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叫立言,來自蘇州,身量纖纖;她所守護的老兵河南,2018年8月15日她同我們一起走過河南5個區縣,走進8位抗戰老兵的家裡。感受老兵們的苦難與樂觀,立言有過沉默,有過哭泣;有過悲傷,也有過欣慰。她在百感交集時寫下這篇文章,也把她內心的溫暖和善良寫了下來。

我把我在河南志願者李磊整理多年的《豫兵志》上看到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每一場衛國戰役都值得被銘記,無論勝負;每一位為這個民族付出的人,都值得被尊敬,不論健在與否。”

——題記


他們,參加過淞滬會戰、上高會戰、桂南會戰、長沙保衛戰....這些史學課本上耳熟能詳的抗日戰役,活在他們的記憶最深處。

他們,向死而生,“當兵就沒打算活著見到抗戰勝利”是他們的口頭禪,豪氣中充滿著悲壯與決絕。

他們唱著,生為中華生,死為中華死。轉身赴戰場,最多來一句,丈夫許國,不必相送。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歷經炮火,九死一生,即便是活著回來,也落得肢體殘疾,眼盲耳聾,卻依舊堅強樂觀地活著

戰爭給他們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痛,也讓他們的晚年備顯艱難,他們都有類似的經歷,親人離散,同伴戰死...而今他們的生活,卻各有各的不幸。

這一次,讓我們走進他們,走進抗戰老兵

8月14日

這一幕映入眼簾,心痛到說不出話


■ 蘇爺爺,那個黃埔軍校的少年

由彩鋼板搭建起來的兩間20平米板房,是志願者前不久為他建造的新家。

但他還是執意住在一間窄小的危房內,一臺老式電視機閃著熒光,是屋子裡僅存的現代電器。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他知道是志願者來了,顫顫巍巍想要站起來迎接我們,卻因為常年臥床,腿腳已經萎縮,努力多次也沒能站起來。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我們想和他握手,他卻說自己髒,拉過椅子上那塊看起來並不乾淨的毛巾,不住地擦著手。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畢業於黃埔軍校的他,背誦起軍校宗旨來一字不差。我們把對他的問候寫在紙上,雖然聽不清我們在說什麼,但他認得字,一隻手緊緊地攥著筆。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幾塊破舊海綿拼湊起來的床褥,一個塑料尿壺放在床頭,破損的席子既做枕頭又做靠墊,難以想象這樣的床榻如何安睡。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而這樣的房子,怎麼可能成為冬暖夏涼的居所?即便如此,老人家也覺得十分幸福,他說,很多人都戰死了,自己還活著,活了這麼久。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立言說:

他是黃埔軍校畢業生,今年98歲。那張被認真珍藏的1989年黃埔同學會的證件上,刻著他的照片和翻開時能大聲背誦的宗旨: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

他出生在大戶人家,1938年國共合作統一抗戰那年,他19歲,正在讀書,決定投筆從戎。有的抗戰老兵上戰場是被抓壯丁,而他,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理想,為了祖國,抵抗外侮,生為中華生,死為中華死。問問他還記不記得自己當年在哪個部隊,他都能夠清晰作答。他們這撥人,有一種陳丹燕筆下“被人踩過一腳”的表情,但是又非常潔淨。他沒有上過戰場,一直是文職幹部類工作。對於這個經歷,他說:“我沒有上過戰場,對國家沒有過貢獻,你們來看我,我不值得。”

蘇爺爺有三個兒子,在他1950年被打成歷史反革命後跟他脫離了父子關係,從此再無來往。小兒子75歲,終身未婚,父子倆相依為命。前兩年志願者找到他的時候,危房快塌了,志願者捐了三萬塊錢,幫助重建了現在的小房子。這個房子所在的地方是他家祖宅,很早就是72家房客所在地了。

蘇爺爺的最珍貴的財產是201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給當年的抗戰老兵頒發的紀念章,被他小心翼翼珍藏在床頭一層又一層的塑料袋裡,拿出來、捧在手裡給我們看。

從他家出來的那一天,夏日的陽光刺眼而毒辣,回頭看看破舊的房子裡,蘇爺爺坐在暗沉沉的屋子裡裡目送我們離開,耳邊是他說的那句:“我沒有上過戰場,對國家沒有過貢獻,你們來看我,我不值得。”

我總是會想起80年前的某一天,也許就是這個地點,也許同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18歲的他正是風華正茂的少年,家族的希望。然而他決定投筆從戎,躲開家族的廕庇,去為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這個少年,揹著行李,就這樣義無反顧地走向了黃埔軍校,走向了戰場。他不知道未來這80年裡他會為自己當初這個決定付出什麼,也不知道他會經歷什麼。

