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与生俱来,不过是认知差异


你以为的与生俱来,不过是认知差异



自古以来,我们都以为领导力是某些人天生具备的气质和天赋,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贴上标签,

“这个孩子长大了有本事,从小就喜欢当孩子王!”

“这个孩子太老实,不是个当领导的料!”事实真的如此吗?领导力真的是天生的吗?

西方文化认为,领导力不过是一系列的工具而已,它是一种可以复制和学习的能力。

西方人更注重逻辑性,在西方的工厂里经常会运用到六希格玛原理:

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第三步,解决问题;第四步,反馈。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根本差距就在于,我们太过于依赖于个别能干的聪明人,组织的力量往往被忽略;

很多企业经常会出现,某个员工被培养几年后,能力俱佳,要么被猎头挖走,要么自己寻求到创业商机离开公司,而公司因为某个人的离开,则陷入了短期或者长期的混乱。

这种“非他不可”的用人模式,不应该再成为我们的标准和原则。

而西方人更擅长于把事情做成标准化,有清晰明了的步骤,这样一来,有了步骤,大部分人在步骤指导下,都可以把事情完成甚至做得完美。

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领导力与执行力往往是分不开的。比如一些打鸡血类的培训,可以让员工在短期内变得充满激情,并提高工作效率;而西方人则认为,员工缺乏执行力,多半是因为领导缺乏领导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个体作为一个新生的群体,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

爱学习的个体,大多都拥有一颗好奇和不断探索的心,会给自己一份尝试新可能的勇气,他们更加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学着去做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风险就是,你什么都没有做就老了。

正因为如此,个人的能力被无形的放大,十年前怕被老板炒鱿鱼的时代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了。

平台与自媒体的公开化,让每个个体都能拥有自己的品牌,每个人都可以是终端。


你以为的与生俱来,不过是认知差异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领导者又应该如何组织工作?

为什么游戏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持续不断的任务和通关的那种快感,会刺激我们不断的想要突破下一个任务,这种成就感往往能弥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

所有的游戏中,都会有宏大的目标、清晰明确的原则、排名得到即使反馈、自愿原则,我们虽然不推崇游戏,却推崇这种游戏的规则,如果把这些规则运用到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的激发。

以上为樊登老师《可复制的领导力》第一课笔记,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