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上策VS隆中對

首先是《隆中對》的內容: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

榻上策VS隆中對

以上就是大名鼎鼎的《隆中對》的內容,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

一、曹操實力強大,又握有最有力的政治資本,短期內不可與爭鋒。

二、孫權已據有三代經營的江東,內部穩固深得人心,人才濟濟,應該將其作為可以團結的對象和盟友。

三、荊州和益州都是眼下有望取得的可作為根據地的富足之地,荊州四通八達地位顯要,屬於兵家必爭之地;益州山川環繞,土地肥沃,是有名的天府之國,曾經的漢高祖就曾憑藉它取得了天下,而且現在它們的主人都無法保全守護好它們,這些都是我們角逐天下的資本和機會。

隆中對為劉備確定了敵人,確定了盟友,確定了今後的所圖目標並提供了可行性高的方法論:

諸葛亮建議劉備善加利用自己的宗室身份和多年累積起來的政治聲望招納賢士,首先取得荊、益兩州作為穩固的根據地,處理好和周圍少數民族的關係,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對外結好孫權,對內修繕政務,等待天下出現大變局的時機(特指北方大亂等契機),一方面派遣鎮守荊州的上將直搗中原,另一方面讓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精銳拿下關中,兩面進擊一鼓作氣消滅掉,或至少重創曹操的實力,最大限度上充實自己的實力,如果這些都能順利實施的話,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這在當時而言無疑是頗具戰略眼光和頗為切合實際的戰略了,孔明也因其奠定三國著名戰略家的地位,名副其實。

我們再看魯肅的《榻上策》的內容: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三國志.魯肅傳》

榻上策VS隆中對

孫權秘密會見魯肅,表達出了“思有桓文之功”的想法。魯肅認識到漢獻帝已經被曹操牢牢掌控在手裡,以高祖劉邦曾想尊事義帝而未能如願,是因為被項羽阻撓破壞,建議孫權不能著眼於建立齊桓、晉文那樣的匡扶之功,並指出當今的曹操如同昔日的項羽,獻帝被掌控在他的手裡孫權也沒有做漢家功臣的機會,魯肅進而提到孫權可以考慮自立門戶開創自己的基業,漢室已然行將就木,曹操將會是難以抗爭的最大的對手,對於你來說最佳方案莫過於鼎足(鼎有三足,即拉攏一個盟友共同對抗曹操)江東,待機而動,在此之前可以先保存自己的實力,逐漸擴充自己的勢力,趁著北方現在正處於多事之秋無暇南顧,爭分奪秒剿除黃祖討伐劉表,將整條長江據為己有,然後憑藉所擁有的這樣的實力建號稱帝與北方劃江而治進而圖取天下,這就如同高祖皇帝一般的功績了。(即複製楚漢之爭,變東西對抗為南北對峙)

可以說,魯肅的建策也是極為高瞻遠矚,深思熟慮的。

魯肅和諸葛亮都敏銳的認識到曹操將是來自北方的對雙方而言最大的威脅,而兩人也都提出了鼎足而分共同對抗曹操的“合縱”的構想和立場,只是孔明比較明確但死板,魯肅稍顯模糊而靈活,這也跟兩條戰略提出的時間密切相關。

《榻上策》要早於《隆中對》被提出,《榻上策》提出的時候為建安十年左右,其時劉表尚在,且是個實力頗為雄厚的一方諸侯,榻上策的構想很靈活,劉表既是個可以考慮聯合的朋友,也是東吳創業路上的一個必須拔除的釘子,只不過魯肅無法斷定江東能否戰勝劉表,於是預留了兩個應對不同情況的方案,若圖謀荊州可行,則兼併劉表進取益州提前實現南北朝,若圖取荊州受挫且曹操統一北方順利,則可基於關乎雙方命運的共同利益聯合起來(鼎足)共抗曹操,這也許是魯肅當初最原始的構想。

而《隆中對》於建安十二年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被諸葛亮提出,與《榻上策》雖然有不少共通之處,然而著眼的格局和設計理念是要高於前者的,《隆中對》提出之時,曹操為天下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已經是人盡皆知的明朗的事實了,也許是由於孔明本身在荊州躬耕十年對劉表有一定程度上的瞭解的原因,孔明能夠準確的斷定劉表劉璋皆可圖(魯肅不瞭解,所以制定了應對劉表勢力的兩手方案),而由於對孫權不夠了解但深知彼時孫家三代對江東的經營效果良好,一時之內無法動搖,遂確定了跨有相連結的荊益兩州構成鉗形態勢伺機而動同時保證跟孫權勢力的良好溝通和互動一致優先消除主要矛盾,此外孔明提出的明確的方法論的部分則是魯肅所萬不能及的。

但這是否就證明孔明一定就強過魯肅呢?我只能說,雖然很想認可,但是還真未必。

因為孔明的《隆中對》中存在一個不及魯肅《榻上策》的問題,即魯肅的戰略允許容錯率的發生,並且對於應對容錯率給出了合理的方案,而孔明的《隆中對》則先天性的硬性要求了實施者的操作水準幾乎不允許發生任何改變結果的變量,容錯率極低,並且結好孫權和跨有荊益這兩點實則衝突面很大,想要調控好這一核心要點就意味著要各方面都必須擁有最理想的操作技術,而《隆中對》的崩盤,正是因為沒有保證這兩點的穩定和共存最終走向失敗的。當然,《榻上策》也好不到哪去,它也沒成功過。

榻上策VS隆中對

由此可見,三國之中極少見的戰略家中,魯肅絕對能和孔明一起劃到top0一級的水平線裡去,劉備賞識孔明並將《隆中對》不斷修正並應用於後半生的打拼之中,最終成就一方霸業,《隆中對》功不可沒,孫權方面也按照魯肅提供的《榻上策》在走,也獲得了一個計劃中的“鼎足江東”的一個不太差的結果。雙方各有所成,甚至一度密切合作用實踐證明了兩方各自戰略的成功和優越性,只是時局的演變終究不能被人為制定的高明的戰略所左右,孔明也好,魯肅也好,雙方的核心戰略都因對方的各種誤判和意料之外的狀況宣告失敗,均無所成,三方無一贏家,想來也是無限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