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閣:明朝太監權利有多大: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歷史是最好的見證,時光流逝,它帶給我們的是智慧、善惡和人生的路,讓我們一起在歷史的海洋中翱翔吧。

我中國古代歷史上,明朝是實行中央集權最徹底的一個朝代了,這就導致了明朝特務政治特別發達,而且朱元璋廢除了宰相職位,在後來的特務機關基本就是“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權”

鑑史閣:明朝太監權利有多大: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宰相一職在李朝歷代中,職權都相當大,可以統帥百官,綜理機務,甚至可以一定程度牽制皇帝的獨斷專行,朱元璋稱帝后,也是實行宰相制的,後來覺得宰相權利太大,他內心不放心了,於是借宰相胡惟庸謀反案,趁機罷了宰相一職:“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這樣一來,丞相的權利就分散到了六部,有皇帝統治,實行中央集權制。

鑑史閣:明朝太監權利有多大: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既然沒有了宰相,全國的所有政務都集中到皇帝身上,無論這個皇帝是怎樣勤奮、經理過人,依舊無法完全照顧到,所以朱元璋就要找一些心腹來幫助他處理,可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對朝廷大臣都不太信任,那隻能在身邊的人來找,而當時的宦官是一天到晚都跟在朱元璋身邊的人,自然得到更多信任,於是朱元璋設立了“司禮太監”,他們是真正“”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的。

鑑史閣:明朝太監權利有多大: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而司禮太監是怎麼發展到這麼壯大的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皇帝不信任大臣,把政權交給太監,這樣大臣自然而然要在背後”腹誹“幾句,這樣被皇帝和宦官知道後,就會以鞭笞屠殺來鎮壓,但是很多就需要調查、偵查,需要大量人力來做。

二、皇帝獨裁到這種地步,是不允許他的專治權威受到絲毫損傷的,而朝廷之內他可以控制,但是國家這麼大,地方控制起來就比較難了,就需要派人出去秘密偵查

三、獨裁統治到一定地步,不止是官僚需要嚴密監控,對天下的所有軍民也是不放心的,皇帝需要了解天下一切情形動態,於是特務制度必然要嚴密建立起來。

鑑史閣:明朝太監權利有多大: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由於這三個原因,皇帝需要大量人員來加強自己的獨裁統治,於是明朝的特務制度就空前的發展起來了,到後期,這張特務網遍及全國。

這張特務網到底有多強大呢?

首先,明朝的特務機關分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城的,再有就是臨時派遣的,而這些都是有明朝的宦官主持的(其中除了錦衣衛)。這三大部門在全國各地主要省份都設有鎮守太監,表面是說鎮守地方,實際是替皇帝偵查地方官員軍民人等。而駐京的部分分為錦衣衛和東西廠,錦衣衛是皇帝私人衛隊,有皇帝直接統領,東西廠則有宦官統領。臨時派遣有監督軍隊的叫做監軍、負責徵收賦稅的稅監、有監督倉廠、監督工程、監督採辦遍佈全國各地,行使監察責任。

鑑史閣:明朝太監權利有多大: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在明朝後期算上分散在外的宦官,人數達到了10萬人,這也就是明史常說的“千百衙門,十萬宦官”

明朝的特務系統權利有多大呢?

在明朝特務系統有很多衙門主要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總稱二十四衙門,由第一監司禮監領導,在上邊就是皇帝了,他們一切行事不收外廷政府幹涉,地位超然於國家法律之外。他們的職務據《明史》記載:”可批答大小臣工一切章奏“也就是說可以替皇帝批覆奏章。

鑑史閣:明朝太監權利有多大: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還有另一個權利就更大了,就是傳宣諭旨,明朝傳達聖旨的程序是,皇帝口述,有記錄太監記錄,同時記錄太監在記錄時參入自己的意見就會很容易,如果記錄完呈上太監看了不滿意還可以修改,這是比較正規的宣旨。還有一種叫做“口諭”也就是口頭傳達,連記錄都不用了,只需排個小太監口頭宣佈一下就可以了。有了這麼大權力以後,明朝就經常發生假傳聖旨的事件發生,這些在影視劇中就經常出現,絕對不是偶然現象。

鑑史閣:明朝太監權利有多大: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除了批覆奏章、傳達聖旨外,明朝大臣入閣,照例要拿著名刺,捧著禮品,先拜司禮太監,然後才可以正式就職,有這麼大的權勢和好處,也難關明代的太監如此炙手可熱,甚至出了幾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宦官,比如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

鑑史閣:明朝太監權利有多大: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這就是明朝專政後特務機關的形成和特務機關的權利,不知道當時朱元璋設置這個職位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後來的太監給他的大明江山帶來了這麼多麻煩。

讀後感:小編覺得任何一件事一個人都沒有太完美的,就像朱元璋這樣一代開國皇帝,也因為猜忌枉殺忠臣,設立這樣一個到後來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特務機關,到了現代,沒有了中央集權統治,我們就做最好的自己吧

看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在文章下方評論轉發、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