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都在想什麼?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都在想什麼?

有一天,我點了下好朋友FF的頭像,發現只顯示三天的朋友圈。我隨口問了句,你朋友圈開啟了三天可見。她說,是啊。剛加了一些合作的客戶,不太想讓人翻朋友圈,因為大部分都是生活的內容,無關工作,想著不認識就索性把之前發的內容隱藏起來。等過一兩天,我再開放出來。

想來也是,好像我們加了好友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先去翻一下對方的朋友圈,對第一印象有個瞭解。從對方發的內容也可以看出以一個人的性格,猜的八九不離十。

如果對方的朋友圈全都是生活的點滴,旅遊、美食、攝影、那麼這一看就是一個對生活有品質要求且喜歡美好事物的人。如果對方的朋友圈,全是曬娃的,那一定就是一個孩子至上的寶媽,如果對方的朋友圈除了轉發一些工作相關的就無其他,那麼朋友圈的存在多半是為了給領導看。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都在想什麼?

Part1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啟了“朋友圈三天可見”?

1.分享讓我變得不自在

記得剛開始有朋友圈的時候,我們好像什麼都想拿分享出來。吃了頓顏值高的大餐,拍了張滿意的照片,去國外深潛或是跳傘,看了一場心動已久的演唱會……我們迫不及待想讓人知道,因為那份喜悅擋也擋不住。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分享變成了一種小心翼翼的事情,有個朋友Y每次發朋友圈之前都問我,你說我寫這個文字配這張圖怎麼樣?她很擔心別人說她瞎顯擺或者是臭嘚瑟,但只有我知道她內心的喜悅真真實實的寫在臉上,那種由內而外的喜樂就是想告訴那些關心她的人,生活就該如此美好。

然而每次想分享的時候只要一想起亦舒說過“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裳,買過什麼珠寶,因她沒有自卑感。”於是就在發出去十秒後設置成了“僅自己可見”。

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朋友問Y,怎麼你的朋友圈刪了那麼多東西。她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有時候內心戲的複雜只有當事人才最清楚,索性就設置了“三天可見”,這樣只要三天不發新的狀態,那麼朋友圈就是乾淨的樣子。

分享讓人變得越來越不自在,我們開始花時間去斟酌我需要寫點什麼,才會讓你覺得我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真誠。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都在想什麼?

2.躲起來圖個清靜

朋友Z在做一些女性產品的微商,給她的異性朋友Y發來了一個鏈接幫忙投票,男生多半都是有情有義,想著能幫則幫,不過是動動手指的事兒。但是沒想到的是投完之後讓他發朋友圈幫忙拉票。對於一個朋友圈裡全是工作的大老爺們來說,這就顯得有些尷尬了。

本來想著說不然設置個分組可見,只給她一個人看到就好了。誰知共同的朋友太多,竟有人說漏嘴說根本就沒看到Y有發這條幫忙Z拉票的內容。

想著Z大概也是識趣的人,至少知道這個宣傳是無效的,下次不找便是。誰知Z覺得面子上掛不住,發了微信來質問Y說你是不是沒幫我發朋友圈,但我明明看到你給我截圖是發了內容。你是對我分組了還是屏蔽了。

越解釋越亂,那事之後Y想徹底關閉朋友圈,但是已經沒有這個入口,就開啟了“三天可見,只為圖個清靜”。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都在想什麼?

3.分組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分組這個功能,我們常常會用來屏蔽掉一些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的名單。可能是你的上級,你的父母,甚至有可能是你很親密的朋友。但是對於新添加的人,無論你把對方放在哪個分組裡,對曾經發過的狀態依然可以看得徹底。

M說我們總是有新的朋友進來,那麼即便添加的時候你給了TA一個分組,但是也避免不了之前發的內容依然被對方看個精光。總有一種在陌生人面前,被從頭到尾打量一遍的感覺。

如果是喜歡的人那還覺得是好事,至少可以建立好感。如果本身就不是很感興趣的人,更不希望曾經發過的朋友圈成了對方拉談資的一個渠道,那開放的意義就顯得多餘。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都在想什麼?

4.無心社交,閉關學習

X先生說之所以開啟了三天可見,就是很明顯的告訴對方,我不再依賴朋友圈這個社交渠道。我想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投資自己,已經開啟了忙碌的充電模式,如果沒有要事的話就不在朋友圈裡閒逛,他說這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也是對時間的珍惜。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都在想什麼?

Part

2:當你看到對方的“三天可見”第一反應是什麼?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到好朋友的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有一點失落。那種感覺就好像你參與了她的過去,但是她的未來從此就與你無關了。

我們越是在乎的人,越是想從對方的隻言片語中去了解到什麼,好讓關心變得實在。但是後來也明白,真正親密的關係,不會因為一個社交軟件的功能而影響彼此的關係。即便我關閉了朋友圈提醒,我依然可以私信對方的頭像,私聊的質量遠遠高於朋友圈裡的點贊和評論。

到目前為止,我的朋友圈裡,越來越多的人開啟了“三天可見”,慶幸的是我們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越來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