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的自述: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我恨父母!

很多父母总喜欢拿自己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谁谁谁家孩子,多听话!”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听话、学习好,让父母很省心。然而,那些曾经是人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长大后怎么样了呢?

“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的自述: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我恨父母!

娜年娜事:我妈说我从小不哭闹,很好带,所以她几乎不怎么操心,很少管我,所以我小时候几乎感受不到所谓的母爱,太懂事的孩子是来还债的,苦的是自己,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有人疼!

好吃的番茄酱:小时候,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邻居们都说我很听话。小时候听话是因为被父母压着打不过他们,骂不过他们,只能忍。长大了,谁我也不忍了,但是我孝顺,可婚姻却不幸福。如果他们从小对我好,我的婚姻也不致于这样,现在我还是会恨他们。

星星点灯:我小时候特别乖从不哭闹。我是妈妈最小的孩子,都不用抱的,坐在大盆里自己玩也不生病。可长大后,我却是妈最操心的孩子。所以说,小时候省事儿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省心。

“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的自述: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我恨父母!

为什么曾经从小乖巧懂事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却另一番模样呢?

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这样说,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感觉像是,他收了那些当年夸奖他的人的钱,但交不了货,有一种欠了别人的羞愧感。

这种羞愧感是“别人家的孩子”常有的情绪。他们拼命想要证明的、经常摇摆不定的,或者努力躲藏的,都是同一个秘密:也许,我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他们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也有坏的一面,他们自己也很难面对自己居然有不好的一面,虽然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这么怀疑。他们会比别人更焦虑,通常也更努力,但好像更不自信,对必然会经历的挫折缺乏准备,更难去面对挫折,也更难从挫折中复原。

“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的自述: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我恨父母!

“中国式比较教育”产生的悲剧

今年6月份的时候,山东淄博市发生了一起中学生杀人案。14岁的初三学生秦子康,持刀杀死了同学马自然。杀人的原因极其简单粗暴——“杀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这就是“中国式比较教育”产生的悲剧,是“憎恨别人家孩子”上升到了极点发生的惨剧。秦子康看似想要的是第一名,其实更想要的无非是父母的肯定。

“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的自述: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我恨父母!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想要的是父母的关爱与肯定,没有比关心和鼓励更好的教育方式。当父母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他们会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如果父母都不爱他们,不能相信他们,他们会多孤单与彷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