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以下場景在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常見:

孩子放學回來,跟孩子說不了幾句話,孩子就說別說了,我不想聽。然後“砰”的把門一關跑到自己屋裡去了。

很多父母還覺得很無辜,我明明想關心孩子,好聲好氣的想跟孩子談談,為什麼孩子就不正二八級的跟我說,也不想跟我說話了呢?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這就是典型的親子溝通上出現了溝通障礙。

溝通的基本模式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溝通的基本模式。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溝通過程包括:

觀察上面的溝通模型,我們會發現該流程由以下幾塊組成:

兩個主體:發送者和接收者

四個信息傳遞過程:編碼和解碼,編碼,反饋

舉個例子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而任何一個模塊出現問題,都會造成溝通不暢。

溝通不暢原因

根據上面的溝通模型,我們可以得出溝通不暢的幾個原因

1-發送不真實信息

本意:餓了,想吃飯

發出的信息:我很累,不想動

解碼:想休息

2-信息編碼不準確

本意:餓了,想吃飯

發出的信息:你幾點做飯

解碼:(1)你餓了,想吃飯(2)你有事,想出去

3-信息接收者理解有限,不能正確解碼信息

本意:餓了,想吃飯

發出的信息:Where do I go for dinner?

解碼:說什麼玩意

3-信息傳遞階段受阻,不能傳遞

孩子本意:餓了,想吃飯

發出的信息:我餓了,想吃飯

但是母親還在生孩子氣:閉嘴,別說話,看到你就煩

這幾種溝通問題都造成了接受者不能正確解碼信息發送者發出的信息。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要保證溝通的順暢,應該怎麼做

因此為了保證溝通順暢,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發送者的信息真實

父母和孩子要做真實的自己,看清自己的真實感受,並真誠表達。

這裡涉及一個問題就是虛假認可。很多父母明明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但是因為孩子的死纏爛打,最後嘴上同意了孩子,但是在行為情緒上卻繼續傳遞不接受態度,於是造成了孩子理解困擾“到底啥意思,同意還是不同意”,容易造成孩子的沮喪不安。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習慣對父母的語言態度產生懷疑,懷疑父母的真實意思,從而造成溝通障礙。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2-清楚自己的需要

父母孩子應該忽略表面的情緒,多關注真實需要。

很多時候,父母或孩子都被表面情緒所控制,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不知道自己的真實需求,當然也就不能發出正確的信息,那就更不能指望溝通對象理解你想要幹什麼。

比如孩子寫作業,他一會想喝水,一會想上廁所。表面上看孩子是喝水上廁所,淺層原因可能是孩子不想做作業,而真實原因可能是孩子不會做,害怕做作業受父母批評。這就是孩子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而父母也不能正確解碼孩子信息。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3-傳遞的語言精確

語言本身是一種低級的溝通方式,它受制於信息發送者和接受者的背景知識、詞彙量等等原因。

一種信息可以用很多種語言表達,而不同的表達又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比如你要表達發火可以有破口大罵、怒髮衝冠、怒火中燒、惱羞成怒、 勃然大怒等等,都是表達憤怒,但是受制於發送者和接受者的背景知識、詞彙量等,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偏差。

比如寫作業。父母對孩子說你再不寫我就發火了,你這個發火是真發火還是假髮火,是發火的要揍他,還是發火的要說他一頓,你這語言並不能清晰的表達你的意思。

4-接受者的理解能力

跟第二條語言的精確相關,接受者的理解力同樣影響著語言的精確傳遞。比如東北人說你是個“彪子”,如果你沒聽過,你也許還以為人家是在誇你呢。

5-保證信息正常傳遞

一些因素會阻止信息的正常傳遞,比較典型的就是情緒。當人有情緒時,就不能理性思考,行為語言都會受到情緒控制。

溝通時,產生情緒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a、接收者的本身有情緒

因為學校或者工作,溝通時雙方本身就有情緒,這時溝通就會不暢

b、溝通方式不當產生情緒。

當雙方溝通時,不注意語言表達方式,太多的指責批評等,導致對方產生不良情緒,拒絕溝通,這是很多溝通存在的典型問題。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無障礙溝通的保證--父母應該怎麼做