但我知道,即使重新開始。那個18歲的少年,依然不會退縮,依然會選擇這條路。

他有信仰。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 餘爺爺,努力活成106歲的樣子

一間土房裡,光陰在這裡具象,蜘蛛結網在牆角飄飛,空氣裡有塵埃的味道,混著黴味和溼氣。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父親午睡完起來,有女兒慢慢替他穿上衣服,在這期間,空氣好像靜止了。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灶臺裡的鍋刷得鋥亮,是努力活著的最好證據。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老人家雖然瘦弱,但精神尚好,對於一位百歲老人而言,平靜的生活或許是最大的安慰。不覺想到,有個孝順的子女在身旁照顧,即便是貧困,但境遇會很不同。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立言說:

這是此行年齡最大的抗戰老兵爺爺。106歲。

當車從市到鎮,從鎮到鄉,從鄉到村,從村到莊,顛簸地快崩潰的時候,停在了一座籬笆房子附近。這裡是餘爺爺的家。

當年家中兄弟四人,有的犧牲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有的留在了遠征軍的戰場上,只有他,戰後回到了家鄉務農。是幸也是不幸。

我不知道他在戰後經歷了什麼,但能清晰看到手上虎口子彈貫穿的傷痕。他很少很少說話,牆上還留著上個月志願者們給他過106歲生日的橫幅。

在一年以前,志願者找到他的時候,他家的危房已經快倒了。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女兒,一個孝順的女兒,一直照顧著自己的老父親。村民說,你看,生兒生女一樣好。

他記憶已經不復當初,會很快忘了剛剛做過些什麼,但卻依然記得自己當時一個班戰友的名字,十二個人,每個名字都記得清清楚楚,似刀刻在心上。

當年一起打鬼子的戰友,已經躺在了戰場之上,他們也不會知道,80年後,有一位老人,把他們的名字告訴了我們,我們認真記下。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 閃爺爺,無子無女貧病交加

老人居住在當地的回民村,很是偏遠,從鎮上驅車2個小時才抵達這裡,一路顛簸,而村上的小路也滿是牲畜的糞便,真真是印象深刻。

才走到門口,一股刺鼻的氨味撲面而來,扼住了所有人的呼吸,隊伍中有個小女孩兒當場漲紅了臉。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原來是離老人床鋪的不遠處,堆放了一地黃沙,沙堆上清晰可見老人的糞便,這氣味,恐怕是隔著屏幕都能聞到。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兩位泌陽蛟龍義務救援隊的志願者,將一地汙穢一鏟一鏟地清理乾淨,令人心生敬佩,感動不已。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老人家視力全失,膝下無子女,侄媳婦偶爾來照顧,勉強溫飽了,可離溫馨的老年生活還很遠。

問及他當年的負傷情況,他指著小腿上明顯的傷痕,用並不清晰的口齒說出“武昌戰役”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立言說:

他是回族人,無兒無女。腦血管病,病重臥床,雙眼全盲。

他在的村落,幾乎都是回民,經過的路上,無數的羊群對我們咩咩叫。

18歲參軍打鬼子,那是1943年的某一日,具體的時間,閃爺爺已經不太記得了。他能記得的是當年在小禹州對日作戰,部隊傷亡很大,全部被打散,那是小麥打苞的季節。1945年日軍投降後,回村務農。

他住的地方,一團汙穢,黃沙包裹著糞便就在床邊,已經很久沒有清理。志願者們一鏟一鏟清理乾淨。

我不知道,雙眼全盲的他,在一直的黑暗當中,他是否會想起年輕時的自己,想起那些一起打仗的戰友,那些戰爭中的九死一生。


■ 曹爺爺,黑夜裡一顆不屈的靈魂

顛簸著繼續走訪,一行人抵達曹爺爺的家,已經是夜裡8點多了,然而,這一次卻深深地刺痛了每一個人的心。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田間地頭一片漆黑,老人拿著手電筒站在門口,時不時照向我們來的路,看樣子已經等了很久。

屋內漆黑一片,僅有門口吊著一隻黃色的燈泡還閃著光,問及為何不開燈,老人說,斷電已經有段時間了,一直沒人來修。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一棟破舊平磚房,簡單蒙了一層塑料布的窗戶,屋子裡貼滿了掛曆和老式年畫,一個佝僂嚴重的老人,在這樣的環境裡生存了好多年。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有人說,之前老人家裡從來沒有通過電,前年志願者找到他後,才給屋裡通上了電。

