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谁才是真知灼见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后来,由于社会更加动乱,又有了法家思想。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谁才是真知灼见

仁:内心有爱。义:行善积德。前者说的是内在美,后者说的是外在美。一个是心理,一个是行为。但是二者是统一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谁才是真知灼见

无论是仁还是义,都一脉相承老子的道与德。道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一个人再坏,在母亲眼里也是好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坏就胳膊肘向外拐。因为有亲情规律在内。一个人无论多么小人勾当,也有配偶和子女关爱,因为那是利益共同体。

“德乃道之余”,德是属于人类文明的规律,在道的范围之内。德包括仁、义、礼。礼是规则的雏形,更进一步就是法,代表有韩非子。

孟子提出“性善论”是基于老子与孔子的道德仁,而主张义,更加注重人性的光辉,付诸于行动。对义最好的一句诠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谁才是真知灼见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就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于是就需要遵循一些“礼数”。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谁才是真知灼见

如果从人类进步的角度看,显然孟子的“性善论”是更切合实际的。如果从逻辑上考量,荀子的“性恶论”也是无可厚非的。

不管哪一种理论,一切都以最佳结果为标准。人类不断进步,物质文明逐渐发达,未来孔孟之道更加迎合时代的趋势。所以,诸君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