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宮選秀真實檔案,恍然大悟,白看這麼多年電視

現代的選美,各式各樣,名稱不一,可謂五光十色。殊不知中國古代也有不同的選美活動。有檔案記錄的,就算清代的選秀女活動了。

秀女也就是美女。何謂美女,各個時期有不同的看法。各個階級也有不同的標準。既有唐肥燕瘦之美,也有“三寸金蓮”之美,更有柔弱哀憐之美。而清朝宮廷選美,即所謂秀女,首先必須是血統純潔的官員的女子,以保持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在保證血緣和社會地位高尚的情況下,才講女子的美貌與素質。挑選秀女,是為皇帝做妃嬪或為親王、王子指婚,所以必須體形健美、品行端正。因此要經過層層挑選,保證無誤。凡屆挑選秀女之期,由戶部行文各旗都統,將應閱女子年歲等,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及族長,逐一具結呈報都統,然後匯諮戶部,戶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選看秀女後,戶部馬上再行文各旗都統,各旗造具秀女清冊。

清朝皇宮選秀真實檔案,恍然大悟,白看這麼多年電視

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族長及本人父母或親伯叔父母兄弟之妻,親自帶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門,依次排列,由戶部交內監引閱。這算是第一次挑選。凡經太監挑選被記名的,須再行選閱。這是第二次挑選,凡不記名者,聽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員女子,因有事故,不及與選者,下次補送選閱。未經閱看之女子及記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統、參領、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都要分別議處。

被選秀女的年齡,必須是13歲至17歲的未婚女子。經太監兩歇挑選後,最後報皇帝選定,或被納為妃嬪,或指婚給親王或王子為妻。慈禧太后就是以秀女的身份進宮,被咸豐帝選中封為貴人,由於得到皇帝寵愛,隨後晉升為嬪,再升為妃。咸豐帝熱河宴駕之後,被封西太后,與東太后慈安共同垂簾聽政,扶助其子載淳(同治)當皇帝。這個善於玩弄權術的慈禧西太后,掌握中國的大權達47年之久。

清朝皇宮選秀真實檔案,恍然大悟,白看這麼多年電視

據《國朝宮史》載:皇帝的老婆,第一位的是皇后,只許一個,主持內宮事務。第二是妃,其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第三位是嬪六人。皇后居中宮,妃嬪居東西十二宮。第四位是貴人,第五位是常在,第六位是答應,這就不限數額,只看皇帝的精力與喜愛了。

皇帝選美,三年一次,也太長了一點,還有一年一次選秀女活動,算是選美的一個補充形式。這一年一次選秀女,主要為挑選宮女,以服侍內宮各位后妃。它挑選的範圍是內務府所屬三旗一般人家的女子,內務府三旗,即清朝起家時由皇帝自領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內務府三旗所有年滿13歲的女子,都要經過挑選,凡選定的,大部分到宮中做宮女。在做宮女期間,如果被皇帝看中,還可升為妃嬪。如果皇上看不上,須要服役至25歲,然後才能放出宮,可以婚嫁。

清朝皇宮選秀真實檔案,恍然大悟,白看這麼多年電視

被選入宮的秀女,少數被選為妃嬪,那就身價百倍了。但是除個別得到皇帝寵幸,其他也多是久居冷宮,守活寡過日子。多數未被選為妃嬪的秀女,那就是唯恭唯謹待侯后妃等各主人手下,稍不如意,便鞭打責罰,甚至被逼致死的,其悲慘的一生,也是值得憐憫的。在紫禁城內的隆宗門外,坐落一組以慈寧宮為主體的建築群。有人把它稱做紫禁城中的寡婦院。因為這裡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後、嬪、妃們。她們當中主要是通過選秀女而入宮的。明清兩代皇帝雖不象唐代“後宮佳麗三千”,但人數並不算少。皇后、皇貴妃、嬪、妃、貴人、常在、答應等,她們都住在乾清宮兩側的東西六宮。一旦皇帝駕崩,按祖制她們都要搬到慈寧宮居住。這裡的生活可以說是與歡笑無緣,只有在“紅顏暗老白髮新”的清寡單調的生活中了此一生。

慈寧宮偶爾也有歡樂,如給皇太后上徽號,冊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萬壽節等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只有這時清王朝的遺孀們濟濟一堂,飲酒作樂。但這樣的活動畢竟一年只有幾天,到了清朝末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這幾天的活動也被迫停止了。有的只是白天接著黑夜,花開花落,年復一年,毫無生機的生活。慈寧宮建築群中的佛堂很多,這些太后、太嬪、太妃們在百無聊賴的守寡期間,焚香禮佛,試圖從那虛無縹緲的佛界中尋求精神安慰和寄託。

清朝皇宮選秀真實檔案,恍然大悟,白看這麼多年電視

清代的後宮,上至皇后,下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旗人,是清朝獨有的。因此,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後宮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獨有的。挑選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實皇帝的後宮,就是為皇室子孫拴婚,或為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們要走進紫禁城高高的宮牆,也就不那麼簡單了,必須經過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討苦吃。順治朝規定:凡滿、蒙、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閒散壯丁家中年滿14歲至16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3年一度的備選秀女,17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乾隆五年(1740)進一步規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規定的年限之內因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閱選,下屆仍要參加閱選。沒有經過閱選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20多歲也不準私自聘嫁,如有違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長官——該旗都統要進行查參,予以懲治。

第二年乾隆皇帝命令“戶部通行傳諭八旗,所有未經選看之秀女,斷不可私先結親,務須遵例於選看後再行結親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補充規定:應閱視的秀女,在未受閱選之前私自與宗室王公結親者,其母家照隱瞞秀女例議處。至於參選秀女的年齡,根據清宮檔案,到清末光緒年間,最小的是11歲,大的可達20歲。

清朝明確規定,八旗秀女閱看時,必須著旗裝,嚴禁時裝。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好色”也是極不名譽的,“美女禍國”從來都是帝王和他們的大臣們翻雲覆雨的護身符,因而這一標準總在若即若離、諱莫如深的撲朔迷離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縣學生員攔下御駕,懇請乾隆皇帝就削減皇后烏拉那拉氏喪儀之事下罪己詔,致使龍顏大怒,但仍未忘記陳述那拉氏冊後“並非以色選愛升”,後來失寵,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總之絕不肯承認自己好色。

清朝皇宮選秀真實檔案,恍然大悟,白看這麼多年電視

清統治者公開的兩條標準,一是品德,一是門第。清代冊封皇后、妃、嬪的冊文中常常見到的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誕育名門”、“祥鍾華閥”等等。其中,門第又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后。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顏知己的珍妃入選時,她的父親是侍郎長敘,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將軍長善,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是恭親王奕訢的連襟,因此他他拉姐妹雙雙入選為珍、瑾二嬪。

這張沒有填寫姓名的列表,更說明了秀女的門第,不僅關係到秀女本人是否入選,而且關係到入選後她在宮中的地位: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敬事房傳旨:

原任公爵之女著封為妃

將軍之女著封為妃

知府之女著封為嬪

員外郎之女著封為嬪

欽此。

所以,清宮選秀女,絕非選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