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師成長學院第24期|多省GDP注水,看哪些地方理財風險更高?

一般而言,放眼全球,我國的GDP數據應該是最穩的,基本與政府所料的不會有差。政府年初說多少,年尾就是多少。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24期|多省GDP注水,看哪些地方理財風險更高?

然而這兩年有些不尋常風,先是去年1月,遼寧第一個站出來承認自己GDP造假了,而18年的1月,明顯更不尋常,不是一個省,而是好幾個省跳出來:我GDP數據注水了,造假了!

一、數據大洗澡

1、天津濱海新區承認自己的GDP財政收入造假了。原來說GDP達一萬多億,但實際上只有六千多億,縮水了三分之一。

2、中國另一個經濟增長的明星就是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有很豐富的資源,但是它增長速度那麼快也是讓人懷疑。一般來說,資源豐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比較低的。因為資源比較豐富,在其它事情上可能就沒有積極性。像俄羅斯、委內瑞拉的資源也很豐富,但是經濟增長都很差勁。

前不久,內蒙古自治區也說自己GDP是造假的。

3、去年,聽說遼寧的增長速度是墊底的,GDP也是造假的。

現在看來,不管是增速墊底的還是增速的明星,GDP都可能是造假的。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24期|多省GDP注水,看哪些地方理財風險更高?

大家的數據嘛,互相都懂,既然有人帶隊了,所以後面如果還有"效仿"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自曝家醜,為什麼是現在?

最近,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新聞:蘭州部分城區放鬆限購,合肥放開限價,天津又出了一個租房落戶的新規定。

此前財政部撂下狠話:子債父不還,地方ZF要打破中央會“兜底”的幻覺!央媽也發話了:未來地方ZF可以申請破產,言外之意就是,現在現在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請各家自掃門前雪吧!

所以,種種現象串聯在一起,我們不難發現原因:

在國家打響金融去槓桿升級戰的背景下,部分地方ZF債務壓力越來越大,在土地財政不可持續,房地產稅還沒有到來之前,特別是那些債臺高築的地方,再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了。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24期|多省GDP注水,看哪些地方理財風險更高?

更何況這是前任給GDP注水,虛報數據,繼任肯定會想:我幹嘛要背這個鍋呢,乾脆直接捅開了!現在撇清舊賬,防止將來再來個終生追責,秋後算總賬。

數據顯示,我大中華31個省級行政單位,只有6省1市(上海、北京、廣東、浙江、江蘇、深圳、福建)能實現財政盈餘,輸血給中央,其它都是靠從中央乞討活著。

所以,GDP造假的天津、內蒙古、遼寧恐怕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三、你的理財要小心了

2018,省級平臺都靠不住了

地方ZF債務問題越來越嚴峻,現在看來,打破剛兌之路可能比想象中來得更快。

2018年開年不到半個月,雲南省級平臺就打響了違約第一槍!一個10億級的信託項目面臨兌付危機,週末刷屏了。

雲南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下稱“雲南資本”)及旗下子公司,未能按時足額償還信託貸款本息,已經導致中融信託兩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延期。

上述兩款信託計劃合計募集資金15億元,期限24個月,2017年12月15日到期,清算期約定為10個工作日。

這事鬧得還挺大,中融信託總裁還專門飛去雲南催款,事情很快得到解決,近日雲南資本已作出回應:資本劃撥到位,最晚1月16日還款。

過去,金融機構拿著錢紛紛去找ZF投融資平臺放貸,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平臺有國資背景,有ZF的招牌背書,妥妥的。尤其是2016年資產荒的時候,大量的資金流向了ZF融資平臺。於是在過去幾年間,國家信貸規模不斷擴大,咱們閉著眼擴槓桿,是以透支未來實體利潤增長為代價的。

你想想,省級融資平臺的融資能力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市、縣級融資平臺,但現在連省級融資平臺都出么蛾子,說明了啥?

目前,大部分地方都是財政收入都覆蓋不了債務。而這些債務大多都是回報週期長,收益低的基建類項目,通過金融機構“盤活”,“打包”成理財產品來賣給投資者。

所以,以後在購買理財產品之時,不要迷信政府和銀行的招牌,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標的。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24期|多省GDP注水,看哪些地方理財風險更高?

一旦有人向你兜售地方ZF旗下融資平臺公司承諾回購的投資項目,你必須要知道這種項目一旦違約,只能祈禱金融機構能向地方ZF追回,否則中央ZF不會買單。

而且從法律上,這類產品並非保本保息的,如果出現風險,很可能就要分擔風險了。

最後還要提醒的是,防範金融風險依然是當前經濟的主題曲,去槓桿還會風風火火一段時間,金融業要回歸本質,違約潮才剛開始

所以我們要和以前信權威閉著眼買理財(保本保息)的時代說再見,要不你把錢交給專業的人打理,要不你自己要開始懂一點金融,畢竟對你錢袋子負責的人,只有你自己。

四、還有哪些地方的坑比較深?

一個地方的GDP,反映的是當地的經濟狀態,如果經濟不好,就是實業環境不好,要知道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投向的都是實業資產(龐氏騙局另說,因為沒有實際的資產端)。

數據造假,就會導致我們看不清底層資產的風險有多大。

如果不能簡單地從GDP數據上看出地方的風險,那可以從什麼地方看出地方的風險大小?

今天我教大家一個方式,可以通過下面三個方面,間接看出地方的風險大小。

第一個方面,看人口都集中在什麼地方。

人是第一生產力,人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只要有人在,就會有消費,就可以進行生產。

如果一個地方,人都沒有多少,企業要人沒人,要消費沒消費,經濟發展肯定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根據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主要人口都集中在中部、東部和南部的省份,越是靠近西部和北部,人口越少。

第二個方面,看上市企業都集中在什麼地方。

上市企業不像一般的中小型私企,上市企業一般都是體量大的企業,畢竟上市門檻較高,需要有一定業績支撐,業績可以側面反映出當地的經濟情況。

雖然說現在大部分企業的業務遍佈全國,但是在他們起步的時候,很多還是以當地為主。

而且上市企業可以給當地政府帶來收入,如果一個地方連企業都不多,政府還談什麼稅收。

從上市企業分佈和2017年新股發行情況來看,也是集中在中部、東部和南部省份,一樣是越靠西部和北部越少。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24期|多省GDP注水,看哪些地方理財風險更高?

理財師成長學院第24期|多省GDP注水,看哪些地方理財風險更高?

第三個方面,地方的經濟和財政數據。

雖然說地方數據存在注水情況,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一個省份的數據足夠大,就算造假,實際的數據還是不小,但是一個省份的數據本來就比較小,減去造假的數據,剩下的就更少了。

從2016年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財政支出和GDP數據依然還是以中部、東部和南部省份較高,西部和北部較低。

不難看出,三個方面反映出來的情況,對西部和北部都十分不友好,雖然這並不能反映最真實的情況,但是參考意義卻十分重大。

不能說這些地方的實業就一定會出問題,理財產品一定會暴雷,但是相對於其他地方,這些地方的風險會較高。

當然,以上都是從宏觀面上去把握風險,把控的主要是區域風險;

如果要看具體的理財產品,我們還需要配合著調查對應的底層資產是什麼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