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唐朝的大敗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戰

編者語:唐朝,一個無比強大的帝國,作為當時地球上的霸主(PS沒錯就是比現在的美帝霸道十倍,先後滅掉十幾個國家),所以唐朝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厲害。雖然唐朝對外的霸氣,但是也輸掉過不少重大戰役,由於現在某些人的吹捧,都忘記了有這些事的發生。順便一說我們看歷史應該是應該以史為鏡,不帶任何情緒來了解,分析王朝的方方面面。這樣會對於如中原王朝的衰敗、各種外族入侵、統治及其行政制度、生活等有直觀的看法。那麼我寫的這個系列就是盤點一下當年唐朝輸掉的大敗仗。而這一次介紹的是大非川之戰,大非川之戰是唐朝和吐蕃早期的一場大戰,也是與吐蕃眾多戰役中比較出名的一役,其雙方統帥薛仁貴、噶爾·欽陵都是帝國的戰神,最終唐朝以戰敗約和結束。(大唐與吐蕃打了很多場大會戰,由於本人比較隨性,不會按時間循序來寫,我喜歡那個寫那個)。

1.吐蕃的擴張

從松贊干布去世後,他的孫子芒松芒贊即位。由於芒松芒贊年幼,由噶爾家族輔佐,其軍權由祿東贊掌控,開始了吐蕃的擴張。從公元656年開始,祿東贊向東部用兵,進攻與吐谷渾關係極密切的白蘭部,徹底擊潰白蘭部,成為吐蕃的藩屬。此舉也成為吐蕃後來攻佔吐谷渾的前湊。公元659年,祿東贊用兵吐谷渾,第二年發動大規模的攻擊,吐谷渾向唐朝求援,但是唐朝採取消極觀望的態度,坐視吐谷渾節節敗退,使得根本無力抵抗吐蕃進攻的吐谷渾被滅國,只有其王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領數千帳逃到當時唐朝的轄地涼州,請求唐朝的庇護,吐谷渾故地全部併入吐蕃的版圖。此後幾年間,祿東贊一直駐在被征服的吐谷渾境內,處理善後事宜,建立吐蕃的統治系統。保留了吐谷渾王室的地位,並與吐蕃王室進行聯姻。祿東贊在征服了吐谷渾之後,他的目光指向了西域。公元662年(龍朔二年),吐蕃軍隊借道象雄,循印度河谷,通過護密第一次進入中亞。吐蕃軍事力量的介入,使得疏勒、弓月、龜茲等地的親蕃勢力反叛唐朝,奪取唐朝重地西域四鎮,使唐朝失去了對安西都護府的控制,這威脅到了唐王朝西部邊疆的安定,直接與唐朝在西域、遠通中亞的外交戰略意義發生激烈衝突。

細數唐朝的大敗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戰

吐蕃騎兵

2.戰爭前夕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舉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合於闐聯手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朝安西四鎮盡歸吐蕃所有,唐朝不得不罷棄了安西都護府的設置,唐高宗李治認為,要抗拒吐蕃對唐朝在西域領土的不斷蠶食,就必須復奪吐谷渾,扶持流亡的吐谷渾王歸國建立一個親唐政權,以之作為大唐與吐蕃的戰略緩衝,並切斷吐蕃與河西走廊之間的聯繫。於是大非川戰役的幕布便拉開了。

公元670年農曆4月,唐高宗設立進軍吐蕃的“邏娑道”,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這位不用我介紹了)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以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東突厥可汗後裔),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總管,帶著吐谷渾流亡國王諾曷苯,以“護吐谷渾還國為名”,率約十萬唐軍直擊吐蕃。吐蕃方面率軍迎戰的是威名赫赫的吐蕃戰神噶爾欽陵(不過當年他還是毛頭小子)欽陵是祿東贊之孫。

細數唐朝的大敗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戰

3.薛仁貴的作戰計劃

薛仁貴真正的作戰計劃不是去攻打吐蕃,而是阻止吐蕃軍隊北進、消滅當地駐守的吐蕃軍,幫助吐谷渾復國。雖然薛仁貴想法是好,但是他不知道,吐蕃已佔領吐谷渾7年之久,這裡已被經營成為吐蕃重要的戰略重地。實際上,吐谷渾故地的民族淵源和地理位置,也決定了當地民眾之心必定傾向於吐蕃而不是唐朝。唐高宗和薛仁貴一廂情願以為幫吐谷渾復國,當地民眾就會歸附唐朝,不信的話?看完後面就知道了。

公元670年5月,薛仁貴率軍進入青海大非川。大非川在哪裡?大非川一直是吐谷渾政權的中心所在,也是吐谷渾復國都城的首選地。當唐朝10萬大軍突襲大非川時,當地數萬吐蕃駐軍倉惶逃走。薛仁貴立即制定作戰計劃,他親自率軍進攻烏海城,佔據烏海城要衝,一方面堵住了吐蕃軍隊北上增援之路,一方面截斷了這股吐蕃軍隊南逃之路。然後,郭待封率主力部隊約5萬繞道迂迴,將吐蕃軍隊驅趕至暖泉,並在此將吐蕃軍隊包餃子,一舉殲滅。之後,除留有一部分軍隊扼守烏海關口外,其餘隊伍東歸北上,北上力量繼續肅清吐蕃殘餘勢力,而東歸力量將返回大非川,成為維護吐谷渾復國的軍事保障。由此,薛仁貴令其餘的2萬人馬在大非川構築工事以屯輜重糧草。(在此我開一下上帝視覺,薛仁貴低估了吐蕃的實力,萬萬沒想到吐蕃的增緩兵力有20萬之多。)

