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收復臺灣的兩位重臣姚啟聖和施琅原來是親戚

姚啟聖是清康熙一朝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先是漢族人。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姚啟聖前往通州,因被當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委任為通州知州。姚啟聖隨即將土豪抓捕杖殺,後辭官離去。

後來姚啟聖前往依附族人,被列籍漢軍鑲紅旗。康熙二年(1663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考中第一名,從而正式步入清朝官場。

姚啟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他是收復臺灣的決心性人物。但是除了對臺灣收復的影響之外,姚啟聖還有不少其他的成就。

康熙收復臺灣的兩位重臣姚啟聖和施琅原來是親戚

三藩作亂的時候,姚啟聖曾經受命隨軍參與平定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亂。在這場戰役之中,姚啟聖跟隨康親王一同作戰,立下許多戰功。康親王能一步步攻克耿精忠,離不開姚啟聖的幫助。後來姚啟聖更是協助康親王攻陷仙霞關,進逼福建,最後成功迫使耿精忠投降。姚啟聖也因為此戰而聲名鵲起。

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啟聖被提拔為福建布政使。當時鄭成功之子鄭錦佔據漳州、泉州和興化,清軍前往征討。吳三桂麾下將軍韓大任驍勇善戰,被稱為"小淮陰侯",自贛入汀試圖與鄭錦會合。姚啟聖將其說降,得到其部卒3000人編入親軍。

康熙收復臺灣的兩位重臣姚啟聖和施琅原來是親戚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啟聖隨康親王攻克邵武和興化,完全收復漳、泉之地,鄭錦逃回廈門。姚啟聖因屢獲戰功,晉升福建總督,開始參與收復臺灣的事宜。期間,姚啟聖向康熙上奏收復臺灣的建議,提出以“剿撫並用”的方式,一邊攻取收復失地,一邊招撫敵方立場不堅定的將領。事實證明,姚啟聖的這一戰略,是符合清初國情的。

此後,姚啟聖又奏請朝廷委派重臣專職水師提督,重視水師事務。正是由於他的加強訓練,調來西洋火炮裝備之後,福建水軍的力量得以增強。

康熙收復臺灣的兩位重臣姚啟聖和施琅原來是親戚

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是姚啟聖與大學士李光地共同保舉的,為平臺選將做出關鍵性決策。

姚啟聖和施琅,兩位都在收復臺灣這件歷史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趣的是,這兩位還有姻親關係。

通過查看兩人的族譜和歷史資料,我們發現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妹夫為清東閣大學士署兵部事的黃錫袞,而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後來娶了黃錫袞的妹妹為妻。也就是說施琅的大舅哥是黃錫袞,而黃錫袞的大舅哥是姚啟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