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五大家族,沒有郭臺銘!

除了國民黨、民進黨等政黨之間的博弈,一直和政治保持著密切關係的臺灣工商界,也在政治風浪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臺島百年曆史,引領檯灣政商潮流的重要家族,每次都隨著政局的變化而演繹出一系列興衰故事。

臺灣新五大家族,沒有郭臺銘!

臺灣五大家族簡況

新五大家族的興起

由於特殊的歷史和政治原因,家族集團企業一直是臺灣民營經濟的骨幹與核心,並在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臺灣地區歷史上就有“五大家族”的說法。現在則被分為老五大家族和新五大家族。老五大家族,一般認為是形成於19世紀末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由北至南,分別為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

百年以來,臺灣地區歷經殖民統治時期、國民黨執政時期和民進黨執政時期,老五大家族財閥歷經滄桑,幾度沉浮。儘管如此,他們一直在20世紀中葉處於“富可敵國”的地位,島內其他富豪都難以望其項背。雖然缺乏權威的數據,但大致可以推斷,鼎盛時期的老五大家族直接和間接控制的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在全臺灣所佔的份額應該遠大於10%。

到了21世紀初,尤其是隨著2002年以來臺灣地區的金融改革,金融控股公司蔚然興起並漸成氣候,許多大家族和財團也加入金融業,從而產生了一類“金控家族”。據《福布斯》2013年臺灣50富豪榜的統計顯示,臺灣地區前50大富豪中,近兩成富豪的財富來源為金融業。於是,一些新興家族後來居上,逐漸形成了臺灣地區“新五大家族”,即臺塑王家、遠東徐家、國泰與富邦蔡家、和信與中信辜家、新光與臺新吳家。

事實上,目前“新五大家族”旗下的企業總數並不太多,甚至沒有超過200家,但他們的營業收入總額卻佔臺灣地區GDP的10%以上,資產總額佔臺灣全部企業總資產的5%左右,堪稱企業界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鹿港辜家,成功轉換角色

在新老五大家族中,辜家是唯一“屹立潮頭沒讓位”的政商家族。

鹿港辜家祖居福建惠安縣,其先人在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間開始闖蕩東南亞。事業初成後,辜家部分子弟回國讀書,其中辜安平一支學而致仕,家中有人曾在湖廣總督林則徐手下做過官,後奉調臺灣,自此定居彰化縣鹿港。1866年,辜顯榮出生,從此開啟了鹿港辜家百餘年的傳奇。

辜顯榮體格魁梧,南人北相,因母早逝,20歲不到便開始獨立從事兩岸貿易,奔波於臺灣和福建、上海、天津之間,逐漸積累起一些財富和聲望。辜顯榮婚後移居臺北。甲午戰爭之後,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島內陷入一片混亂。臺北城內的富商為保住身家性命,決定請日軍速來接管,於是推薦辜顯榮為代表出城求見日本委派的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日軍入城後,辜顯榮得到庇護,回到家鄉鹿港設立大和信實業總部,並在臺北設了分部,從事樟腦、製鹽及臺灣土特產外銷業務。但不久,日本人又以辜顯榮庇護“暴民”之名將其投入監獄,關了兩個月才放出來。

臺灣新五大家族,沒有郭臺銘!

臺灣信和集團創始人辜顯榮,攝於1927年。

1898年,日本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就職後,開始調整殖民統治政策,按照“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格局對臺灣社會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建立了樟腦、鹽、菸酒等專賣制,辜顯榮因其獨特的經歷與地位獲得授權,得以開發土地,興辦專賣等實業。此後,辜顯榮結交很多日本上層人士,還出任臺北保良總局長,並受邀到日本覲見天皇,接受獎章,被封為貴族,成為辜家第一代“紅頂商人”。

辜家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曾任海基會首任董事長的辜振甫(1917年—2005年)。1937年12月,辜顯榮病故,當時還在臺灣大學政治系三年級就讀的辜振甫秉承父命,接下辜家的大部分事業,擔任起農林等7家公司的董事長。然而3年後他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將家族企業交由兄弟們管理,自己與母親和妻子一同赴日,進入東京大學學習財政和工商管理。在日期間,他一邊學習,一邊到日本糖業株式會社打工,從端盤子、抄寫的小職員做起,親身體驗日本人經營管理的方式。

臺灣新五大家族,沒有郭臺銘!

