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一说起《望岳》,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殊不知,作者杜甫还写了另外两首《望岳》。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次。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望岳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这三首诗,两首为五言,一首为七言,最有名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第一首。从古到今,对这首诗的称赞代不乏人。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公望岳诗凡三首,此望东岳也。越境连绵,苍峰不断,写岳势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钟神秀’,在岳势前推出;‘割昏晓’,就岳势上显出。‘荡胸’、 ‘决眦’,明逗‘望’字。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刘辰翁:“‘齐鲁青未了’五字雄盖一世。‘青未了’语好,‘夫如何’跌荡,非凑句也。‘荡胸’语,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见其趣;对下句苦。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周珽评“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

王嗣爽《杜臆》:“‘齐鲁青未了’、‘荡胸生云’、‘决眦入鸟’,皆望见岱岳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集中《望岳》诗三见,独此辞愈少,力愈大,直与泰岱争衡。诗垂近千年,未有赏识者。余初亦嫌‘荡胸’一联为累句,今始知其奇。”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年轻人的浪漫与激情。全诗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全诗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却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首诗虽然寄托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三十年后的大历初,作者在《又上后园山脚》一诗中说: “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说明杜甫确实登上过泰山顶。

第二首咏西岳华山,作者是望而未登。自天宝以来,天下纷乱,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官拜左拾遗,但除了这一年境遇较佳,其余时间一直颠沛流离。因此,此诗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暗示了作者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最后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仕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黄生评曰:“‘玉女洗头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节杖引起,能化俗为妍,而句法更觉森挺,真有掷米丹砂之巧。”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第三首咏南岳衡山,写于作者暮年之际,亦望而未登。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作者的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虽身处江湖之远,而不忘其君。

三首《望岳》旨趣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境。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豪情满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的《望岳》代表杜甫晚年时期身陷世网、内敛安命的人生观。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爱国之心。因为他的博爱之心,才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他本人被尊为诗圣,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