我們分析了溝通障礙產生的原因,那麼要打造無障礙溝通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父母總想當然的覺得孩子應該知道怎麼做,而不是明確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孩子不理解就導致無作為,而無作為又製造了父母的不滿情緒,產生噁心循環。

比如看到孩子東西亂放,衣服亂扔,父母就很心煩,說道:“你能不能把你東西收拾下,看你東西亂的”。孩子聽了後,收拾了,你一檢查,又覺得這沒收拾好,那沒收拾好,忍不住發起脾氣了,“你看你收拾了些啥玩意,你就不能好好收拾下?”孩子覺得收拾了,而父母又覺得孩子做的達不到要求,於是溝通矛盾就產生了?不如父母一開始就明確跟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你把衣服整理好放這裡,玩具整理好放那裡。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2、控制情緒

我們面對孩子之所以有很大的情緒,是因為我們總是習慣看到孩子的缺點不足,總是想改造孩子,糾正他們的缺點。總感覺孩子沒啥進步,於是負面情緒就不斷滋生了。

如果換一種態度,我們從拒絕孩子變為接受孩子,包括接受孩子的不良行為,認識到無論孩子做的好還是壞,都是我的孩子,而不是總想去改變他,那麼自然而然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父母情緒。

比如看到孩子賴床不起,作業拖拉,如果我們接受這行為,那麼我們自然就不會覺得這是缺點,不會覺得是困擾,自然就沒有負面情緒。

面對孩子,我們對孩子要求的越高,希望孩子改變的越多,我們就越容易積累父母情緒。

那麼有的父母可能就會疑問了---接受孩子的不良行為,豈不是放任不管,那還怎麼教育孩子進步?孩子不就毀了?

這就牽扯到一種思維意識,觀察角度的問題,是什麼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是不斷指出孩子的錯誤,不斷的批評羞辱,讓他改正錯誤。錯誤少了,自然正確就多了(通常的思維方式)。

還是發掘孩子的優點,讓孩子的優點越來越突出,優點多了,缺點自然就減少了?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3、學習無障礙的語言表達方式

我們跟孩子的溝通攜帶了太多的主觀情緒,包含了太多的指責評價,給孩子貼負面標籤。這樣的語言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抗和證明,證明自己沒問題,於是就陷入了爭吵,最後不了了之。

比如孩子作業拖拉不認真,父母一遍遍的催,孩子無動於衷,於是父母可能會說“天天磨磨唧唧,不認真,你不考倒數第一,誰考倒數第一”。孩子可能會說“我天天墨跡?我前兩天不是很早就完成了嗎?我墨跡了嗎?”“墨跡就考倒數第一嗎?考倒數第一我願意”,於是雙方爭吵。

所以,我們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應該是儘量減少評價指責,而應該是對客觀事實的客觀描述。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我們可以這麼說”現在馬上7點了,你現在不寫作業,我擔心你一會要寫到很晚,明天早上你又起不來了,我還要一遍遍催你,我不喜歡這樣”

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既不評價也不指責孩子,只是描述客觀事實。很明顯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更利於孩子接受,不會引起孩子的對抗。

這裡我列舉了下常見的造成語言溝通障礙的錯誤表達方式:

命令、指揮、控制、警告、訓誡、威脅、規勸、說教、評價批評、指責、嘲諷、羞辱、調查、質問等等,這些都是父母經常犯的的語言表達錯誤。

深度分析,瞭解溝通的本質,打造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總結

我們分析了溝通的基本模式,明白了溝通障礙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解決與孩子溝通問題的根源是從心裡上接受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光有這些還不夠,還要運用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與孩子溝通,才能打開孩子的心。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點贊關注“神通奶爸”。

“神通奶爸”專注於用理性的眼光科學育兒,不僅告訴您怎麼做,還會告訴您為什麼的專業育兒自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