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15年亡國,究其根本原因不在於秦朝暴政

秦朝具體統治時間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總共也就15年,戰國時的虎狼之秦,為何滅掉六國後,卻變得如此脆弱?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子英投降劉邦短短兩年零四個月,秦朝的滅亡很多史書給出的說法是,秦朝統一六國後,實行暴政,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修建長城和皇陵,少則十萬多則上百萬,弄得天怒人怨,哀聲載道,最終六國奮起反抗,推翻了秦朝統治。

秦始皇統一六國,15年亡國,究其根本原因不在於秦朝暴政

那麼秦朝真的是因為暴政滅亡的嗎?

我們來看下《史記》上關於陳勝吳廣的記載,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史記——陳涉列傳》記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這一直被視為秦代法律嚴苛的重要證據,陳勝吳廣起義是走投無路必死之下的爆發,所有史書裡一直都是這麼記載。然而,歷史真相卻並非如此,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裡面記載的秦代法令,並沒有像《史記》記載的那麼嚴苛。《睡虎地秦簡》關於徭役原文這樣記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 [也],及詣。水雨,除興。興徒以為邑中之紅[功]者,令 [嫴]堵卒歲。未卒堵壞,司空將紅[功]及君子主堵者有罪,令其徒復垣之,勿計為 [徭],大概意思是為朝廷徵發徭役,遲到三天到五天只是斥責而已,五日以上也就是罰點錢(如同現代的大會寫檢查)如果因大雨而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秦始皇統一六國,15年亡國,究其根本原因不在於秦朝暴政

那到底《史記》和《睡虎地秦簡》哪個說的更有信服力呢,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兩部成書時間和作者的活動年代;《睡虎地秦簡》的作者叫喜,生於秦昭襄王45年(前262年)卒於秦始皇30年(前217年)他在秦始皇時歷任安陸御史、安陸令史、鄢令史、鄢獄史等與司法有關的職務,該書內容極其豐富,有《編年紀》、《語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日書》甲種乙種等九部分,其中《編年紀》逐年記載前306年至前217年(秦昭王元年--秦始皇30年)間90年的歷史,如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及墓主秦安陸令史喜的生平及經歷(如17歲登記服徭役,19歲做過榆的地方官,20歲為安陸御史,22歲為安陸令史,23歲為鄢令史,28歲為鄢獄史,29歲從軍參加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戰爭)等。

秦始皇統一六國,15年亡國,究其根本原因不在於秦朝暴政

《編年紀》是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安陸令史喜46歲死時陪葬埋入的。再來看《史記》成書大概為西漢年間的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從時間上看《雲夢睡虎地秦簡》的作者生活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而且擔任過與司法有關官職所以更具有說服力,事實上《雲夢睡虎地秦簡》的出現不僅在內容上對史記進行了補充而且還糾正了《史記》的一些訛誤,就比如《史記・韓世家》、《史記・白起列傳》、《史記・六國年表・秦表》說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擊魏華陽軍,芒卯走,得三晉將,斬首十五萬”,而《史記・秦本紀》、《史記・趙世家》又說“秦昭王三十三年”。《睡虎地秦墓竹簡・編年紀》記“秦昭王三十四年,攻華陽,糾正了《史記・秦本紀》、《史記・趙世家》的訛誤,再比如《史記・韓世家》記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王安)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川郡,韓遂亡”,王安是處死的還是流放的,《史記》未記,《睡虎地秦墓竹簡・編年記》:“(秦始皇)十七年,攻韓,┈┈廿年,韓王居口山。廿一年,韓王死。”韓王在秦始皇十七年(前230)並未處死,而是秦始皇二十年(前227)遷居口山。《睡虎地秦墓竹簡》的記載,皆可補《史記》記載的缺漏。關於範睢怎麼死的,史書未見有記載,《睡虎地秦墓竹簡・編年記》“五十年王稽、張祿(範睢)死。”王稽、鄭安平是範睢推薦為官的,鄭安平率2萬人在秦昭王五十年(前257)攻趙,為趙圍困,降趙,王稽任河東太守時與諸侯通被殺,秦王按秦律任人不善的,各以其罪殺之,因範睢推薦不當而被殺,《睡虎地秦墓竹簡・編年記》可補史書之缺。史記記載有誤,但這也不能怪司馬遷,要知道司馬遷時代秦朝已經滅亡100多年了,能用的資料又太少,這就好比我們今天談論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一樣,而且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參考的是西漢宮廷藏書,但是真正的秦法早就讓項羽付之一炬了,所以可以說秦朝滅亡與暴政有關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15年亡國,究其根本原因不在於秦朝暴政

那麼秦國為什麼會這快亡國?

秦在滅六國後,對如統治知六國故地,有過一次爭論,丞相王綰,博士淳于越,主張分封制,因六國故地遙遠,請求分封始皇帝的兒子們分封到六國故地為王,以便更容易控制邊遠地區,而廷尉李斯堅持郡縣制,認為分封制會讓天下陷入戰亂中,始皇最終聽從了李斯建議,但這一決定直接導致秦國在六國故地的統治非常薄弱。秦國故地長期處於秦國統治下,早已經習慣了秦國的法律和政策,並且國民性已經融入到了秦的體制中,習慣了耕戰為業,能夠承受輕度稍大的勞役、兵役,而六國的法家化差很多,尤其楚國法家化的程度最輕,國民習慣於比較自由的生活環境,國民性與秦人不一樣,所以秦國鯨吞六國後僅僅統治十餘年,六國遺民並沒有對秦國產生國家認同,而郡縣制則把六國故地和秦國故地無差別的對待,這樣便把六國移民的國民性和法家體質最大的對立起來了,加上郡縣制對邊遠地區統治薄弱鬆散,六國百姓從一開始就對秦的統治若即若離,比如秦始皇活著時,當亭長的劉邦押送民夫去勞役,途中民夫大量逃逸、逼得劉邦落草為寇,在比如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英布、彭越這樣的人就已經佔山為王、據水為盜,比如想張耳這樣的名士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就潛伏著,等待時機反秦復國。

在六國民間已經暗流湧動的基礎上陳勝吳廣才敢揭竿起義,而且起義後短短四個月燕趙楚魏齊就各自復國了,韓國沒有復國,是因為韓國離秦國故土太近,秦國壓制了這一地區的反秦活動,即便是這樣天下的形式只不過回到了戰國時期而已,秦國依然可以壓制東方,為什麼卻被六國反攻所滅亡呢?因為在陳勝吳廣大起義帶動下,六國幾乎同時復國,在反秦這一層面,前所未有的團結在一起,協同作戰,實現了戰國時期多次合縱抗秦沒有達到的效果,意外的亡國和復國這番折騰,卻反而把六國包括沒有復國的韓國貴族勢力韓王信、張良空前團結在了一起,打回了關中把秦朝滅亡,如果秦始皇沒有那麼快的鯨吞六國而是慢慢蠶食,最終也會統一六國,而且也會穩定東方的統治,不會造成六國的反噬,即便是鯨吞六國了,如果不是實現單一的郡縣制,而是像後來的漢朝那樣,先分封皇室成員統治東方,最後慢慢讓六國產生認同感,也不會導致六國的暴走反噬秦國,事實上漢朝正是汲取了秦國的教訓,最終才把國家慢慢穩定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