細數唐朝的大敗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戰

戰爭初期

4.戰爭過程

公元670年5月底,薛仁貴率2萬精兵沿山道進擊吐蕃。並於河口(今青海瑪多)擊破一隊吐蕃軍“多所殺掠,獲牛羊萬計。”然後乘勝進佔烏海城,以待後援。按照原計劃郭待封則從西北迂迴包抄。然後關鍵的時候來臨了,郭待封帶著5萬兵“領輜重踵進”與薛仁貴匯合。(我看了看網上網文和百度的大非川之戰,他們把大非川之戰的失敗主要原因推給郭待封,大致說郭待封不服薛仁貴管轄、急於搶功,擅自行動、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導致失敗。郭待封成了背鍋俠。但是從後面薛仁貴等三人回朝後對他們的處置“三人皆免死除名”來看,郭待封違命並不成為征討吐蕃失敗的緣由。否則,郭待封縱使有十個腦袋,也不夠李治砍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請看以下分析。

那就是大非川失陷的消息傳到論欽陵那裡,他連忙派先頭部隊和大非川附近的各個部隊進擊而來,面對四面八方進攻的吐蕃援軍,郭待封面前就只剩下三條路。第一條,按原計劃行動,雖然薛仁貴在佈陣之前,考慮到過會有吐蕃軍隊襲擊,所以他大非嶺上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所以這個陣地的防禦也頂多只能防守5萬人以下的敵軍,所以絕不能抵禦這麼多敵軍。就算破不了,吐蕃軍也會切斷主力部隊和糧草輜重的聯繫。第二條就是增加守衛輜重軍力,雖能保證吐蕃軍隊不能破營,但是能與薛仁貴匯合的兵能有多少。那只有第三條,帶著主力部隊和一半的輜重一起按原計劃行動,而阿史那道真留守下來和諾曷苯留下來修建防禦工事(從後面結果來看,正因為郭待封的主意,薛仁貴烏海敗退以後,才有可能“退軍屯於大非川”)

5.郭待封敗走趨山

現實比預料的更殘酷,郭待封的一路人馬領輜重前進,一方面行軍速度慢了不少,一方面戰線拉長,其行蹤被發現,遭到東北、北、西北三個方向三支人馬進行圍剿,公元670年6月初,郭待封的主力人馬在趨山被圍,在前面的幾萬逃兵反過來截住了郭待封與薛仁貴的匯合。另一方面薛仁貴也遭到附近吐蕃軍隊的騷擾,雖然這些人不多,戰力也不強,但是極大牽引了薛仁貴。薛仁貴當機立斷把兵馬按原路撤回大非川。隨後郭待封也向原路殺回大非川,他比較慘,他對上了吐蕃軍的主力,糧草物資全沒,死了數萬餘人,終於退回了大非川。

細數唐朝的大敗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戰

敗走趨山

6.戰敗與和談

唐軍雖然損失了數萬人,但是主力還在,況且有陣地和糧草,薛仁貴也是多年來征戰沙場名聲赫赫,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亦不是等閒之輩,甚至可能有唐軍來援,所以鹿死誰手誰都說不準。在這個時刻,各路吐蕃軍陸續殺到,總共40萬大軍將大非川團團圍住。期間爆發了很多少規模的戰事,都是吐蕃的試探性攻擊。原吐谷渾國王諾曷缽四處奔走,想得到吐谷渾當地居民的支持,因為在吐蕃軍的40萬人裡有一半都是吐谷渾人,如果能得到支持吐蕃軍不戰而敗,可惜就像我前面所寫的,吐谷渾原居民並不希望諾曷苯歸來,他們不承認此王了,這才是沮喪的。另外唐朝方面竟然沒派援軍來救,我實在也想不通。

同年八月,集結了40萬的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與唐軍決戰。當時的唐軍可能就只有5萬有餘,根本打不過,唐軍傷亡慘重,薛仁貴等幾位主將被俘,為了能逃出去,薛仁貴與欽陵進行談判,欽陵要求唐朝把吐谷渾割讓給吐蕃,其代價就是把他們放還,被俘虜的士兵要麼成了吐蕃的漢軍,要麼成了奴隸,要麼迴歸大唐(PS這個可能性最少)史書上說薛仁貴等與欽陵約和而還,大非川之戰結束。

7.結果與分析

大非川之戰的失敗導致三位主帥被削職為民,諾曷缽的復國夢破滅,也使唐帝國喪失了一個重要的“戰略緩衝區”。唐帝國的河隴、關中地區均在吐蕃可進攻範圍之內。以上都不是重點,吐蕃戰神欽陵的崛起,成了大唐名將的噩夢,唐朝凡與吐蕃大會戰必敗,唐朝只能被動防守。此戰戰敗是必然的,首先唐軍10萬VS20萬+20萬吐蕃軍,吐蕃為了對付唐軍把所有兵力都集合了,唐朝以為大部分吐蕃軍在西域作戰,無法抽身,此地必然空虛才大膽只派區區10萬軍隊前往,由於情報不足,薛仁貴分兵冒進也給了吐蕃軍隊各個擊破的機會。此外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作戰的確困難,就算唐軍裡的各少數民族士兵和突厥騎兵也會·吃不了消。當然我覺得人數與當時判斷失誤才是失敗原因。

細數唐朝的大敗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戰

往期回顧

細數唐朝的大敗仗系列之兩場天寶之戰 唐朝VS吐蕃、南詔

細數唐朝的大敗仗系列之鄴城之戰 唐朝十節度使VS史思明

細數唐朝的大敗仗系列之素羅汗山之戰 唐朝VS吐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