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院線最賺錢的業務竟是——爆米花

據國內規模最大的萬達影城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萬達院線包括爆米花在內的商品銷售收入約6.31億元,而其業務裡最賺錢的居然是爆米花,佔了賣品利潤的72%,這也就是影院獨特的"爆米花經濟"。


萬達院線最賺錢的業務竟是——爆米花


一桶爆米花背後的商業原理

1

看電影買爆米花到底值不值?

週末,小吳和女友相約去萬達影院看最新上映的好萊塢大片。

在購票時,女友示意小吳加一份爆米花套餐。其實小吳感覺影院爆米花+可樂賣有點貴了,但看看女友期待的表情,便沒再猶豫。

電影很勁爆、很精彩,小吳在女友的示意下不知不覺也吃了不少爆米花。那種眼睛看著畫面、耳朵聽著聲音、鼻子聞著香味、嘴裡嚼著爆米花的體驗讓小吳覺得這價格並不便宜的爆米花其實感覺還不錯。

於是,再一次看電影時小吳便主動買了兩份爆米花。小吳的心理變化是大多數觀影者都經歷過的,不然影院爆米花也不會賣得那麼火。

2

其實,感覺不錯的還有萬達院線。

萬達曾公佈稱,2013年萬達院線出售飲料及爆米花的收入高達3.9億,居全國院線榜首,佔當年總收入的9.5%。到2017年,萬達電影爆米花等非票房收益佔比已達39%。雖然比例只佔少數,可是萬達院線票房的毛利僅為22%左右,而賣爆米花、飲品的毛利可以達到70%。

如此折算下來,以更高的盈利水平爆米花經濟佔了電影院毛利的30%的重頭,成為萬達電影院運營的關鍵一環。

2017萬達電影舉辦首屆“爆米花節”。全國影迷可在400餘家萬達影城內體驗到豐富的觀影福利及賣品優惠活動。與以往傳統的形式不同,首屆“爆米花節”突破創新,不但為影迷的味蕾量身定製了更豐富的個性選擇;在包裝和設計上也大膽創新,除觀影即食的經典桶裝和可外帶的便攜裝歪,還推出了“高級定製”的許願瓶裝和禮盒裝爆米花。

砸重金舉辦節日的背後,是萬達對於爆米花經濟的倚重。

萬達院線最賺錢的業務竟是——爆米花

萬達爆米花節

3

影院和爆米花結緣的故事

爆米花與電影院的不解之緣在90年前的美國就出現了。

20世紀20年代,電影院還帶有劇院的影子,以高雅的格調吸引著上流社會觀看,因為大多數底層觀眾無法看懂只有字幕的默片。影院經營者也不喜歡小販與滿地的垃圾,害怕吃東西的聲音會趕走觀看默片的紳士和淑女們。

萬達院線最賺錢的業務竟是——爆米花

默片時代的喜劇大師——卓別林

但有聲電影出現之後,隨著電影觀眾群擴大,平價的影院也越來越多。一個名叫茱莉亞·布拉登的女士遊說密西西比州的幾家影院讓她在大廳設攤位賣爆米花,最終有四家影院答應了她。到1931 年,憑著爆米花她每年能賺1.44萬美元以上,相當於如今的33.6萬美元,約合231萬人民幣。

隨著茱莉亞·布拉登的成功,爆米花在美國各地電影院普及開來。

大蕭條期間,爆米花的盈利依舊豐厚。與此同時,全美國數以千計禁止帶食物的豪華影院宣告倒閉。很多電影院乾脆降價以吸引收入減少又希望得到娛樂的人們,廉價的爆米花銷量也水漲船高。

4

爆米花商業戰略

這種源自於小販在馬戲場、劇院附近兜售零食的靈感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戰略:通過爆米花而不是電影票賺錢。

這主要得益於“爆米花”在影院商業環境中的獨特優勢:

1、玉米、奶油、糖,這三種原料成本低,利潤高。

2、爆米花沒有太多水分和油脂,食用方便無殘渣,不會汙染影院環境。

3、19世紀美國人發明了爆米花機,不需要廚房即可在影院大批量供應。

4、乾燥的爆米花還能夠帶動飲料的銷售。

5、對於相約去電影院的小吳和女友來說,爆米花也提供了一個簡單交流的契機。

6、含糖高、脆脆的口感能提高人在觀影時愉悅感與興奮度,更能緩解觀看刺激性場景的緊張感。

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家看電視常吃的薯片在電影院裡遠遠不是爆米花的對手。

萬達院線最賺錢的業務竟是——爆米花

到了20世紀40年代,大多數影院乾脆跳過商販直接引入了爆米花機,很快黃油融化的香味就傳遍了一座座影院大廳。如今,在美國影院通過特許經營的項目獲得的利潤最高可達影院收入的85%,其中爆米花是重中之重。由於爆米花的需求不斷擴大,甚至改變了美國以白玉米為主的農業種植結構,原因是黃色的玉米爆開後更有黃油與焦糖的感覺。

5

“找一個爆米花攤,再圍繞它蓋一家影院。”

這是美國曾經流行的有一句商業諺語,揭示出商業上最早期的“流量思維”了。這也是一種搭便車的商業戰略:爆米花小販與影院各取所需,最終融合為不可分離的一體。

與影院賣爆米花類似的還有宜家的餐廳。

最初宜家餐廳的創辦目的就是設立一個短暫的休息點,延長顧客在店內的停留時間,為宜家添加潛在消費。宜家餐飲部的美國區高管曾表示,宜家肉丸才是“最好的沙發銷售員”。但估計宜家也沒想到,餐廳發展的勢頭完全不輸家居業務,成為集團盈利支柱和一個獨立品牌。

萬達院線最賺錢的業務竟是——爆米花

宜家餐廳招牌菜——瑞典肉丸

如今,景區、商場、劇院、博物館、火車等等人流滾滾的場所,人們對這種搭便車經濟早已不陌生。然而除了來自美國的爆米花、烤腸,能抓住大多數需求、帶動其他消費的國民商品卻是寥寥,更多充斥著價高質次的“賺一個是一個”的惡性競爭。除了資金之外,大多數流動小攤販距離年入百萬的小型商家差的其實是一種敏銳的市場思維。

哪怕在互聯網流量思維氾濫的時代,如何抓住客戶需求,精準推出針對性產品仍舊是商業永恆不變的問題。(本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國際MBA快訊,更多精彩資訊,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