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軍:晚清名臣潘祖蔭與天津寶坻

光緒十七年(1891)二月二十六,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上書朝廷,請為已故工部尚書兼順天府尹潘祖蔭建立專祠。奏疏中,李鴻章說他自己“據實上聞”,要如實的反映寶坻民意。

陳兆軍:晚清名臣潘祖蔭與天津寶坻

潘祖蔭像

“據寶坻縣紳士前湖南衡永郴桂道方學蘇、山東候補道王其慎等聯名呈稱:去歲大水為災,數十年所罕見,寶坻地居窪下,受患尤深。原任工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潘祖蔭一聞災信,先行撥款飛飭印委辦理急撫。內則瀝情入告,外則函電四馳,為民救災,無微不至。本屆待賑人數,倍於往時,飢者給食,寒者授衣、全活甚眾。秋冬以來屢傳集該紳等詳詢賑事,形神憔悴,若疾痛之在身,竟以積勞,一病不起。聞信之日,士民相吊若喪其私,感人之深,實難泯沒。竊以前任順天府尹周家楣因辦理賑撫,由紳民呈請建祠有案。今擬集貲為故兼尹潘祖蔭建立專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申報饗,呈請具奏前來。”(《李鴻章全集•奏稿》)

光緒十六年(1890),清王朝多事之秋,一場天災又席捲華北大地。六月上諭內閣:“京師自上月二十九日以後,大雨滂沱,連宵達旦,河流驟長……近日京城內外倒塌房屋甚多,有無傷斃人口,並著步軍統領衙門、順天府確切查明,印行奏聞。”六月初六日,潘祖蔭奏:“此次連雨五日,目睹房屋坍塌不可勝數。”六月初九日,李鴻章奏:“……自(五月)二十九日至六月初六日,大雨狂風連宵達旦,山水奔騰而下,勢若建瓴……永定河兩岸並南北運河、大清河及任丘千里堤,先後漫溢多口,上下數百里問一片汪洋,有平地水深二丈有餘者。廬舍民田盡成澤國,人口牲畜淹斃頗多,滿目秋禾悉遭漂沒,實為數十年來所未有。”

陳兆軍:晚清名臣潘祖蔭與天津寶坻

李鴻章像

暴雨肆虐之下,順天府24個州縣發生特大水災。災情之重為數十年所罕見。七月初二日李鴻章奏:“順直各屬,本年夏間霪雨為災,各河漫溢……順直切進京畿,猝遭水患,地方災重,實為百餘年未有。”七月二十二日潘祖蔭奏:“武清、寶坻、香河、寧河、霸州、文安、永清、東安、保定全境被淹。”

寶坻自古就是水患重災區。山洪下來,一派汪洋;海水上侵,頓成澤國。據《天津水利志·寶坻水利志》一書記載,僅元代,不足百年的時間,發生水災47次。

這一次水災尤其嚴重,百姓的生活艱難可想而知。糧食顆粒未收,老百姓把野草樹皮都吃光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到處是扶老攜幼逃荒的難民,無人照應的老人以及瘦骨嶙峋尋找食物的孩子。這一年潘祖蔭已經年入花甲,常年的忙碌奔波,使其身體相當虛弱。但當他想到成千上萬的饑民正在等待著官府的救濟,自己作為朝廷命官責任重大時,不顧年邁體衰,日夜奔走呼籲。對內他不斷將災情稟告給皇上,對外四處發函發電要求救急。他親自偕同府尹陳彝籌措糧銀、衣物,深入災區發給難民。同時,還奏請朝廷允許他在受災最重的地方添設粥棚,使那裡的災民能夠就地取食,並請三、四品京堂到場親自監放。農曆十月,已是深秋,冷風蕭瑟,嚴冬即將來臨。潘祖蔭想到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災民生路將會更加窘迫,又連續多次上疏皇帝,懇請再多撥一些糧款,幫助百姓度過難關。後來他又在大興縣境內添設了兩處粥棚,救助饑民。災民的痛苦,使潘祖蔭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加上整日勞頓,致使積勞成疾,終於一病不起。但是他躺在病榻上所關心的,所念叨的仍是救災一事。甚至在他病故前三天,還書寫奏章,懇求皇帝多撥銀米。幫助災民度過飢寒交迫的嚴冬。

潘祖蔭去世後,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他親筆寫的災情和救災的奏摺手稿多達數千件。

陳兆軍:晚清名臣潘祖蔭與天津寶坻

光緒十六年(1890)十月三十日,天色異常昏暗,深秋的寒氣籠罩著整個北京城,使人愈感悲涼寒冷。就在這一天,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順天府府尹潘祖蔭因病離開了人世。惡耗傳來,朝廷內外一片震驚。皇帝驚悉,立即加恩晉贈潘祖蔭太子太傅,派貝勒載瀅率侍衛10餘人即日前往祭奠,並賞銀2000兩用於治喪。賜封諡號文勤。

京城內外的百姓聞訊後,更是悲痛萬分,在連年受災的情況下,許多人因為潘祖蔭的救撫才倖免於死。潘祖蔭去世的當天,數以萬計的老百姓自動前往弔唁,痛哭之聲震撼郊野。

李鴻章後來深情的懷念這位同事和下屬,並且請朝廷參考已故通政使周家楣事例,恩准寶坻民眾為潘祖蔭建立專祠。“臣維去歲被災以後,屢接故兼尹臣潘祖蔭來函,言及災況,憂勤之意,流溢行間,心竊敬之。身後檢其遺牘手寫告災乞賑之書,多至千數百件,病中喃喃,皆言賑務。前蒙恩言,稱為盡心籌畫,勞瘁不辭,是其辦賑宣勤,早荷聖明垂念。查故通政使周家楣在府尹任內籌辦賑撫,著有勞勳,曾蒙恩允建祠。去年順屬受災之重,籌賑之難,更非昔年可比。該故兼尹臣盡瘁以歿,士民尤切哀思。茲據該紳等呈請,援案捐貲建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揆之御災勤事之義,洵為無愧。”(《李鴻章全集•奏稿》)

陳兆軍:晚清名臣潘祖蔭與天津寶坻

奏疏上達後,朝廷恩准,並給予潘祖蔭極高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