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這段時間,陸陸續續收到很多關於零食的留言,比如問我:

孩子越來越喜歡零食了,雖然我總是藏著零食但是孩子都能鬧著要,怎麼辦?出於健康考慮,我很少給孩子零食,但他就是不好好吃正餐,是零食導致的嗎?夏天到了,孩子總是嚷著讓我帶他去買甜筒,我該怎麼辦?

當我再仔細問下去,我發現大家為了防止孩子吃零食,真的是出盡了一切辦法:

比如恐嚇,“零食對你的身體是最糟糕的”;比如收繳,“家裡絕不出現一丁點零食”;比如迴避“商店裡賣的是什麼?都是不能吃的玩具”;或者是講道理,“零食會讓你變胖,最後變胖了就沒有人喜歡你了”。

雖然是用盡了方法,但這些方法到底效果有多大,大家心裡都沒譜。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特別是有一個媽媽,和我分享了她目前特別大的困擾:

她發現,自己家的孩子,在幼兒園偷吃別的小朋友的零食,被發現了還哭哭啼啼說,“這是我的”。

老師把這件事情告訴孩子的媽媽,媽媽臉上覺得自己特別無地自容,她來找我本意是想了解“為什麼孩子變成了一個小偷”,可是卻沒想到我和她聊了一通電話,聽完我的故事後,她和我說,“是啊,我為什麼一定要去剝奪孩子的快樂。”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零食,即正餐之外的小點心。營養健康的零食,比如水果、蔬菜、酸奶、麵包條,這些當然沒有什麼太大的顧慮。

像我家哥哥 Joshua 的學校,早上九點半會有一個小點心餐,就是胡蘿蔔條、青瓜條、雞蛋和牛奶的組合,孩子們都很喜歡,家長也很放心。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而另外一部分,就是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不健康的零食可怎麼辦?

比如蛋糕、巧克力、薯條、餅乾、棒棒糖,含有高糖、高鹽、高飽和脂肪,這類零食,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存在。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書本上會告訴我們,這些不健康的零食要儘可能避免,可是現實中真的可以做到嗎?

小時候孩子不懂事,可能藏藏避避也就算了,但是孩子越來越大,出門在外,看到超市裡有售,其他孩子們也拿著甜筒,學校裡可能還會有生日蛋糕,逢年過節家裡還有餅乾、糖果等禮物的往來……

對於父母來說,可能“允許”和“控制”度在哪裡,就是放在我們面前的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我和零食共處所走過的彎路

每次提起零食的話題,我都會想起一個詞,叫“過猶不及”。我需要坦白的是,我在養育孩子的前三年,在我眼中,不健康的零食就是毒蛇猛獸,沒有其他理由。

當教科書上告訴我們零食不健康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出於父母本能的擔心,我們擔心沒有辦法給到孩子最完美的成長環境,這種心態我也有。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我在養育Joshua的時候,最初的零食管控是極其嚴格的,基本上自從他出生後就沒有“零食”這個存在,不僅沒有零食,我連帶他出去外面,都是自備輔食泥,或者自己備好午餐,真的是足夠營養又健康。

但,這個非常“完美”的飲食習慣,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呢?

Joshua的發育的確很好,身體健康沒毛病,但是最讓我們頭痛的,是他上了幼兒園後,在學校裡“絕食”了將近一學期。

為什麼呢,只因為他的口味已經完全被“圈養”,他根本無法適應學校廚房烹飪出來的任何食物,所以午餐基本上顆粒未進,連學校備好的健康零食 Joshua 也很抗拒。

學校老師和我們一起想過很多辦法,但是最終還是以自備午餐才解決了這個困擾。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這件事情,對我們家的飲食觀念影響還蠻大的,所以到了二胎,弟弟Eric的飲食已經開放很多。

我們會在吃零食的時候也給孩子幾塊小餅乾,然後看Eric滿足的表情,和他一起討論零食的感受:

你覺得餅乾好吃嗎?吃起來是什麼味道?這是巧克力,白色是因為裡面含有牛奶,你可以聞一聞。這是棒棒糖,你握在手裡拿著它就可以吃了。

我發現當我們放下對零食的有色眼鏡的時候,和零食的相處反而“自然很多”。

我不需要費盡心思去躲藏,每次拿著零食到家裡就生怕孩子看到;

我也不需要用盡方法去隱瞞,當孩子好奇詢問其他小朋友在吃什麼我只能尷尬地轉移話題;

我更不需要去絞盡腦汁去嚇唬孩子,說一些可能自己都知道不大有說服力的“道理”。

我漸漸地發現,即便是家裡有零食的存在,但是整體家庭飲食結構並不會因為零食的開放而顛倒。

我們依舊會持續重視孩子應該有的飲食健康,從水果、蔬菜、蛋白質,這些營養供給從來沒有斷檔。

而孩子所有的零食總量加在一起,也不過是他飲食結構中很小的一部分,每天就兩塊小餅乾,偶爾的一片蛋糕,並不會顛覆性地影響他。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所以 Eric 從來沒有因為零食而荒廢主食,比起零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更喜歡的,是水果和奶類食品。

