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來三分之一個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很多小夥伴的集體夢想。或許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想象過不用上班,不用操心衣食住行,說走就走,說買就買的瀟灑生活。但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完全財務自由這個目標並非人人都能達成。

老闆,來三分之一個財務自由

先不要沮喪,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因。從最基礎的定義來說,財務自由指的這樣一種境界:不需要主動工作,只要靠被動收入就能完全支撐當前質量的生活。

關鍵點有兩個。第一是被動收入,這個大家都能理解,差異可能在於能腦洞到以及能實現的具體形式有所不同。一般能想到而且實現難度不大的有理財收入、股息、房租等,牛逼一點的還能有期權、版稅、分紅之類,而更高境界的神仙招數就不說了,反正本質上都是一樣,利用某項資產持續增值產生收益。

第二是當前質量的生活,這一點乍看沒什麼內涵,但深究起來很有意思。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我是個肥宅,每個月食住只需要消耗1000塊,沒有衣和行因為不怎麼出門都窩在家裡打遊戲看動畫,直接節約掉,另外拿1000塊充充點卡買買小周邊就行。那麼要是我運氣好,家裡留給我一套房子每月能收2000的房租,我也就實現了當前質量生活下的財務自由。

但這恐怕跟大家想象中的自由不太一樣。畢竟人往高處走,不可能永遠維持在這種低碳的狀態裡。年輕的時候這麼廢一下可以,但我想大部分人還是希望日後能擁有更富足的物質條件。

那個能稱之為集體夢想的財務自由,遠不是知足常樂就能夠達成的。雖然每個人對理想生活的規劃不太一樣,但起碼共通的一點是都需要很多錢來支撐。

那麼問題看起來就變成如何才能賺到很多錢。講個笑話,最快能月入十萬的方法是什麼?答案是在貨幣基金裡存3333萬。

老闆,來三分之一個財務自由

靜下來心來仔細想想,不管是股息房租還是版稅分紅,任何被動收入的前提都是要先擁有相應資產。你期望的生活境界越高,墊腳所需要的資產數額也就越大。而咱們普通人,揹負了太多的生活壓力,大概率無法積攢起多麼可觀的資產數額,這是要承認的客觀前提。

這表示我們要放棄財務自由的夢想嗎?也不盡然。完全而完美的境界雖然難以企及,但有限財務自由,卻是一個人人都能達到的目標。

在個人理財規劃領域裡,有一個指標經常用於衡量財務健康程度,即為財務自由度。它的定義是被動收入/年總收入,我們很務實地把這個值大於30%視為理想情況。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每年的總收入裡面,有1/3是來自於工作以外的躺賺,就可以被認為是很健康的財務狀況。

老闆,來三分之一個財務自由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這個收入比例已經足以起到應急和心理保障作用。就算工作方面出現收入下滑甚至短期失業的危機,也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不至於立刻斷糧。

如果大家接觸過4321法之類的資產配置模型,就知道大部分家庭和個人的推薦資金分配差不多都是在日常生活上劃撥1/3左右,其餘的錢最好是拿去投資理財。所以如果短時間主動收入斷檔,被動收入也可以保證相對平穩的生活質量。

另外,有了這樣的保底收入,不敢說隨時瀟灑辭職看世界,起碼能讓你在面對奇葩領導坑爹甲方忍無可忍的時候有拍桌子的勇氣。

上面所說的好處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但其實最關鍵的地方在於,30%這個目標具有很強可操作性,同時又不至於伸手就夠得著以至於沒有動力。

我們以月薪一萬為例,對應每年期望有接近10000*12/2=60000的被動收入。以10%年化收益率倒推,得到需要60萬資產充分發揮力量。以15%算,則需要40萬資產供你驅使。

進一步考慮,攢夠這麼多資產需要怎樣的努力?如果以10%的收益率白手起家,則每年存個24000,也就是每個月攢下2000,那麼在第14年末尾就能達成這個小目標。(事實上如果按月投資,速度還會加快,因為1月份的2000到年底就已經產出一大波收益了)具體計算不難,各位可以自己動手試算一下,如果真的算不明白可以私信我。

如果你現在才剛工作不久,那麼在40歲左右實現這樣的財務狀況,是不是美滋滋?這還沒算工資普調、通脹以及你很有可能提前突破月薪一萬大關的情況。而就算30歲才開始這樣規劃,那也能在50歲之前躋身財務健康的行列,有力地對抗可能到來的中年危機。

老闆,來三分之一個財務自由

說到底,時興雞湯裡說的財務自由,不過是給努力討生活的大家編制出一場好吃懶做的美夢。偶爾做做夢有益於身心健康,但真的以為財務自由是那麼容易實現的話,就該去衝個冷水澡冷靜冷靜了。更為務實也更符合絕大部分普通百姓實際情況的,還是應該追求三分之一這樣的適當財務自由度,讓自己的收入結構更穩健,給生活多一重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