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主動學?這樣激發學習內驅力最科學!

盼望著盼望著,孩子終於開學了,本以為可算告別與精力旺盛的熊孩子鬥智鬥勇的模式,沒想到!!!很多家長又敗在了輔導孩子作業上!

寫個作業磨磨唧唧,一會玩手指,一會發呆,時不時拋個問題給他,還答不上來。1個小時過去了,就寫了3道數學題,一個好母親的耐心就這樣被消磨殆盡!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願主動學,到底該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呢?

孩子不願主動學?這樣激發學習內驅力最科學!


什麼是學習內驅力?


傳統認識裡,人類行為有兩種驅動力,第一種是生物性驅動力,這是人類想盡一切辦法生存下來的動力。第二種來自外在動機,即尋求獎勵,避免懲罰的動力。除此而外,人類行為還有第三種驅動力,它是一種內在的動機(inner drive ),主要來源於我們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學習並且創造新事物,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的一種內在需求。

我想,真正熱愛學習的孩子,也大都是因為這種內在動機的存在,也就是說,他們是自己很想學好,而不是媽媽或爸爸叫著自己學,因此即便沒有外界的要求或獎勵,他們對學習的熱愛,也不會消失。

孩子不願主動學?這樣激發學習內驅力最科學!

物質獎勵可行嗎?

我曾經看到有些家長會選擇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比如你作文如果多寫50個字,爸爸就獎勵你2元。或者,如果你起早點,準時到學校,那我就多給你一個小時的遊戲時間。如果還遲到,你就不用想玩遊戲了!等等。你覺得,這種做法可行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先給大家說一個經典的故事。故事是說,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你覺得,為什麼這群孩子一開始什麼錢也得不到,嬉鬧得還挺開心,但到了第三天,每人還有2美分的獎勵呢,卻氣得不想玩了呢?

故事裡,孩子們行為轉變的背後其實正是藏著如何激發孩子內在動力的奧秘。在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是為自己玩,他們擁有一種自主感,玩耍既是過程,也是目的,是自我決定的,甚至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如果老人出來制止他們“別吵了!”,孩子們很可能會心想“偏不!”“憑什麼啊”,反而玩得更帶勁了。

然而,一旦他們心滿意足地接受了老人每人10美分的獎勵,內在動力的部分就逆轉了,他們是衝著拿獎勵,是為了外部獎賞,而非自我決定來玩耍,自主感減少了,玩耍就成了某種表演,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而這種表演是為了獲得報酬。也就是說,這時內在動機就變為了外在動機了。

因此,到了後來,當孩子們想到他們居然還要為別人表演?多累啊!而且對方居然連續兩天任意降低“酬勞”,難怪故事裡的孩子們最後要發怒了。

所以物質獎勵不是不能用,但是如果孩子對某項活動已經有內在動力了,那家長也就不必再刻意進行物質獎勵。這個時候進行物質獎勵反而很有可能會削弱孩子的內驅動力。

孩子不願主動學?這樣激發學習內驅力最科學!

鼓勵孩子動手創造


那既然物質獎勵不一定能幫助孩子發現學習的內在動機,那有什麼方法會更加有效呢?

動手創造正是一種可以有效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提升內驅力的學習方法。畢竟能親眼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肯定是更加能令人內心感到滿足和愉悅。甚至有研究顯示,動手創造還可以減少他們對失敗的恐懼感,培養一種面對失敗時的坦然和自信。

比如現在大火的少兒編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創作遊戲、動畫、有聲繪本等等,而且當程序沒有實現想要的效果時,只需思考問題出在哪兒,再進行相應調整即可,試錯成本非常低。在如此的反覆訓練中,當孩子面對失敗時,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失敗本身,而是會不斷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就是動手創造這種學習法則的威力。它可以幫助孩子真正愛上學習,獲得學習的內驅力,同時通過實踐,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形成一個可以持續自我提升的正向學習循環。所以,也只有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算是真正具備了學習力的人。

孩子不願主動學?這樣激發學習內驅力最科學!

讓家庭成為孩子的助力


那麼,有的家長朋友可能也想要問,自己在家裡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創造的能力嗎?答案是肯定的。

動手創造需要家長的心智引導。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動手創造的過程雖然很有樂趣,但一旦受到挫折,孩子就很有可能因為準備不足或者缺乏鼓勵等因素,而選擇放棄。也就是說,他們並不具備自我培養的能力。因此,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針對孩子的心智,進行適度的引導和鼓勵。

孩子不願主動學?這樣激發學習內驅力最科學!

給內向的孩子更多“獨處”空間


很多家長反饋自己家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愛主動發言或者跟人交流,這樣的孩子應該如何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鼓勵他,引導他,幫助他掌握內驅力呢?我的回答是,這樣的孩子其實更需要家長的大量的鼓舞和激勵。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真正瞭解“內向”指的到底是什麼。它和害羞是不同的。害羞是對於他人評論的恐懼。而內向更多的是,你怎樣對於刺激做出回應。

所以,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人主要區別在於他們獲得“能量”的方式。外向的人從身邊的環境中獲得“能量”,因此他們需要很多很多的社交。而內向性格的人自己製造自己的能量,在社交場合不是獲得,而是往外輸出。

所以內向性格的人往往覺得社交耗費心力,非常需要給自己留出時間來恢復精力。這就意味著內向性格的人並非不需要別人的陪伴,而是他們不願把精力花在“無用”的事情上。事實上,在歷史上,並不缺乏很多優秀的“內向”性格的領導者、創作者以及科學家,比如埃莉諾·羅斯福、甘地、達爾文和愛因斯坦。

所以,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不要因為孩子內向,就給他貼上“害羞”“靦腆”甚至“不懂禮貌”的標籤,更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或是為了鍛鍊孩子,讓他在眾人面前表演,或頻繁為他組織社交活動,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和叛逆,同時在心裡積累非常多的負面能量,孩子很難感受到快樂和平靜。

我們只要放心大膽的給他們更多“獨處”的空間,當你越給內向者自由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會做得更好,他們也會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獲得能量。


孩子不願主動學?這樣激發學習內驅力最科學!

關注貝爾編程微信公眾號:bellcode

40G 超全小學資料免費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