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有哪幾種結合方式?

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有哪幾種結合方式?

撰稿人:國際工業區塊鏈標準化組織(IIBSO)理事;工業區塊鏈(DIPNET)社區理事,Tokenclub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孫航

對於很多不太瞭解區塊鏈技術的人來說,在推進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產業結合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遭遇到之前未曾想到的一系列挑戰。其中一個典型的問題是:在早先的預想中,“區塊鏈+”將會對經濟社會中的各行各業產生非常多樣化的影響,就像互聯網對各個細分領域的改造一樣。

然而,在實際調研後卻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舉一個例子。在“互聯網+”的世界,很多行業的解決方案都比較有行業特色,比如說:互聯網+零售=電商;互聯網+出行=共享交通;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但到了區塊鏈領域,畫風就變成了:區塊鏈+農業=溯源,區塊鏈+採礦業=溯源,區塊鏈+大宗商品=溯源,區塊鏈+奢侈品=溯源……

可以看出,目前”區塊鏈+“的一些行業解決方案是非常單調的,以至於作為執筆者,有時候會有一種無米下鍋的感覺,就像上面那幾個”區塊鏈+“的例子,你與其說它們是這些細分行業的區塊鏈解決方案,不如說是貿易行業的區塊鏈解決方案——因為在這些商品的生產環節,基本沒有用到區塊鏈技術,而只有在交易環節才用得到。但關鍵在於:無論是農業、礦業、還是奢侈品行業,它們的交易業務很多都是外包給貿易公司的,所以在這一過程中,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其實並不是這些企業,而是貿易公司。

這樣一來,就涉及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當我們在說”區塊鏈+“的時候,我們究竟指的是什麼?

根據筆者近期的研究、總結與歸納,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所謂的”區塊鏈+“,它在可預期的時間之內,對於各行各業的影響方式其實有兩種:一是直接影響,二是間接影響。這其中,“直接影響”指的是區塊鏈重構了某個行業原有的運行原理和邏輯,就像共享出行重新定義了中短距離出行一樣。而所謂的“間接影響”,則指的是某個行業雖然沒有被區塊鏈重構,但其上游供應商或是下游客戶在跟區塊鏈行業結合之後,對它的業務產生了影響,例如共享單車的出現給自行車廠商和修理商帶來了大筆訂單。

各行各業從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中所受到的影響,其實可以大致參照以下類比:當用天文望遠鏡看夜空的時候,觀察者視野內的繁星按照可見度不同,可以被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恆星,本身有發光能力,第二種是亮行星,只能靠附近的恆星來“沾光”;第三種則是暗行星,由於離光源恆星太遠,連沾光也做不到。實體產業與區塊鏈的結合,目前就是如此:有些行業就像恆星一樣,本身可以跟區塊鏈進行較為緊密的結合,備受矚目,大放光彩。有些行業像亮行星一樣,本身很難與區塊鏈進行緊密的結合,但可以通過從其他擁抱區塊鏈的上下游夥伴那裡“借光”,從而影響其經營成本與收益。還有一些行業則如同暗行星一樣:不僅其本身跟區塊鏈很難進行結合,就連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伙伴也跟區塊鏈絕緣,在這樣的情況下,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和勃發對其來說基本沒有任何影響。

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有哪幾種結合方式?

按理說,這樣的現象其實非常正常,即便是神通廣大的互聯網,也做不到能和每個行業緊密結合,但問題在於,區塊鏈這項技術,跟絕大多數行業似乎都捏不到一起去,目前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結合點其實只有貿易等零星幾個環節,也就是說,在“區塊鏈+”領域,貿易行業算得上是跟區塊鏈技術直接結合的、為數不多的幾顆恆星之一,而筆者前面提到的農業、採礦業、大宗商品、奢侈品,都不過是跟區塊鏈進行間接結合、從“區塊鏈+貿易”那裡沾到光的行星而已,所以,他們的區塊鏈解決方案就只能是源自於貿易行業的,農產品、礦石、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溯源。

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有哪幾種結合方式?

在察覺到了上面的一系列情況之後,筆者對此進行了反思——為什麼區塊鏈這樣一個頗有特色的技術,卻很難跟諸多的行業進行直接結合?即便在加入了智能合約技術之後也是如此?畢竟,跟一個行業合不來,可能使雙方都有問題,但跟絕大多數的行業都沒法結合,肯定是目前“區塊鏈+”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問題。後來發現,在“如何使用區塊鏈”這件事情上,我們在現階段可能都搞錯了。那麼我們的誤區在哪呢?又該如何走出這個誤區呢?在下期的分享中,我將會就這一話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