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真的是肺癌的“救命稻草”?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及首位的癌症死亡原因。据统计,我国每年肺癌新发病例达78.1万例,相当于平均每10分钟就有15人患病。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将分别超过80万和70万。

靶向药物真的是肺癌的“救命稻草”?

面对“癌中之王”,全球的研究人员在不断探索, 肺癌的治疗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自2000年以来,靶向治疗发展迅猛,以易瑞沙为代表的第一代靶向药物的应用,使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

于是,患者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可不可以吃靶向药?”“医生建议我吃靶向药,我吃了一个月没有效果,是不是我不适合靶向药?”……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宋启斌,来和我们聊一聊靶向药物和肺癌的精准治疗。


靶向药物真的是肺癌的“救命稻草”?


宋启斌

1962年8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6年制),博士研究生学历、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2-2007年担任湖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兼湖北省肿瘤研究所所长;

2007年3月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调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工作,现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兼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担任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委、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放疗协作组(C-RTOG)副主任委员兼脑转移瘤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肺癌放疗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兼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兼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任委员等多项国内、省内重要学术职务。

Q:很多肺癌患者对于靶向药期待很高,作为肺癌领域专家,您认为靶向药真的如大家所期待的那般有效吗?

宋启斌:中国作为肺癌的高发地区,晚期非小细胞癌(NSCLC) 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仍然较低。

肿瘤治疗经历了临床肿瘤学、病理肿瘤学、分子肿瘤学三个阶段,也即治疗方案从以疾病为指导到以病理为指导,再到今天的以分子检测为指导,逐渐步入精准医学领域。

靶向药物真的是肺癌的“救命稻草”?

证据表明,靶向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基因变异,显著改善肺癌患者生存。

数据显示,亚洲人群EGFR突变率高于欧美人群,东亚为50%左右,欧美为10%,所以靶向药被戏称为上帝给亚洲人的礼物。

2000 年后,针对EGFR阳性患者的靶向治疗发展迅速,涌现出吉非替尼、埃克替尼等多个靶向药物。研究表明EGFR-TKIs靶向治疗使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显著延长。

Q:既然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这么好,为何有些患者还是要进行化疗呢?

宋启斌: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约占肺癌病例总数的85%,其中约40-50%会发生EGFR基因突变。

不是每一个肺癌患者都能进行靶向药物治疗,需要进行特定分子靶点的基因检测,找到特定的分子靶点。

2016 年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指出,所有含腺癌成分的NSCLC,无论其临床特征(如吸烟史、性别、种族或其他等),应常规进行EGFR 敏感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分子检测。

TKI类药物针对EGFR突变的患者有效率可高达70%,而没有突变的患者有效率不到10%。所以,精确的分子病理诊断联合精确的靶向治疗,晚期NSCLC 患者更长生存才能成为现实。


靶向药物真的是肺癌的“救命稻草”?


事实上,在实际临床中,超过一半的患者没有基因突变,或是无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不适合首选靶向药物治疗,仍然要采取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

且对于有基因突变的 肺癌患者,我们首选的方案也未必就是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对于有突变基因的肺癌患者具有很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也存在局限性——靶向药耐药性。因此,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化疗也是选择之一。

Q:一般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都会考虑哪些因素?

宋启斌:没有一个医生会是全才,因此我们有一个多学科的机制,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我们都是多个学科多个专业背景的医生一起讨论,来确保给患者提供的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

病人来了之后,团队需要做精准评估。我们要了解这是哪种类型的肺癌,分化程度怎样,有没有驱动基因,做靶点的检测,探明分期。还要了解他的个体差异性,肝肾功能、心功能等等。

靶向药物真的是肺癌的“救命稻草”?

决策病人的治疗方案时,我们要形成系统化、规范化,要让患者有方案选择的余地,而不要陷入束手无策的绝望境地。

虽然我们治疗的第一目标是治愈,但是如果无法治愈,我们就要让患者活得长,而且要活得好,活得有质量。

Q:如此众多的考虑因素,您觉得在目前患者“看病难”的国情下,可以实现吗?

宋启斌:其实很多患者对于多学科会诊都是有需求的,所以很多患者为了得到更加综合全面的评估,都会去多个科室或者医院,甚至条件允许的患者,会选择出国寻求系统的治疗方案。

所以,患者“看病难”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看不到病,而是无法获取精准规范的治疗方案。

2018年9月10日,湖北首家Watson肿瘤智能多学科会诊中心落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当时我们团队现场使用了这款医疗AI产品,我们把一位曾在我们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资料输入Watson中,不出10秒,Watson就给出了多套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而其中的一套推荐方案,正是我们多学科讨论出的治疗方案。


靶向药物真的是肺癌的“救命稻草”?


据了解,Watson肿瘤解决方案,它学习了250本以上医学书籍,330本以上专业期刊,2700万份论文研究数据等,并且经过美国专业的癌症治疗机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专家的严格培训,可提供循证的、个性化的、有优先顺序的肿瘤治疗方案建议,协助肿瘤医生和临床团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Watson提供的治疗方案和MSKCC专家的方案高达90%以上。

也就是说,使用Watson就相当于让MSKCC的专家进行了一次多学科会诊。这样的话,一个肿瘤医生使用Watson,就等同于一个专业的多学科会诊团队,这对于患者而言,是获益最多的。

小贴士

为帮助更多的患者科学、理性对待癌症,我们组建了以AI抗癌患者社群,帮助大家解答癌症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免费使用Watson的机会。

添加下方客服微信13681671694 ,加入患者社群,了解以AI抗癌·Watson全国10000例免费捐赠公益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