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立太子,宋太宗趙匡胤做的三件醜事,速看

為立太子,宋太宗趙匡胤做的三件醜事,速看

趙匡胤、趙匡義、趙匡美之母杜太后,當著子孫面,臨終有遺言:"你(指趙匡胤)百年之後,帝位當先傳光義(匡義),光義傳光美(廷美),光美傳德昭(匡胤長子)……"。尊從母意,太祖趙匡胤堅持不立太子,死後,即由皇弟趙匡義繼位。依母遺囑,光義也應不立太子,百年之後亦由胞弟趙匡美(廷美)繼位,最後再由趙匡胤長子趙德昭繼位。

為立太子,宋太宗趙匡胤做的三件醜事,速看

然而,光義稱帝后,並未尊從母意,而是先逼死德昭,後氣死匡美,再逼瘋長子元佐。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立了自己的第三子趙德昌(27歲的趙元侃)為皇太子,太宗(光義)歿,趙元侃繼位,即宋真宗,從此,宋朝皇位又恢復了世襲制,北宋歷代皇帝都是太宗子孫。為消除後患,如願實現兒子繼位之目的,光義在位時,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做了三件醜事。

第一件,逼迫皇侄趙德昭自尋短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四月,太宗伐北漢攻太原獲勝,使得中原最後實現統一。太宗為總侍衛催翰所惑,乘伐北漢的餘威,決計從太原出發,順道伐遼,不料宋師在幽州高梁河一帶不敵遼相耶律沙授軍的抵抗,驕盈敗績,太宗一路狼狽南逃,自率軍返回汴梁(開封),於是他整日裡怏怏不樂。太祖長子趙德照,曾從徵幽州,當宋軍敗潰時,軍中並不見太宗,多疑太宗已被遼軍所害。因此,諸將謀立德昭為帝,還未成事實,偏偏被太宗聞知,愈加憤悶。可德照尚未察悉太宗對他的不滿情緒,又見太宗返京多日,不聞太宗對取勝太原的例賞,便入謁太宗,請即敘功給賞。

為立太子,宋太宗趙匡胤做的三件醜事,速看

趙德照身為宋太祖長子,本應立太子繼皇位,只因杜太后遺囑在先,使他不得繼位,而由皇叔太宗繼位。從通常人心理反映來講,肯定會有想法。因此,在太宗對身邊的自家人,尤其是德昭、德芳等侄輩更為留意。太原獲勝,諸將謀立德照為帝,不知是否德昭之意?即使不是,太宗也會懷疑他。所以說出"待你為帝,賞也不遲"直刺德昭之心的惡語。可見,德昭之死,是太宗一而再,再而三訓斥威逼造成的,德昭的尋死,去除了深埋在太宗心頭的大患。

第二件,氣死胞弟趙廷美。罷相任同平章事的趙普妹夫被宰相盧多遜敗歿,恨不能將多遜梟首剖心,以抵償妹夫姓命。由於多遜方邀主眷,防備甚嚴,一時無隙可乘,朝右諸臣,也無法擺佈多遜,整日裡怨苦連聲。此時,偏有歸僚柴禹錫、趙熔、楊守一等直入內廷,密奏太宗,說是奏王廷美,驕恣不法,勢將謀變。此語觸動了太宗的疑忌,因多遜素與秦王廷美素來交好,恐他未免廷美有勾通情事,遂召見與多遜有仇的趙普密商對策。

為立太子,宋太宗趙匡胤做的三件醜事,速看

為此,太宗還特地授普為司徒,兼職侍中,封梁國公。並命普暗中密察秦王廷美動向。是時太祖季子德芳,亦已病故,年僅二十二歲,距德照自刎只隔一年有餘。處在兄長(光義)疑忌、趙普秘密監視,缺少侄兒相助的情況下,廷美頗不自安,況且他還在外說過:"太宗有負兄意"(匡胤意太宗應傳位給廷美)。廷美的幾句口風,免不得傳入太宗耳中,還有一班諂臣媚子,更是牆倒眾推,火上加炭,不為廷美解脫,只說廷美即謀作亂,提醒太宗亟需預防。太宗遂罷廷美開封尹,出為西京留守。特擢向太宗告變的柴禹錫為樞密副使,楊守一為樞密都承旨,趙熔為東上閣門使,以資三人告密有功。

為立太子,宋太宗趙匡胤做的三件醜事,速看

趙普本與廷美沒啥宿嫌,為了扳倒多遜,只好從廷美著手,陷他落井下石,將廷美與多遜密謀作亂之事逐一入奏太宗。太宗聽後,非常憤怒,對普說道:"兄終弟及,原有金匱遺言。但朕尚強壯,廷美何性急乃爾?且朕待多遜也算不薄,難道他尚未知足,必欲廷美為帝?"趙普順著太宗的氣頭,再加上了一把火,欲將廷美置於死地,對太宗道:"自夏禹至今,只有傳子的公例。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就是說,太子繼位乃是公例,太祖不照辦,已經做錯了,你陛下就不能再錯了,還是要傳子繼位。趙普此語,正合太宗兒子繼位的想法,他頻頻點頭,表示贊同。遂降多遜為兵部尚書,責他不忠,後來發配崖州,歿於流所。趙普計除多遜之後,又黜謫廷美,潛嗾開封府李符上言道:"廷美未肯悔過,反多怨望,乞他徙居邊郡,藉免他變。"

第三件,逼廢長子趙元佐。元佐(公元965—1027年),比元侃大三歲,晚五年歿。如果太宗要破除杜太后金匱遺言,欲立儲君,首先得立長子趙元佐。那麼,為何沒輪到他,最後立趙元侃為太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元佐恪守杜太后(祖母)金匱遺言,在廷美得罪太宗之時,元佐力為營救,再三請免。這就意味著他公然與太宗對抗,喝對臺戲,支持皇叔趙廷美,在太宗百年之後繼承皇位。

為立太子,宋太宗趙匡胤做的三件醜事,速看

因此,元佐屢受太宗(父親)訓斥和冷落,聽到廷美憂死消息,元佐憤極成狂,以至於手操挺刃,擊傷身邊侍人。重陽佳節,太宗召諸王宴請,元佐因新瘥未得召請,諸王宴歸,路過元佐家門,元佐問明左右,方知諸王侍宴消息,便憤憤道:"他人都得與宴,我有何罪,不聞宣召?這是明明棄我呢!"左右從旁勸解,並呈上佳釀,俾他解悶,元佐取來就飲,連下數十大觥,已是酩酊大醉,尚不罷休,直飲到夜深人靜,方才停杯。

為立太子,宋太宗趙匡胤做的三件醜事,速看

後經朝臣奏請,太宋召歸元佐,幽居南宮。至道改元年,立儲之事提上議事日程,面對立長舊例,部分朝臣心底自忖應立元佐為太子,但又不敢明說,生怕遭來不測。唯有寇準支持太宗宸衷獨斷。太宗屏去左右,密語寇準道:"襄王(指元侃)可好麼?"

上述三件醜事,足以看出,太宗在立儲問題上費盡心思,用心良苦,他不僅敢冒皇室之大不韙,無視母儀,公然破金匱盟約,而且為了立太子,爭皇權,不擇手段地、有步驟地逼廢、致死皇侄、皇弟、皇子,醜惡致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