這是我們這些“現代人”從未想過的生活窘境,著實讓人吃了一驚。

一個尚且矯健的九十多歲高齡老者,獨自居住,獨自,度過了無數個黑夜。他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什麼?他曾經的夢想?他經歷過的殘酷?還是他愛過的人?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分別時,老人拿著手電目送我們離去。

夜幕下,這個孤獨的身影被無限放大,似是與生活抗爭不休的倔強,殘酷又無奈,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不覺得紛紛落下淚來。

不難想象,多少個日日夜夜,老人腦海中浮現過戰場的畫面,每每撫摸身上留下的彈孔印記,是怎樣的愁懷。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這一夜,心情再難平復。

立言說:

看完小編的文字,又一次想起了那個夜晚。

但我們從破舊的房子裡走出來,已經九點多了,再回頭,一彎新月當空,四周漆黑,我看到不通電的屋子門口,爺爺站在黑暗當中,拿著手電筒送我們,佝僂的身形,在光影下顫顫巍巍,再也忍不住,淚如雨下。

他的14歲參軍,68軍,當時他的軍長是國民黨陸軍上將劉汝明。我曾查過資料,六十八軍在對日抗戰中屢屢勝利。而曹爺爺的敘述中,還清晰地記得當年那些戰友和長官的名字。

他的經歷更特別。1945年抗戰勝利,他們押著日軍去開封。1949年隨部隊到福建廈門準備去臺灣,已經上了船,但害怕以後不能回家,就又下船了。

他現在住的房子曾經幾十年未曾通電,也無人照管,有一個外甥偶爾照料。自己種了一小片花生,是之前日常生活的來源。

志願者去年年底找到他,通上電,定期看望,但路途實在太遠了,只能做到兩個月看一次。而這次來的時候,已經停電一個月了。

他的屋子裡一片漆黑,看到一個斜坡的長傢俱,上面已經有蜘蛛網了,同行的志願者告訴我,這是棺材板,他們獨自生活,早就給自己備下了。

一個人,要多麼孤獨,才會清晰地記得80年前的那些人名,那些地名,那些點點滴滴的往事。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8月15日

心裡一束光,人間一片情


■ 冀爺爺,穿尼子衣服的上士文書

見到他時,他正坐在床沿上休息,床邊架設了竹杆,好讓老人能有個依扶,防止他不小心再次摔下。

是的,某天夜裡,老人家翻身不小心摔到了床下,導致身上、臉上青一塊紫一塊,著實令人心疼。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冀爺爺年輕時,在營部當文書,穿的是尼子衣服,坐過五個頭的美國飛機。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老人年紀大了,耳背是常事,可他想要努力聽清楚,一隻手牢牢抓住欄杆,儘可能湊近大家。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天氣炎熱,老人身上起了很多痱子,沒法穿上衣服。說要與他合影,他卻說自己沒穿衣服不禮貌,堅決不肯。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96歲高齡的老人,笑聲爽朗,一字一句背誦《總理遺訓》,堅定有力。

即便他不是抗戰老兵,即便他是個普通的老人,這樣頑強樂觀的活著,已經是生命的禮讚,怎能不讓人動容。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立言說:

對冀爺爺的感情是不一樣的。他是荷言第一個一對一助養的爺爺,當年的遠征軍,有文化。助養他這兩年,這是第一次見他,親切得就像自己的親人。

志願者的負責人曾經問我說,你當時為什麼會選擇助養他?我說,因為看到他介紹說自己的長官曹佔中是江蘇人,而我們家,也有遠征軍。

老兵們有文化的不多,冀爺爺從小讀書,受過不錯的教育。在1944年徵兵的時候,22歲的他和他的三個親兄弟,就想為國家做點什麼,放棄了家中優渥的生活,主動參軍。

96歲的他,至今依然記得,那一年,22歲的自己從南陽到老河口到巴東上傳,過重慶到昆明到一個叫楊集子(音)的地方,經過了五輪考察,文化課,身體素質訓練,淘汰了很多人,他被留下了。坐著美國飛機去了駐印軍野戰補給團。他有文化,在營部當上士文書。日本投降後回國。

