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遺命下葬定軍山,四人抬棺南走,直到繩斷便葬

世人都道孔明神算、子龍勇武、關羽自負、曹操奸佞,但是後來諸葛悲死、子龍病亡、關羽被斬刀下,獨獨曹操這名大家都稱作“漢賊”的“奸臣”成就了天下一統,安然病逝。後世人只知道罵曹操此人是奸賊,宮中反叛者也舉著“學習曹操”的口號大肆作亂,卻沒有幾人真正去看曹操此人的才華。歷史就是這樣,死去的人改不了歷史,活著的人就能把他的歷史搞臭。但是隻要你細心去看,就會發現歷史其實公平得很,只是你從未去了解。歷史總是能讓我們穿梭各個時間,去看見那個時代的繁華和悲慘,也能夠讓我們激情澎湃或悲從中來。歷史是個看起來無聊透頂的老頭,但是如果你只要你多跟他說上兩句話,總能受益匪淺。今天,就跟小編一起去拜訪歷史,穿梭時空去看一看歷史上的人物與他們的傳奇故事。

熟讀漢末三國曆史,諸葛亮是蜀漢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一代賢相,執掌蜀漢政權多年,以匡扶漢室為目標,數次北伐,無奈命不由天,最終在五丈原病逝,為輔佐蜀漢帝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一代人傑,卻在死後,遺命下葬定軍山,而不回成都,1700多年後,至今無人找到真墓。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為什麼遺命下葬定軍山,四人抬棺南走,直到繩斷便葬

根據《三國志》記載,在他病逝之前,曾遺命說:“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簡單收斂下葬,墳的大小以能放進一口棺材為準,入棺時不要穿新的衣服,就將平時所穿,墳墓內不要埋葬任何東西。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疑問,這是古代丞相下葬的風格嗎?

在歷朝歷代,很多位高權重的人都會風光大藏,尤其是宰相一級別的,基本上都有皇室出面。諸葛亮卻靜悄悄的遠離了成都,埋在深山之中。這裡面有什麼深意呢?綜合考證史志資料,研究三國時政,再深入洞察諸葛亮遺志,不難發現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

諸葛亮為什麼遺命下葬定軍山,四人抬棺南走,直到繩斷便葬

諸葛亮遺命下葬定軍山,有簡單收斂,是三國時代一種典型的葬墓風格,秘葬和薄葬。當年曹操就為自己搞了七十二疑冢。這樣話,定軍山是非常適合諸葛亮下葬的風水之地。再說,諸葛亮一生都想恢復中原,而漢中,是蜀漢的北大門,益州的北部屏障,“若無漢中,則無蜀矣”,諸葛亮葬於定軍山,可以理解對先主劉備的懷念,是他忠君思想的體現,亦是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蜀漢基業、北伐曹魏艱辛業績的眷戀。

諸葛亮為什麼遺命下葬定軍山,四人抬棺南走,直到繩斷便葬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會葬成都,這裡面也有諸葛亮的智慧所在,成都,是蜀漢的國都,也是先主劉備的葬地和宗廟所在地。諸葛亮生前輔佐先主“功蓋三分、譽冠朝野”。白帝城託孤後,他又以“相父”之尊輔佐後主劉禪鞏固蜀漢基業,位極人臣。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死後葬成都,必然“功高蓋主”、“譽高蓋主”,威逼先主劉備之陵寢、宗廟,也影響後主劉禪的皇威和政權的延續。很顯然,這不是諸葛亮想看到了,同理這也是劉禪對諸葛亮怨恨的根源。

諸葛亮為什麼遺命下葬定軍山,四人抬棺南走,直到繩斷便葬

現如今的定軍山下的武侯祠,並非真實的墓穴,系後代起封的衣冠冢。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葬於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因此導致1700多年後,至今無人找到諸葛亮真墓在哪裡。

諸葛亮為什麼遺命下葬定軍山,四人抬棺南走,直到繩斷便葬

關於諸葛亮墓也有一些傳說,其中有一個四人抬棺,繩斷便葬的說法。諸葛亮遺命四個關西壯漢,抬著他的棺一直往南走。這四個漢子抬了一天一夜後,終於體力不支,但是此時槓未斷,繩也未爛。四個人商議後,將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後,他們報告劉禪,說將丞相棺掩埋於槓斷繩爛之處。劉禪聽了報告後覺得不對勁,怎麼這麼快就會槓斷繩爛呢?於是將四個人抓起來嚴加審問。四壯漢經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認。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四人殺死。但是,四壯漢被殺後,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諸葛亮的葬地了。

諸葛亮為什麼遺命下葬定軍山,四人抬棺南走,直到繩斷便葬

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研,但是後人為了渲染諸葛亮之機智,認為這一切都在諸葛亮預料之中的想法是非常明顯的。其中的微妙之處,頗值得後人細細玩味。

聽完了歷史講的故事,看過了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瀏覽了他們的傳奇一生,不知道大家又有什麼樣的感想呢?小編覺得,歷史雖然看起來很枯燥,但是歷史說出來的故事絕對是膾炙人口!撥開因塵封多年而堆積的塵土,塵土下的歷史中那意氣風發的英雄人物,那些刀光劍影,那繁榮盛世,每一幕都是叫人心動!所以,品味歷史著實是人生一大幸事,學習前者的經驗,描繪自己的後世人生,這就是歷史教我們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