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文俠”金庸传

乱世“文俠”金庸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这首《临江仙》,本是秦汉风云之开场,道尽世道波谲云诡,英雄成败。

他独立江头,望尽大江奔流,白驹过隙间,光阴往后绵延400余年。

01

“少年侠气初显露,多舛命途造英雄”

春风拂柳,花香醉人,浙江海宁袁花镇中,查家一少爷呱呱坠地,时值日寇侵华,世事倥偬,只见那少爷气宇轩昂,眉眼间英气勃发,查家老爷取其名曰:查良镛。

查家书香门第,清代时便“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查良镛幼时耳濡目染,博览群册,废寝忘食。

一日,父亲兴之所起,携良镛于田间放纸鸢,回首却见田边空空如也,心中一怔,却百寻不得,待回家一瞧,却见良镛蹲坐房中,手执卷册看得入神,不知光阴为何物。

正因良镛遍读群书,心气打小便与旁人不同。待其初中,文韬雄才愈盛,与人著书《给投考初中者》,自此胸中凌然志气不可藏。

良镛命途多舛,学业多难。曾因不满训导先生之跋扈,撰文《阿丽丝漫游记》,洋洋洒洒几千字,仗义执言,讽尽先生脾性,被迫转学衢州。

后日寇侵华,良镛父亲带一家辗转逃亡,独留良镛于嘉兴读书,与双亲聚少离多。后双亲、兄弟接连去世,良镛也因未能侍奉身侧而懊悔不已。

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良镛青年时期便双亲具亡,也曾有意从政,却因诸多缘由而不得,生活一度穷愁潦倒。恰逢此时,《大公报》刊登启示,寻三名撰稿编辑,良镛才华横溢,妙语连珠,实称当世鬼才。

虽无张翠山“铁画银钩”之锋芒,却字字珠玑,摄人心神。

良镛多番筹谋,妙想奇思间,《书剑恩仇录》问世,震惊世人,名气之盛,流传之广,远胜武侠大家梁羽生。良镛将本名末字拆分,遂作笔名曰:金庸。

届时之金庸,心之所向,仅为撰书,尚不知,其笔下虽英雄辈出,侠义凛然,也终不及自身日后之“乱世英雄,文俠金庸”。


乱世“文俠”金庸传


02

“铁笔为剑言为刀,快人快语创明报”

金庸居于香港后,时值大不列颠铁蹄践踏中华大地,言论虚伪,谎话连篇。金庸难耐满腔愤恨,快人快语曰:“吾必发声”,遂与友人创办《明报》,每日一社评,道真言,明世道,独树一帜,不畏强权。

期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纷纷问世,反响之大,前所未有。有道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郭靖血肉之躯,死守襄阳,此为侠义。

杨过超脱世俗,快意恩仇,此为自由。

以一侠义之心,逐自由正义,此为金庸。

以笔为剑,写尽人间沧桑,英雄正道。以书中乱世,拟香港乱象,以侠之气概,劝世人反抗。看似满纸虚妄,实则暗里留香。

是故王朔评金庸荒唐文学,世俗之言;吾却道,年少不识金庸言,识得却已非少年。

金庸之直言,曾为其招致杀身之祸,然其自幼览圣贤之书,一人亡,换国人精神不亡,何惧哉?颇有螳臂当车,却坚如磐石之心智。

狭路相逢,勇者必胜!


乱世“文俠”金庸传


03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七十年代初,国内政局稳定,言论趋平。

时年,金庸已达不惑之年,一生所书,皆是侠义大道,江湖恩仇,笔下痴男怨女,动人情肠。

世非乱道,笔束高阁,金庸大告天下,自此封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一生,著书十四册,写遍天下英雄路,囊尽江湖儿女情。

遂有人道,金庸之侠道,可若郭靖般守家卫国;可如杨过般恩怨分明;可似黄蓉般广识英雄,甚至可像韦小宝般八面玲珑。世人百态,英雄百像,不拒于一言一行,一嗔一痴,未必聪明绝顶,也不需成全他人。

而金庸之女儿情长,更是百变百态,意味深长。爱之明烈,可若郭芙般因爱生恨,骄纵跋扈;爱之深沉,可若小龙女般,十六年苦候,为爱断肠;爱之伟大,可如小昭般为爱牺牲,成全彼此;爱之毒辣,可如李莫愁般,杀尽负心人,恨断终生。

十四部经典武侠,部部引人深思,荡气回肠。

云舒云卷,人间百年,金庸读者,辈辈传迭。

书中江湖悠远,人间文俠永殇。虽未为国战死,全民悲恸异常。

乱世“文俠”金庸,自此终结一生传奇。当年举笔之际,可曾料想,自己便是江湖。

华山不寻风清扬,

人间再无查良镛。

文俠事迹虽已淡,

一纸江湖永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