他拉著我的手說了許多許多,我清晰地記得,當他背誦總理遺訓的時候,眼裡閃爍著少年的光芒。中華男兒,英勇向前,誓和日寇,抗爭到底。

他,也曾是少年。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 養老院裡,三個爺爺好作伴

到了這裡,稍稍能鬆一口氣。相比之下,養老院的環境與照顧,都要好很多。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曾經獨居數十年的孫爺爺,參加過淞滬會戰和四次長沙保衛戰,對戰場記憶極其清晰,交談時能夠抑揚頓挫的說出好些故事。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老人愛看書,桌上一副老花眼鏡下,是一本《三戰三捷》。不知這其中的人物故事裡,是否也有他的崢嶸身影呢。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王爺爺不大愛說話,但是精神頭很好,腿腳不便,卻也能拄著柺杖走走。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他在被志願者找到之前,幾乎是自生自滅的生存狀態,難以想象老人是如何挺過來的。不大愛說話,事出有因。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笑容滿面的朱爺爺,是此行最特別的一位,他開朗、樂觀、愛唱歌,穿著志願者為他做的卡通T恤,印有他的卡通頭像,向我們走來,頗有些神氣呢。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槍口對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們是鐵的隊伍,我們是鐵的心,維護中華民族,永做自由人!”

朱爺爺給我們唱了一首又一首打鬼子的歌,依稀能從他的歌聲裡,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艱難與不屈。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平靜又安逸,抗戰老兵有尊嚴地安度晚年,在這裡得以實現了。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立言說:

最後一站的心情,相對輕鬆。養老院環境不錯,照顧也周到,加上志願者一週一次來看望爺爺們。他們得到了尊敬和被記得,狀態很好。

記憶最深刻的是孫爺爺,他104歲,參加過淞滬會戰和四次長沙保衛戰,思維和記憶力令人驚訝。祖上也是咸豐年間大學士,家中自幼殷實。他去過很多的地方,都是打仗和行軍。在上海、鎮江、寶雞、徐州、成都等等等等,包括去過我的老家揚州泰州一帶。

我總覺得戰爭中的一切都是片段式的,因為一場場轟炸和打,會斷片。事實上也是如此,孫爺爺說起淞滬會戰,就記得在上海寶山區和日軍作戰,白天日軍大炮飛機轟炸上海,他們晚上偷襲日軍,就這樣打打打了兩個月,一直到11月。根本不知道何時才能停,就是打仗。後來接到命令退到鎮江,他講到一個細節,12月的天氣裡,很多人抱著門板飄過江,他們用竹竿棍子幫助大家上岸,死傷慘重。

抗戰八年,他隨部隊輾轉南北,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長沙保衛戰,徐州會戰等九次大戰。

孫爺爺曾經口述過歷史,細節太多太多了,包括接受日軍投降時的細節,師長說鬍子拉碴彎腰駝背的不許去,年輕威武的去,不許沒收對方個人財產,包括鋼筆手錶什麼的,不能略帶戰俘,投降了就是死老虎,有本事上戰場打仗是英雄,現在打人就是狗熊,違者,斬;包括廬山談判的時候,他們102旅給周總理馬歇爾做警衛等等。而這些,在後來,成為他遭受很多非人虐待和歧視最重要的點。

一線志願者說,他們當時也很質疑一個老人,怎麼會什麼都記得。當後來我們知道,

他獨自在一片無人的小屋中度過了數十年,周圍除了田地就是田地,直到100歲,都是自己每天擔水煮飯。水井旁的菜地就是他一日三餐。而這數十年,幾乎無人交流。我相信了。

我幾乎可以想象,無數個日夜,他能回憶起的就是年輕時的自己在參加無數個戰役時的樣子,是剛上戰場的時候,年輕的他和戰友心生恐懼,師長說的那句話:“我們在有槍,死了有人立碑;可後方的家人什麼都沒有。”

所以,終其一生,他都不曾是逃兵。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寫在最後

2018.8.23

整整2天,我們深入河南各地村鎮,先後走訪了8位抗戰老兵,參與了815紀念日祭奠活動,內心百感交集。

截止今年年初,河南地方已經相繼去世了153位抗戰老兵,他們中,有的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救助;而有的,直到去世的那一刻還在艱難的活著。

2015年,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給參加過抗日戰爭且依然健在的部分老兵頒發了獎章。走訪和了解這麼多,才知道能拿到一枚紀念章,是老兵們最最在意的事情,幾乎是和生命一樣重要。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這種榮譽和認同,是對他們窮困且被歧視一生的慰藉。曾經有老兵,志願者找到他的時候,已經被多年貧病的生活折磨到燈燭將滅了,沒有來得及拿到紀念章和證書,到臨死之前,依然念念。

他們不怕死,當年上戰場,都沒想過活著回來。

他們怕被遺忘,怕被誤解,怕被世人歧視。

真的,死不可怕,生不如死最可怕。然而,留給抗戰老兵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你看完此文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可以聯繫“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奉獻你的愛心,助理抗戰老兵安享晚年。

願明年再相見,青山依舊在。

她見到自己守護的老兵,含淚寫下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