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后三集看哭,发现和《延禧攻略》异曲同工

《甄嬛传》播完的时候,听说有姐妹篇《如懿传》,内心颇为期待。在等待开播的几年内,断断续续看了小说《如懿传》,只看到如懿封后。不忍再看下去。

今年暑期《如懿传》播出,耐着性子看了前几集,感觉实在粗制滥造。愤然不再看了。兼着惋惜周迅演了如懿,把自己多年来的古灵精怪的形象全毁了。

因为网上很多比较《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中“如懿断发”这一情节的,便想着再看一看。

《如懿传》后三集看哭,发现和《延禧攻略》异曲同工

《如懿传》后三集看哭,发现和《延禧攻略》异曲同工


查到是81集。打开看去。

果然是演得很出彩。

皇帝和妓女厮混,如懿前去阻拦。

一面是皇帝说操劳半生,为什么不能要片刻的逍遥?一面是如懿说,正因为操劳半生,不能因为这片刻的逍遥毁了清誉。

两个人都很气愤。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一刻的如懿,面对的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而是自己的丈夫。因此,没有卑微和服从,只有坦白和失望。

同时,那一刻的如懿十分犀利,不但是压抑了多年的委屈喷薄而出,而且一针见血地撕开了许多温情脉脉的面纱。

比如皇帝说她,没有孝贤皇后的谦恭柔顺,如懿却指出:孝贤皇后在世时,未见你对她如何好。她去世了,你又每每怀念,不过是在表演自己的深情罢了。

或许如懿,她早就看穿了皇帝的真面目,只是总想着有一天他能回头吧。当她真实说出自己想法的一刻,她

已然放下,一切皆轻松了。她断了发,给逝去的青樱和弘历。深宫之中,人人皆道她再无出头之日,于她自己却不过是解脱。

她没有选择死。而是策划了复仇。用最后的力气,策划了令妃计谋的败露,为令妃害死的亡灵缝制经幡。以至于上届冠军甄嬛对她的评价是“敬服”。

甄嬛是这样说的:


《如懿传》后三集看哭,发现和《延禧攻略》异曲同工


一入深宫数十载,看惯了人人为名,为利争斗,只有如懿,所为只是一个情字。

嫁给宝亲王是情,做侧福晋是情,为娴妃被打入冷宫是情,做皇后也是情。因皇帝说万人之上太寂寞,所以她宁愿陪伴。

只是,没有人相信她是无所求的。没有人相信她计谋的背后,不过是想和她的少年郎到终老而已。

当一切尘埃落定。皇帝送还册宝。她拒绝接受。

85集,皇帝终于忍不住来看她。她在院里浇一盆绿梅,停下手来。面色平静,毫无波澜。皇帝问她可愿意跟随去木兰围场,她说自己身体不好,就不去了。皇帝说,希望待他从木兰围场回来,如懿可以重新接受册宝。如懿依然平静,问道:“可听说过兰因絮果?少时读到,总觉遗憾。如今明白,花开花落自有时。围场风大,一路保重啊!”她对他的爱,已死,情,却不曾断。只是这样刻骨地伤过,再不可能重新执子之手了。

《如懿传》后三集看哭,发现和《延禧攻略》异曲同工


她不要和他再有关联。就连曾一起的画,也要毁掉自己的那一半。如同他的生命中,从来不曾有过他……

最后这部分,周迅演得极好。演出了一个人的平静、从容、无惧。那种来自内心的强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看得我老泪纵横。看得我敬服。

我自然明白,这不会是一个深宫里的真实的故事。

宫中所能容下的文艺腔,必是富贵中的。在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脑袋的环境里,是不可能容得下这样的情怀的。

但我仍然为之动容。


因为我想,走出深宫,走出这剧本身,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别人定义的成功之中。而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久了,也觉得那样的追求不那么重要。

甚至,当你并不追求他们定义的成功时,你被耻笑,不被理解,你成为一个人们眼中的LOSER。

只不过,即便是LOSER,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和随波逐流的,是不一样的。

《如懿传》和《延禧攻略》,虽然从两个相反的方向讲了两位女主,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倾力塑造的女主,都是坚守初心的人。

只要坚守初心,即便失败依然强大,不可侵犯,像如懿。

只要坚守初心,即便刷马桶仍然志存高远,如魏璎络。

人生说到底,都是一边走,一边丢失自己的过程。

假如《如懿传》因为想表达这样的主题而用力过猛,我选择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