只此一碗,足矣。

臘八蒜。在我國北方,有泡製臘八蒜的習俗。臘月初八,年味漸濃。家家戶戶,將蒜剝開,洗淨,放入一個密封的罐子裡,倒上醋醃製。一些時日之後,蒜瓣在醋的作用下發酵,逐漸變綠,以致通身翠綠,賽翡翠,如碧玉。辣而不辛,酸而不過,脆而有聲,實在是佐飯之上品。

至於臘八節的真正內涵,作家遲子建在小說《布蘭基小站的臘八夜》裡這樣告訴我們答案:

小偷劉志因為要給兒子做一頓餃子而做賊被抓,結果卻被當事民警釋放;千里迢迢為兒子辦冥婚的老夫妻得到所有人的幫助,順利趕上火車……

作為虛構的人物,小說裡的主人公們在社會的底層互相取暖,即便再艱難也沒忘了扶危救困。即使為命運所牽動的人生註定是悲喜交加的,但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世界溫柔相待。

慈悲,便是臘八節最該有的境界。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图说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