2003年9月23日,時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出席會議。

1945年臺灣光復後,臺灣當局根據其所頒佈的“漢奸總檢舉規程”,將辜振甫等人逮捕判刑。1年半後辜振甫出獄,一度避居香港。後來,國民黨為鞏固在臺統治,開始實施土地改革。辜振甫身為臺灣第三大地主辜家首領,返臺響應,將所繼承的共1萬多公頃土地和鹽田交出,因此受到當局的歡迎。後來,辜振甫被聘為“經濟部”顧問、“行政院經濟改革委員會”總召集人等。與此同時,辜振甫的夫人嚴倬雲也很快與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建立了密切關係,積極參與並資助宋美齡主持的婦聯會事務。夫婦兩人齊上陣,建立起了與蔣家良好的關係,辜振甫還做過蔣介石的日語翻譯,從而鋪就了政商之路。

上世紀50年代末,臺灣水泥企業異軍突起,辜振甫也因在投資上的遠見卓識成為最大的受益者。1960年,他出任時為臺灣四大民營企業之首的臺灣水泥股份公司的總經理,後任董事長。此後數十年間,該公司一直佔全臺灣水泥總產量的1/3以上,辜家也由此轉型成了臺泥辜家。

同時,辜振甫順應形勢,還積極投資金融業,於1971年出任“中國信託投資公司”(簡稱中信)董事長。其間,辜振甫出任島內工商界龍頭組織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正式成為臺灣工商界的領袖人物。1981年,辜振甫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委,進入臺灣當局的最高權力核心,辜家的事業也邁入鼎盛時期。

1990年10月,臺灣當局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聘辜振甫為委員。同年11月,負責處理兩岸交流事務的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辜振甫作為不二人選出任董事長。1992年下半年,大陸海峽交流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關於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道涵)辜(振甫)會談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這是兩岸分隔44年後,政府授權的民間機構負責人的首次接觸,在兩岸關係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結束汪辜會談後的辜振甫也就此結束了人生的輝煌期。隨著島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辜振甫與政界的關係也漸行漸遠。與此同時,辜家的事業經營也開始出現波折。

在事業傳承方面,按照辜振甫原來的計劃,是想傳位給侄子辜濂松,再由辜濂松傳位給辜振甫的兒子辜啟允,以此營造“叔侄傳權”的家族神話。但事與願違,一方面,辜濂松在事業壯大後,想的是如何與辜振甫並駕齊驅,而不是接他的班;另一方面,辜振甫的兒子辜啟允經營才能平平,辜濂松非常看不起他,甚至排斥他。於是,辜振甫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決定:2001年下半年,和信集團執行分產不分家計劃,其中的金融事業由侄子辜濂松父子全權接管。

辜振甫2005年去世後,辜濂松成為辜家第三代的主導者。據2008年美國福布斯富豪榜統計,辜濂松的財富淨值28億美元,位居臺灣第六位。此後,辜濂松開始安排長子辜仲諒全面接班。2012年12月,辜濂松在紐約病逝。辜濂松的去世,也宣告了辜家正式結束了亦政亦商的輝煌歷史,從鼎盛迴歸平凡。

臺塑王家,“一勤天下無難事”

當今新五大家族中,若從財富和影響力而論,當屬以“塑料大王”王永慶(1917年—2008年)為首的王家。

王永慶祖籍福建安溪縣,世居今天新店市直潭,他已是移民的第四代。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以收購茶葉為生,在王永慶6歲那年生了場大病,從此失去勞動能力。家中全靠母親種菜維持生計。

王永慶是家中次子,小學畢業後便到嘉義做了米店學徒,17歲時借錢開了自己的米店,僅一年後又開設了碾米廠。經營米店的經歷淬鍊了王永慶的經營理念,日後他總結為“一勤天下無難事”。

