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騰訊的產品思維VS阿里的終局思維

看点|腾讯的产品思维VS阿里的终局思维

關於企業文化

“在騰訊不鼓勵反向坐電梯,

在阿里不反向你上不了電梯

企業文化並沒有好與壞,只有適合和不適合。

企業文化一開始跟創始人有關係,這是最早期被遺傳下來的基因,不可能順便變異,並一直也都會跟掌舵人有很大的關係,所謂將熊熊一窩是有道理的。但是,變異會慢慢發生,創始人也會不斷學習和進化。

看点|腾讯的产品思维VS阿里的终局思维

當我們把時間線拉到足夠足夠長的時候,會發現只要一個企業能夠在反思中不斷活下來,企業文化是會跟著企業的業務性質,以及企業面對的社會環境、競爭環境在不斷變化。

騰訊的基礎業務是社交,核心賺錢業務是遊戲,多年來騰訊的模式都是保證社交產品的統治地位,互聯網上賺錢的和社交能關聯上的業務他都在嘗試發展。

社交這個產品的特點是無法預測幾年後的形態,不斷的從一線開始創新,所以造就了今天騰訊“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的價值主張。

在騰訊,不鼓勵反向坐電梯,在阿里不反向你上不了電梯。

阿里確實是戰略驅動的,也是從上至下的。他們也非常敢投資未來。

他的核心業務是零售和金融,這兩個領域是幾百年來所有科學家們都在重點研究的東西,因為可以足夠賺錢,所以也沉澱了足夠強的方法論。某種程度上,這兩個領域真的是可以預測的。

阿里習慣性的“產業終局”思維是非常強的。

戰略驅動,不斷盤點之後,很多路徑可以是非常清晰的。所以阿里的文化其實就兩點:

1) believe馬總不斷說“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那是因為阿里很清楚自己的戰略,各級幹部最好都別廢話,信他就行了。

2) KPI。戰略清晰了,中層不廢話了,到了一線當然就一件事:執行。不斷研究怎麼設定合理的KPI,快速執行,撞到牆上就拐彎,拐彎了繼續撞,只要強執行總能找到高效的套路來。

對於阿里的業務性質,對於阿里面對的環境,這一套是很管用的。當然,這一套也會導致我們看到這家公司好像有些事情是沒有原則的。

很多時候,企業的目標決定了企業文化的特質。

比如,如果你的願景是要做最賺錢的公司,你就要賺錢第一;你的願景是最被尊敬的企業,你就得口碑第一;你的願景是活的最久,你就要鍛鍊身體;我們的使命是幫助商家成功、願景是做商家領域裡最被信任的引領者,我們就得極度關注客戶信任度和創新能力,關注信任我的商家是否越來越成功。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文化無對錯,只有是否適合。文化不是某個人能締造的,而是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時間的發展,不斷髮生基因變異,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

而我們自己,你是一個商家服務公司,你的業務是軟件、服務、培訓,你就必須讓客戶帶領著你往前走,不要著急,自然地跟隨著客戶的需求螺旋式上升是最好的。

關於新老融合

“真誠的友誼來自於不斷的自我介紹”

有贊有個金句:“真誠的友誼來自於不斷的自我介紹”。新老融合的關鍵在於相互的擁抱和了解。

看点|腾讯的产品思维VS阿里的终局思维

具體怎麼做?主要有以下關鍵點:

1、調整心態,老人要首先展開雙臂。

作為到一個新組織新環境的新人,要求他主動的“擁抱”是挑戰很大的,首先展開雙臂的應該是老人們。

這個“張開雙臂”除了給新人更多的業務培訓和企業文化介紹,還需要老人生活上的一些陪伴,比如多一起吃吃飯,比如多一些微笑。

多挖掘新人的優點、強項,可以更好的調整這個心態。任何新人能被拉進一個組織,一定是因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可以讓他們多分享,增強老人對他們的欣賞,也增強他們的成就感。

給每個新人配一個“有伴”,幫助他更好的瞭解歷史,融入大家的日常氛圍。是有贊現在在做的,雖然多數“有伴”都做的不夠好,大部分關鍵新人我們還是在這個機制上看到了很好的效果。至少大家的信任,新人的疑惑,老人的包容,都會好很多。

2、充分了解歷史,新人要首先爭取信任。

一棵樹移植到新的環境中,如果要更好的存活,最後長成參天大樹,有三個關鍵點:包裹好樹根;修剪掉枝椏;栽下去之後,勤灌溉。

看点|腾讯的产品思维VS阿里的终局思维

不充分了解歷史、未動手幹一些事情得到別人的認可前,就急於否定過往,喜歡拿自己做過的事情來鄙視現在的事情,喜歡用自己的資歷和職位要佐證自己的能力。通常都會快速得到新夥伴的敵對、不信任,然後走上聊無前途的不歸路。

3、相互學習四個要點

新老融合的關鍵行動點總結下來就一件事、四個點。一件事:相互學習;四個點:

1)老人耐心教新人這個組織的知識;

2)新人耐心教老人自己的專業;

3)老人認真學習新人的專業;

4)新人認真學習這個組織的知識。

老人不耐心教新人這個組織的知識,新人就很難對歷史和情況有所瞭解,融入會是個艱難的過程。

新人不耐心教老人自己的專業,老人就不會理解新人在做的事情和想法,就會不敢完全放心放手,就會成為新人做事情的“阻礙”。

新人的第一任務是教會老人,而不是急於拿到工作成績。老人的第一任務是教會新人,而不是讓他們馬上產出成績。

某種程度上,需要“落地”的不只是新人,也包括老人。當一個組織里加入了新人以後,組織本身也就發生了變化,老人需要學習和適應的恐怕要更多。

關於招聘

說人話,找互補

最早創業的時候,比較喜歡招跟自己很相近的人,因為相近的人會更合拍,更能互相理解。

看点|腾讯的产品思维VS阿里的终局思维

它體現在兩個維度:

第一,用常識思考的人。講話你就大白話,不要提什麼概念。

第二,找跟自己互補的人。關於一個人的能力維度的劃分,有老虎型、獅子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