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跟孟子爭論,孟子問了幾句話後,他啞口無言

提及孟子想必各位都不會陌生,孟子跟孔子合稱孔孟,他是整個儒家體系僅次於孔子的大聖人,而今日要講的便是關於孟子跟人爭論的一個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學說層出不窮,故難免也會有一些爭議。而當時便有一位信奉神農氏學說的人從楚國遠到滕國叩見滕國國王滕文公,其人名叫許行。

許行當時跟滕文公說:“您施行仁政已經傳遍了天下,我聽到後便從很遠的地方前來投靠您,希望您可以給予我一個住所,好讓我成為您的百姓。”

此人曾跟孟子爭論,孟子問了幾句話後,他啞口無言

滕文公聽到許行此言後十分欣喜,便給了許行一個房屋,許行門下有弟子數十人,全穿著粗麻衣服,靠替人做草鞋以及席子為生。

當時還有一夥以陳相為首的人也大老遠的帶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說了跟許行一樣的話,滕文公也給了他們一個房子。陳相得知許行之前所說竟然跟他相同於是便十分敬佩許行,他於是拋棄了自己的學說,改跟許行學習神農氏學說。

後來,陳相前去拜見孟子,此去實則是許行想讓陳相去會會孟子,看看孟子是不是真的大聖人,也想將兩種學說碰撞一下。

陳相在見到孟子後,說:“滕文公雖然聖明,但他卻不是真正的聖人,不懂如何治國,真正治國是要跟百姓一起勞動,幹農活,還要一起做飯一起吃飯,而滕文公卻弄了糧倉,國庫,這分明是搶劫百姓來舒服自己,可見滕文公並不是真正的聖人。”

此人曾跟孟子爭論,孟子問了幾句話後,他啞口無言

孟子聽後微笑不已,反問陳相:“難不成許行是必須自己種糧食才吃飯的嗎?”陳相說:“是的”。

孟子繼續問“那許行是必須自己織布才穿衣服嗎”陳相回答道“並不是,許行只穿粗布衣服”,孟子繼續追問許行是否戴帽子,陳相回答戴之後,孟子反問是他自己織的嗎,陳相回答說:“不是,那是靠糧食換來的。”

此人曾跟孟子爭論,孟子問了幾句話後,他啞口無言

孟子大笑:“那為什麼這個不用自己織了?”陳相答曰:“是怕耽誤農活”孟子繼續說“那許行做飯用的鍋碗都是自己做的了嗎?幹農活的工具也是自己做的嗎.”陳相說並不是而是拿食物換的,孟子說:“那他為什麼不能自己去做呢?為什麼非要去換呢,難道他不怕麻煩嗎?”陳相啞口無言。

這段對話猛地一看似乎十分沒有頭緒,但其實當中飽含著很多信息,筆者在此便為大家詳解一番。當時許行所奉行的神農氏學說其實就是農家學說,這個學說認為所有東西都應該一個價格,想強制天下所有同類物品價格一樣,而且還想讓人什麼都兼幹,意思便是聖人就要什麼事都幹,自給自足。

此人曾跟孟子爭論,孟子問了幾句話後,他啞口無言

但不需多說,這種學說很可怕,先不說物價都一樣會發生什麼天下大亂的事情,單單什麼事情都兼幹這一點就十分的不現實,因為人無完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擅長,若是按許行這種學說的思想,那每個人都是無所不能的,而孟子反問的這些正是讓陳相意識到這根本不可能,許行自己都做不到他思想學說所提倡的東西。

而且社會分工是必然的,若是不進行合理的社會分工,社會秩序就會無比混亂,各種生產以及交易都會混亂,孟子此言對社會分工做出了一個闡述,雖然寥寥數語,但其中包含的深意卻是無比之多的,亞當斯密也許也得尊稱孟子一聲師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