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與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誰才是真知灼見

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後來,由於社會更加動亂,又有了法家思想。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與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誰才是真知灼見

仁:內心有愛。義:行善積德。前者說的是內在美,後者說的是外在美。一個是心理,一個是行為。但是二者是統一的“性善論”。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與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誰才是真知灼見

無論是仁還是義,都一脈相承老子的道與德。道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一個人再壞,在母親眼裡也是好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壞就胳膊肘向外拐。因為有親情規律在內。一個人無論多麼小人勾當,也有配偶和子女關愛,因為那是利益共同體。

“德乃道之餘”,德是屬於人類文明的規律,在道的範圍之內。德包括仁、義、禮。禮是規則的雛形,更進一步就是法,代表有韓非子。

孟子提出“性善論”是基於老子與孔子的道德仁,而主張義,更加註重人性的光輝,付諸於行動。對義最好的一句詮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與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誰才是真知灼見

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既然人性本惡,那麼就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來約束,於是就需要遵循一些“禮數”。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與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誰才是真知灼見

如果從人類進步的角度看,顯然孟子的“性善論”是更切合實際的。如果從邏輯上考量,荀子的“性惡論”也是無可厚非的。

不管哪一種理論,一切都以最佳結果為標準。人類不斷進步,物質文明逐漸發達,未來孔孟之道更加迎合時代的趨勢。所以,諸君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