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局就是設定“天花板”的高度


人生格局就是設定“天花板”的高度

在兩千多年前,有這樣一個人,他用了不到七年時間,成為了繼秦始皇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一統華夏的人,從此開啟了漢帝國 405 年的泱泱歷史。同時,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二的 " 草根帝王 "。

他就是漢高祖劉邦——一個 " 小混混 " 出身的開國帝王。

很多人都先入為主的把劉邦和始皇帝嬴政想象成了兩個時代的人,而事實上劉邦只比嬴政小三歲,他們倆之間存在 47 年的時間交集。當然,在這 47 年裡,嬴政根本不會意識到這樣一介平民的存在。

公元前 238 年,嬴政 22 歲時,剪除掉了權勢熏天的嫪毐以及老謀深算的呂不韋,在雍城加冠親政,成為了貨真價實的秦王。而 19 歲的劉邦當時不過是沛縣中陽裡的問題青年,成天遊手好閒、不事生產、人見人厭,當初他出生的時候,父母因為沒什麼文化,直接給他取名叫 “劉季”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劉四兒”。

公元前 210 年,始皇帝嬴政在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享年 50 歲。第二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天下隨之大亂,劉季在沛縣拉起一干人馬也加入到了造反大潮中,這一年他 48 歲。而在離他不算遠的會稽郡,比他小 24 歲的前楚國貴族項羽,也跟著自己的叔叔項梁開始了起兵造反。除了年齡優勢之外,項羽手中還有著平民無法享受到的高等教育、祖上留下的深厚人脈、一支作為啟動資本的精銳武裝力量等優勢。

公元前 205 年," 劉季 " 已經改名為 " 劉邦 ",此時他 52 歲,已經完全掌握了戰國時期的秦國故地,和東部的項羽並立於天下。三年以後,項羽兵敗身亡,55 歲的劉邦君臨天下,開啟大漢四百年基業。

大格局意味著更深的發展空間

年齡大、學歷低、沒本錢、沒從業經歷……以今天 " 創業者 " 的眼光看,劉邦幾乎就是一個百分之百的 Loser。歷朝歷代 " 高級知識分子 " 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在他們筆下,劉邦這樣一個經典的成功案例,被異化成了一個流氓、混混、小人得志的故事。

他們告訴我們劉邦是個“混混”,卻沒有告訴你,有些人天生看事情的格局就與常人不同。劉邦在年少的時候,就曾經遠赴魏國,投奔他當初所看好的信陵君。

年輕時候的劉邦的確遊手好閒,他們卻忽略了劉邦在回到沛縣老家之後,能利用日常的接觸,從一群比自己更 "Loser" 的 Loser 當中,選出真正具備潛質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並且能讓他們對自己保持信任和忠誠。屠狗的樊噲、養馬駕車的夏侯嬰、紅白事吹鼓拉樂的周勃、賣布的灌嬰……劉邦從這些人身上看到了他們的軍事素養和作為管理者的潛質,看似不經意,卻是在按照他自己的標準,剔除掉了他認為真正的草根,留下了有用之材。之後的史實證明:這些人在亂世中都成了可以統御千軍的將領。

所謂格局,形象點兒說,就是我們心裡的估價體系:什麼東西重要,什麼東西不重要。

這個問題決定的不只是你的消費觀念,也是你給自己設定的 “天花板高度 ”

大格局,即意味大的發展空間。

當社會中下層人士(比如劉邦)想要擠入上層社會時,最大的障礙恐怕並不是財富,而正是頭腦裡的那套根深蒂固的估價體系,這也就是時下常被提及的 “窮人思維” 。

古人的智慧放在當下仍然適用

秦朝滅亡,六國諸侯開進關中,隨即在咸陽展開瘋狂報復,試圖毀滅一切和秦有關的東西。劉邦雖然楚國故民,卻能明智地選擇善待關中百姓和前朝政府遺留下的官吏。

不止如此,在國家體制上,劉邦選擇了漢承秦制,以秦律為基礎,訂立了漢九章律。由此奠定此後兩千多年中國的基本政治架構。

制度只有優劣,沒有敵我。秦以法治而大出天下;至始皇嬴政,以勢治取代法治,歲天下初定,但也埋下了隱患;至二世胡亥,徹底摒棄法治,亂法亂政,於是秦二世而亡。

面對危局,劉邦能夠大開大合,表現出常人所不及的決心和毅力,不受世俗輿論和道德的影響;行事捨棄中庸,殺伐決斷。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初項羽和劉邦在鴻溝對峙,項羽以劉邦的父親為要挾,要求劉邦退讓,否則就要把劉太公扔到鼎裡熬湯了。劉邦的回應則,你要是想把我爹燉了,那就請分我一杯羹吧。

這種反應看似滅絕人倫,無情無義,其實反倒是最合理的。“要挾”也好,“談判”也罷,對方手裡的棋子究竟有多大威力,完全取決於你這邊。你越在乎,他手中棋子的分量就越大,要價跟著也就越大……。如此循環往復、層層加碼,什麼時候是個頭?

反之,你自己都不在乎了,那這個“棋子”自然也就不再存在價值。項羽號稱“西楚霸王”,再不濟,終歸還是要顧忌輿論的。劉太公作為人質,起不到任何作用,反之如果真把老頭殺了,或者一直關著,對項羽來說都是穩賠不賺的。

其實很多事情就是如此,“人之常情”往往並非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而這種情況下,即便道理再清楚,放在自己身上,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不考慮外部的所謂輿論,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時下中美之間的種種齷齪,其實和以上的情況,頗有不少神似之處。那麼在應對上,或許也可以借鑑一下古人的智慧。

格局,決定結局

劉邦還有一點為眾多史家所“詬病”,卻又極為難得的特質。在他眼中,“人”其實無所謂好人壞人,世人皆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因此,劉邦遠比項羽明白,“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道理。作為領導者,他或許沒有項羽有貴族氣質,沒有項羽能打,沒有項羽談吐高雅。但是,他絕對遠比項羽捨得給員工分利。

以“利”這個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劉邦的用人原則,便是君臣共贏——跟著老大混,肯定是最合算的。也因此,在項羽、范增相互猜忌的時候,劉邦可以放心的把關中大本營交給蕭何打理,自己在滎陽和項羽打持久戰。同樣基於這個考慮,劉邦可以對陳平身上那點“道德瑕疵”視而不見,可以待曾經和自己若即若離的張良如心腹。

而以這個視角來看天下,百姓之利在於首在“安穩”兩字,至於其他的利益,只要天下太平,讓人家自己去追逐即可。於是大漢立國之後,便有了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的政治傳統,並且最終造就了文景盛世。

正是這些特質,使得坐擁各種資源的蕭何能夠甘心情願讓他成為自己的老闆,並且終其一生只忠於劉邦一人。同時也使得原本打算恢復祖產的韓國貴族張良,最終選擇做了他身邊的高級顧問;而韓信、陳平等一系列逆天的人才,同樣選擇了追隨與他……

縱觀劉邦的一生,除了不可控的時機因素,使他最終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格局。所謂人的格局,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思維方式," 心有多大,天有多廣 "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你的格局或許無法保證你的成功,但是卻可以決定你最終將止步於哪裡——格局,決定結局。而幸運的是,格局可以是與生俱來,也可以是後天養成。

而在這中間,歷史其實是一個最好的載體,它不僅僅是故事,通過它,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東西,其中就包括 " 思維格局 " 的改變。

人生格局就是設定“天花板”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