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以一已之力平亂為王朝續命並善終者唯此二人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封建社會中,當一個王朝開創了一個盛世,也會積壓很多社會矛盾,盛世會產生和掩蓋很多詬病,貪圖享樂,缺乏進取之風也會隨之盛行,但盛極必衰。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大一統盛世王朝正是在極盛後發生了內亂,給後盛世時代敲了一個警鐘。開元盛世後的“安史之亂”,康乾盛世後“嘉道中落”產生的大平天國運動,都是盛世綜合症的結果。下面兩位中興之臣正是在這個時候站上歷史舞臺,以一已之力,力挽狂瀾給王朝續命的。

古往今來,以一已之力平亂為王朝續命並善終者唯此二人

第一位是晚清“治世良臣”曾國藩

曾國藩:湖南人,書香門第。沒發了太平天國運動,他應該會是地地道道的讀書人。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三歲中舉人,二十七歲中進士,一步一個腳印,到太平天國運動暴發的前期,曾國藩仕途之道已升遷到二品官位了。

古往今來,以一已之力平亂為王朝續命並善終者唯此二人

1951年暴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給沒落腐朽的清政府一次致命的打擊。當時清政府依賴平叛的八旗軍、綠營官兵早已戰力廢馳,短短兩年時間大平軍已佔領南京,攻陷大半個中國。清政府這時慌了,官軍此時已無力平叛,只能允許各地自行招募團練鄉勇,組織武裝力量。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曾國藩從這時開始冒尖,回湖南舉辦團練,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創立了自己的私家軍隊湘軍,以獨特的儒家思想治軍,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各負其責。古往今來,亂世打仗需要血性,大多數將領都不是正規軍校出來的,很多在亂世中的暴民中湧現的,有句話說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後來的事實證明,有血性的文化人打仗更有一套,特別是近代,軍校的作用猶其重要。

古往今來,以一已之力平亂為王朝續命並善終者唯此二人

曾國藩作為儒家文人,當戰敗時,也曾意氣用事,兩次投水自盡,幸被幕僚所救,也反映了初入戰場時讀書人的嬌氣。但厚積而薄發,在歷經了幾年的戰爭歷練,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成了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主要力量,勢力一家獨大。特別是太平軍經歷南京內亂後,日顯頹勢。終於在1864年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這個時候的曾國藩實力達到了極點。這時曾國藩作出了一個讓人摸不到頭腦的決定,自行解散湘軍,自廢武功。曾國藩明白功高蓋主遭人忌的道理,正是這個決定使其避免了當權者慈禧的猜忌,成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為世人樹立良臣典範。

第二位是大唐“中興名臣”郭子儀

郭子儀:陝西人,武舉出身。安史之亂前一直未得到重用。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迅速攻佔洛陽、長安,唐玄宗西逃路上,太子唐肅宗李亨繼位,郭子儀得到重用,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朔方節度使,率軍平叛。郭子儀聯合回紇軍於第二年收得了洛陽、長安。接著克河東、河西、河南等地,郭子儀因功封代國公。入朝時肅宗命人在灞上迎接,並慰勞他道:“國家再造,是你的功勞。”

古往今來,以一已之力平亂為王朝續命並善終者唯此二人

但在形式大好之下,唐朝內部爭權奪利的局面又發生了,郭子儀被剝奪兵權,安祿山舊部史思明趁機再次攻陷洛陽,郭子儀被重新啟用,出鎮絳州平定叛亂。到公元763年,基本上平定了安史之亂。但唐朝廷與唐朝軍將發生矛盾導致長安缺乏防禦,被吐蕃趁機佔領,長安再次陷落,郭子儀臨危受命,調集軍隊。吐蕃忌郭子儀的威名,知唐軍靠近,吐蕃立即逃離了長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員僕固懷恩反叛,引吐蕃、回紇進範,郭子儀單騎說服回紇,唐軍騎兵聯合回紇,大破吐蕃。郭子儀先後三次被貶,又重新被啟用,仍一如既往的效忠唐王朝。天下穩定後,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尚書令,郭子儀懇辭不受。代宗催促他到官署就職。郭子儀仍不肯接受任命,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職,因此歷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關東,才授此官,怎能偏愛我,違背重要規定。而且平叛以後,冒領賞賜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幾職,貪圖升官不顧廉恥。現在天下平定,正是端正法紀審查官員的時機,應從我開始。”代宗無奈,只得應允,並將他辭謝的事蹟交給史官,記入國史。正是郭子儀不居功緻傲,榮辱不驚的這些行為,使其在地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歷經三朝,頤享晚年。享年八十五歲,死後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古往今來,以一已之力平亂為王朝續命並善終者唯此二人

人臣功高蓋主在封建社會是多麼可怕的現象,歷史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數不勝數,唯此二人,用大智慧詮釋著仁臣的致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