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太監擁立兩次皇帝,一次成功,一次被毛主席稱讚的宰相制止了

宋朝一般以文昌武弱著稱,立國300多年,很少出現宦官專權,愚弄朝堂之事發生,相對於唐朝後期,唐朝皇帝基本都由宦官控制,甚至

行使立廢之權,對後來的宋明清來說,都是一種警示,所以三朝基本對宦官管制非常嚴格,但官宦畢竟是皇宮內廷不可或缺的人物,所以仍然有些宦官還是做出了許多令人驚歎的事情。

宋朝太監擁立兩次皇帝,一次成功,一次被毛主席稱讚的宰相制止了

王繼恩

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的貼身內侍宦官王繼恩幾乎兩次決定了宋朝皇帝的繼承人。

第一次成功擁立

宋太祖趙匡胤在公元960年建立宋朝,經過17年的南征北戰,統一中原,結束分裂時代,對內重文抑武,通過兩次的杯酒釋兵權,和平的解決了將軍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問題。但在公元976年,一場大雪的雨夜,突然暴死,"斧聲燭影"成為千年疑案,這時候宋皇后趕快讓宦官王繼恩前去請次子趙德芳來繼承王位,但王繼恩卻拐進了晉王趙光義府中,隨後成就了宋太宗趙光義。

宋朝太監擁立兩次皇帝,一次成功,一次被毛主席稱讚的宰相制止了

趙光義

除開"斧聲燭影"這個謎團外,還有兩個謎團也一直困擾著史學家,一個是:為什麼宋太祖在生前不立太子,當時長子趙德昭已經二十,並且隨軍打仗,不論戰績和威望,也是非常有說服力的,但宋太祖一直沒有立其為太子,而且連暗示都沒有,卻偏偏一直晉升弟弟趙光義的官職,甚至從開封府尹加封為晉王。第二是:王繼恩為什麼會直接去找晉王趙光義,作為一名官宦,如此行事是否考慮過後果,假如趙光義沒有登上皇位,那麼就是殺身之禍。並且趙光義對王繼恩的到來並沒有感到不妥,所以更讓人懷疑這是有預謀的,"斧聲燭影"是真的。

但不管怎麼說,王繼恩賭對了,趙光義上臺後,對王繼恩的擁立之恩,那是無法用言語表達了,只能施加恩寵。

人生達到了巔峰

宋太宗登上皇位後,公元978年,封王繼恩為河北刺史,掌管河北的軍事機械,公元986年,雍熙北伐後,奪得北方兩州後,封王繼恩為天雄軍都監。河北一直都是對抗契丹前線,宋太宗將此等重要任務交給王繼恩,可見對其信任。

宋朝太監擁立兩次皇帝,一次成功,一次被毛主席稱讚的宰相制止了

王小波

而公元993年,四川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更是將王繼恩權利推向巔峰,淳化四年,四川爆發李順起義,迅速佔領四川成都。王繼恩奉命討伐,在公元994年,成功剿滅李順起義,屠殺三萬起義叛兵,最後被封為宣政使,負責四川。

王繼恩成為四川土皇帝,仗著宋太宗對他寵幸,在四川為非作歹,作威作福,出入都有專門的鼓樂儀仗,甚至有專人執棋盤供隨時下棋博弈。對內實行殘暴統治,將四川財庫揮霍一空,使得剛剛壓下去的農民起義又迅速點燃,宋太宗不得已又派幾個得力人選去協助管理四川,最後才徹底結束叛亂。

但物極必反,馬上王繼恩的報應就到了。

第二次擁立未遂

宋太宗登上皇位後,通過對宋太祖兩個兒子的壓制,逼死了大兒子德昭,二兒子德芳也不明不白的死去,隨後又用趙普陷害了弟弟趙廷美,成功掃除了即位的障礙。本來最有希望登上王位的是大兒子趙元佐,而且趙元佐天性忠厚,仁義,宋太宗也是非常欣賞,並立為太子,但因為同情叔叔趙廷美被誣陷之事,與宋太宗理論,最後被廢。後又立二兒子趙元僖為太子,可惜被寵妃所誤,直接喝鴆酒而死;於是皇位落到了三子趙元侃手中。公元995年,寇準從青州回來復職,並與宋太宗溝通確認立三子趙元侃為太子。

宋朝太監擁立兩次皇帝,一次成功,一次被毛主席稱讚的宰相制止了

宋真宗

但李皇后和王繼恩並不喜歡太子,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重,王繼恩串聯朝中大臣暗中準備擁立大兒子趙元佐,而此時被宋太宗稱為"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去宮中問疾,發現只有皇后和王繼恩在,知道王繼恩的過往,知道會有小動作,於是立馬寫信派人請太子過來,但還沒有返回,宋太宗就駕崩了,王繼恩這次沒有直接去找趙元佐,而是拐進了呂端府中,告知此事,呂端知道事情有變,反手將王繼恩鎖在了畫閣中,並派人守住,最後成功立太子為皇帝,即宋真宗。

公元999年,王繼恩在被貶之地均州(湖北丹江口)死去。

毛主席曾經囑咐葉劍英:"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後期,葉劍英確實起到了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