這種純粹的快樂,竟不知不覺感染了Joshua,他在某一天突然和我們說,“媽媽,不用給我做午餐了,我會在學校吃。” 這個讓我們家人苦惱了長達一學期的“絕食期”才得以告終。

孩子的飲食問題,並不會因為恐懼和害怕而回歸正常線,反而是因為我們全家人重新調整後,開放和平常心的態度,最終讓孩子明白,不管是外面的食物,還是家裡的食物,都是可選擇的範圍之一,而這些不同的食物,它們都有各自的作用。


在和零食共處中,需要明白的兩個關鍵點

和零食相處的過程,我覺得有兩個關鍵點需要提前把握,這都是我這幾年的磕磕絆絆的“領悟”。

1.家庭的整體飲食習慣才最關鍵

作為一個曾經很害怕垃圾食品的人,我最後發現的是,

孩子的飲食習慣是可以按照比例去衡量整體性的。

一個飲食習慣單一的孩子,出現偏食的幾率是很大的,而這些問題並不是零食的錯。當零食只是佔孩子整體飲食比例中很少一部分的時候,能夠影響我們孩子健康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與其防堵,不如疏導,讓孩子可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到飲食和營養健康的整體性,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飲食文化的培育。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一歲半前的孩子,目前主流建議還是不支持引入任何不健康的零食。

但是一歲半之後,在零食時間給孩子準備零食時,我們可以靈活點,給孩子提供足夠豐富的品類,比如水果、奶酪、胡蘿蔔條。

但要是孩子有一天真的想吃個冰淇淋或者薯條,這也沒什麼。因為讓孩子養成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整體性的,而不會靠一兩片薯條,一兩個冰淇淋就打破。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享受食物應該是非常純粹的享受,我們可以討論食物的美好,讓孩子去思考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和口味,讓孩子可以用更平常的心態去看待所有可選擇的食物。

但零食不應該是賄賂的手段,不要對孩子說“你如果乖乖聽話,就獎勵你一個棒棒糖”;

也不應該是懲罰的手段,不要對孩子說“你越哭著鬧要吃零食,我就越不給你吃零食”,這些都是我們的“有色眼鏡”。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2.讓孩子可以從零食中習得自控力

正如開頭的擔心,孩子要是迷上了零食,不給吃就大哭大鬧怎麼辦,但學習與“慾望”相處,讓孩子從零食中習得自控力,也同樣重要。

我們可以設定孩子的零食時間比如上午或者下午,讓孩子可以擁有自己零食的選擇權。讓孩子去選擇自己在零食時間裡想吃什麼,以及如何搭配自己的“零食餐”,是一個簡單而又有效的方式。我們可以在整體的“度”上來把關,甚至和孩子開展小討論,如何去看待營養的均衡,如何面對不健康零食;以及如何用健康的零食來豐富整體的營養品類。

其實當我們願意給孩子選擇權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最喜歡的,可能還是我們給孩子做的番茄炒蛋,熬的小米粥,甚至可能是一份簡單的煎餃或者新鮮出爐的小籠包。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品嚐食物的美好,是人天生的本能,想我們從小到大接觸零食那麼多年了,又有多少個人真的因為零食而荒廢了正餐,讓所有的主食、家裡燒的飯菜,餐廳的美味,都被擊敗了?

能夠因為零食而上癮的人,往往原因根本不在零食上面,而我們之所以能夠堂而皇之地討論零食,是因為我們本身對零食是有果斷的判斷力的。

我們的孩子,也該擁有這份判斷力,而能夠培養這份判斷力的過程,一定是父母也願意提供機會,讓孩子可以在實踐中慢慢沉澱。


我們為啥想著完美,卻總無意間剝奪了孩子的快樂?

這原本並不是我們的本意,可是真的發現孩子不快樂的時候,我們會很懊惱,就像我當年那般,我很懊惱沒有足夠地信任孩子。

我們恐懼的背後,往往是因為過度的焦慮。

我們可以害怕孩子沉迷零食,受零食的牽累,我們就可以害怕孩子沉迷遊戲、沉迷手機、沉迷任何一切讓我們不夠自信去面對的事情,我們用很多焦慮武裝了自己的世界,並假想了孩子的結局,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當我們願意卸下這份焦慮,我們才能最終發現,原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系統而完整的體系,這個世界上永遠充滿著許多不夠完美的事物,學會和這些事情相處,是我們孩子人生的必須一課。

別人家孩子沉迷零食,我家孩子從零食中習得了自控力!

我們也需要讓孩子明白,原來我身邊又很多可以選擇的東西,並且它們各有作用。

我的快樂不僅僅來源於其中一環,我有很多的選擇,我也可以把選擇掌控在自己的手裡,這便是我們給予孩子的最大的信任。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