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歷史沿革

武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歷史的長河曾在這裡拋灑過晶瑩的珍珠。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群星燦爛的遠古文化。2100年前匈奴人修築的故臧城,成為今天涼州城最早的雛形。

公元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隴西,大敗匈奴,佔領了整個河西地區。為顯示漢軍的武功軍威而在這裡設置了武威郡。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三國時,魏文帝因這裡地處西方氣候寒冷而設置涼州,上升為全國十三州之一,涼州從此在歷史上奠定它的重要地位。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四個涼國都曾在這裡建都興國,加之隋末唐初李軌在這裡建立大涼國,涼州成為顯赫一時的“五涼古都”。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1028年,宋天聖六年,党項族佔領涼州,沿置西涼府。1038年,李元昊稱帝,稱西夏。“大夏開國,奄有西土,涼為輔郡,亦已百載。”涼州由西夏統治190餘年。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古蹟

武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歷史的長河曾在這裡拋灑過晶瑩的珍珠。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群星燦爛的遠古文化。2100年前匈奴人修築的故臧城,成為今天涼州城最早的雛形。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綿延萬里的絲綢古道孕育了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張騫鑿空西域

如今的武威是一座充滿生機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快速發展中的城市,旅遊資源異常豐富,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就出自這裡的雷臺古墓;這裡還有號稱中國第三、西北第一的“文廟”,有“隴右學宮之冠”美譽;海藏寺、鳩摩羅什寺堪稱是絲路名剎,天梯山石窟亦稱得上是石窟之鼻祖。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雷臺公園中的漢代馬車方陣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於1969年9月在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

武威文廟,中國四大孔廟之一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文廟孔子行教像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文廟尊經閣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名剎古寺海藏寺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鳩摩羅什寺

鳩摩羅什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翻譯學鼻祖。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被喻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沙漠公園

位於武威城東22公里處的騰格裡沙漠邊緣,是國內最早在沙漠中建立的公園,被譽為“沙海第一園”。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文化教育

文化旅遊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踐反覆證明的朝陽產業,對一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當前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大局中,絲路沿線節點城市文化旅遊越來越火,河西走廊正在成為國內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武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生動的歷史故事、眾多的文物遺蹟、浩瀚的大漠風貌、獨特的絲路地位,理應把文化旅遊作為主導產業來優先發展,特別是緊扣全域旅遊,從體制機制、產業發展、品牌塑造、項目策劃、景區打造等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綜合施策、改革推進,全力打好文化旅遊這張金牌,以超常規的舉措優先發展文化旅遊業,更好地帶動和推進城市整體發展。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武威自古以來隨絲路而興衰,絲路暢通則涼州繁華,絲路阻斷則武威沉寂,多少兵家事、多少商家情都源出於此,多少將軍、士兵、胡商、僧侶、詩人都駐足於此,如三國馬超、大唐玄奘等等在武威都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民俗傳統

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武威形成了獨具特色、流行廣遠的民間民俗文化。典型的有半臺戲、皮影、木偶、藏戲等戲曲藝術,涼州賢孝、河西曲子等說唱藝術,社火、獅子舞、攻鼓子、藏歌藏舞、土族安昭舞等節慶歌舞藝術,刺繡、剪紙等民間工藝。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涼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半臺戲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涼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皮影戲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涼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攻鼓子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涼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水陸畫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涼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黃河燈會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木偶戲

涼州賢孝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長期以來流行於武威城鄉及其周邊地區。演唱藝人十有九盲,故稱“瞎賢”。演唱形式簡單,由說白、誦唱和伴奏組成。說唱內容多是一些歷史傳說或民間故事,寓隱惡揚善、喻時勸世、因果報應、為賢行孝等宗旨於其中,故名“賢孝”。唱詞蘊含人生哲理,唱調悽婉動人,對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言行規範有勸化教育作用,深受群眾喜愛。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涼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賢孝

涼州攻鼓樂舞以涼州區四壩鄉楊家寨最為典型。相傳,唐朝大曆年間,一支戌邊的部隊因戰事失利被圍困城寨,情急智生,他們將兵器藏入鼓腹,喬裝打扮成社火隊擊鼓表演,攻敵不備而出奇制勝,“攻鼓子”即緣此為名,遂而風行民間。其表演形式為一人一鼓,數十人結陣擊鼓跳躍而舞,鼓聲激越昂揚,隱含蕭殺之氣。攻鼓舞曾被選拔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調演,曾獲全國群星獎廣場舞比賽銀獎、甘肅省首屆群星藝術節金獎、甘肅省敦煌文藝獎一等獎、甘肅省“五個一工程獎”。四壩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涼州攻鼓子

武威少數民族民歌以藏族和土族民歌最為豐富多彩。回族和撒拉族以“花兒”為主。藏族民歌主要有勒、則柔、拉伊等形式。“勒”可獨唱亦可對唱,唱詞即興編排,內容一般分為讚頌、祝福、論辯和戲謔性的。“則柔”有兩人或多人邊唱邊繞圈表演,男女對唱,一問一答,場面熱烈。“拉伊”即情歌,多在山野演唱,故亦稱“山歌”,是藏族青年談情說愛的方式之一。土族民歌主要有酒麴、安昭和婚禮曲等。“酒麴”用藏語或漢語演唱,音域寬廣,曲調悠揚。“安昭”就是歌舞,由一、二人在前領唱,其餘人在後踏舞合唱或接聲,情緒熱烈,生動感人。婚禮曲,土族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婚禮曲,內容十分豐富,曲調古樸蒼勁,大都表現離愁、幽怨等情緒,民族特色濃郁。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人文甘肅》之武威——絲路重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