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那些相當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看過或讀過《三國演義》,知道一些歷史的人都知道,《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為劉備做的戰略規劃,然而,在那個謀士如雲,計謀百出的時代,類似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又何止一個,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其他版本的《隆中對》。

三國中,那些相當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毛玠版的《隆中對》

相比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毛玠在初平三年與代理兗州牧的曹操有過一番談話,這次的談話奠定了一定時間內曹操政治,經濟,軍事戰略的基礎,堪稱“毛玠版”或“曹操版”的《隆中對》。

根據《三國志》記載,毛玠對曹操說的話大概如下:

“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荒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衛以財,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業可成也。”

毛玠指出,自董卓之亂一來,社會動盪,國本動搖,災難流行,百姓苦不堪言,在這個時候,的確需要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人來收拾殘局,成就王霸之業,可惜袁紹劉表之流,看似強大,但外強中乾,目光短淺,難以成此大業。

而成此大業的根本是什麼,是正義,是實力,在這些亂世之中,你要先有一定的資本,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有了經濟就有力量,這叫財大氣粗,也就能進退自如,守位以財,但光有錢不行,而且還要有正義的旗幟,而這個正義的旗幟,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三國中,那些相當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沒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是毛玠對曹操說的,曹操也是這樣做的,曹操是奉天子而不是挾天子,至於為什麼別人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呢,這是因為曹操的對手不想讓曹操站在正義的制高點上,於是,為了讓自己佔據道德的制高點,不管是諸葛亮也好,還是周瑜也罷,都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既然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那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誰最先說的呢,此話最早的版本,來自於袁紹的謀士沮授,而他也是袁紹版或沮授版《隆中對》的提出者。

沮授原本是韓馥的手下,曾經多次為韓馥提出良策而不被採納,後來袁紹奪取了冀州,闢沮授為從事,問沮授計策,沮授說出了那段洋洋得意的袁紹版《隆中對》。

沮授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

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三國中,那些相當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沮授很有才華,這段話說的袁紹也是熱血沸騰,他的計劃也十分恰當,步步緊跟,平黃巾,收黑山,滅張燕,震戎狄,佔領四州之地,擁兵百萬,這叫實力。

迎大駕,覆宗廟,這叫大義,有了實力,站在了正義的制高點上,如此發號施令,討伐那些不服從,不聽話的,幾年後,難道還不能建功立業嗎?

可是,沮授很有遠見,說的也是文采飛揚,但袁紹只聽進去了那些溢美之詞,至於沮授說的那些迎奉天子,恢復社稷的話,袁紹聽了,但卻沒有記在心上。

三國中,那些相當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袁紹敗了,但在江東,另一個勢力正在默默崛起,那就是東吳。

東吳版的《隆中對》是魯肅提出來的,他又一個名字叫《榻上策》。

公元200年,在周瑜的建議和推薦下,魯肅投靠了孫權,而那時,官渡之戰還沒有分開勝負,但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一個謀士,東吳的第二任大都督,魯肅在與孫權初次相見的時候就用超前眼光的提出了魯肅版的《隆中對》。

《三國志》記載: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日:“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遺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三國中,那些相當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魯肅是有眼光的,說話也是一針見血,孫權問:“如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他想建立一番如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功績,該怎麼辦呢。”

魯肅說;有曹操在,將軍恐怕是當不成齊桓,晉文了,根據天下形式,大漢已經是沒有任何希望了,曹操實力雄厚,我們爭不過他,但北方是多事之秋,我們鼎足江東,以觀天下,等哪天有了機會,再向西進軍,將整個長江流域佔為己有,從而稱帝以圖天下,這是漢高祖的功績啊。

這是魯肅給孫權的一個宏偉藍圖,就像毛玠說曹操,沮授勸袁紹,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一樣,都只是個計劃而已。

在那個時候,三分天下並沒有特別明顯的趨勢,魯肅和孫權一個只是說說,另一個也只是聽聽而已,不過魯肅的戰略眼光和對時局的洞察卻是比較清晰,一句“漢室不可復興”就證明了魯肅的眼光遠非一般人可比。

三國中,那些相當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開頭說起了《隆中對》,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指定的三步走計劃,第一步佔領荊、益,第二步東聯孫權,北御曹操,第三步等待機會,奪取天下。


而魯肅的《榻上策》也是三步走計劃,第一步,鞏固江東,與中原(曹操),荊州(劉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適當的機會奪取荊州,從而佔據整個長江流域,與北方分庭抗禮,第三步,稱帝建國,謀求天下統一。


總體來說,魯肅的《榻上策》與《《隆中對》》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是三步走戰略,都是先三分再統一,南方對抗北方。


只不過,魯肅的三分是指東吳、曹操和劉表,而諸葛亮則說的是東吳、劉備、曹操,而且,相比於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的諸葛亮來說,魯肅的《榻上策》足足比《隆中對》早了七年,但論起知名度,魯肅的《榻上策》卻只能甘拜下風。


注備:文章參考陳壽《三國志》

易中天《三國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