1943年,王永慶看準行情,改做木材生意,戰後賺了5000多萬元新臺幣,成為當時臺灣的富戶。當時,臺灣當局為公營臺鹼公司生產的氯氣尋找銷路,決定引進聚氯乙烯(PVC)生產線,因此需要啟用美國援助資金,而美國人提出必須交由私營企業來做。臺灣當局最初傾向於以經營造紙為主的何傳兄弟承接,但何家去日本考察後認為國際市場競爭激烈拒絕了。於是,王永慶因資產規模大而成為了替補者。雖然當時王永慶對PVC一點概念也沒有,但認定這是朝陽產業,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他迅速籌措了50萬美元,於1954年創設了福聚塑膠股份公司(1957年改名為臺灣塑膠工業公司),自任董事長。投產後,產品一度無法打入國際市場,出現嚴重滯銷。在面臨其他股東質疑的情況下,王永慶毅然決定收購公司的全部股權。隨後,他通過壓低成本、售價,以及建立產業鏈等方式,頑強地將企業支撐了下來。

上世紀60年代,隨著島內經濟的起飛,王永慶的塑膠企業很快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成為臺灣的龍頭企業。1978年,臺塑贏得日本PVC進口合約,打入日本市場。1980年,王永慶一舉併購了14家美國同行業工廠,並於8年後投資280億元新臺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設立了更具科技含量的相關工廠。

上世紀90年代初,王永慶臺塑集團的產值一度佔臺灣GDP的5.5%,與臺塑集團企業有著存亡與共關係的下游加工廠超過1500家。王永慶獨創的“以追求成本合理化”為宗旨的經營哲學與理念,也成為企業界爭相仿效的對象。

臺灣新五大家族,沒有郭臺銘!

2004年10月22日,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在臺北出席活動。

王永慶發家後,接班人選成為其最擔心的事。按理說,長子王文洋本最被看好,但這位已婚大公子在身兼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副教授時,與所帶的一名碩士生髮生了戀情。這不僅引起外界眾多非議,也破壞了王永慶家教甚嚴的形象。王永慶一怒之下,將王文洋趕出了臺塑集團。

王文洋的出局為王永慶的弟弟王永在提供了空間。王永在長期輔佐兄長,特別是在臺塑石化的興建與投產經營中發揮了主要作用。在王永在的推動下,其子王文淵順勢成為了臺塑石化的主導者。2006年5月,王永慶宣佈交棒,由王文淵擔任集團行政中心總裁,王永慶的女兒王瑞華擔任副總裁。2008年5月,王永慶在美國新澤西州一家醫院中因心臟衰竭溘然長逝。臺灣當局公佈的數據顯示,王永慶僅在臺灣遺產的價值就超過600億元新臺幣,須繳遺產稅達119億元。

王永慶的離世與王永在退出前臺後,臺塑主要資源基本上被王文淵接手,而王永慶的女兒中除了王瑞華,也各自擁有不菲的產業,如以創辦宏達電子而名聲鵲起的王雪紅,還有低頭髮財的王貴雲等。

國泰與富邦蔡家,遭遇波折最多

在新五大家族的興衰起伏中,遭遇波折最多的要屬蔡家。

創始人蔡萬春(1916年—1991年)祖籍福建晉江,後移居臺灣苗栗。蔡萬春出生於苗栗竹南鎮,其父蔡紅只是個普通佃農。蔡萬春小學畢業即輟學,後帶著弟弟蔡萬霖北上臺北,投靠姨夫做了菜販子。在積累了一定經驗後,蔡萬春應聘成為資生堂化妝品公司的店員,後升任臺中分公司經理。

1937年,蔡萬春辭職返回臺北,開設了一家雜貨店,主要經營醬油與米醋等。臺灣光復後,蔡萬春開始大舉擴張事業,開設了大萬商場等多家公司,逐漸在商業場上佔據了地位。1950年,蔡萬春當選臺北市第一屆市議員,後又出任臺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簡稱“十信”)理事會主席,這成為他發家致富的又一個新起點。1960年2月,蔡萬春在十信開創了一元開戶的“幸福存款”儲蓄運動,這一行動獲得蔣介石的讚賞,蔣親自到十信開戶,鼓勵民眾節儉儲蓄。十信也一躍成為全臺灣最大的信用合作社。

靠著政商背景,蔡萬春於1960年同人合作成立了國泰產物保險公司,佔60%股權,掌握公司實際經營權。兩年後,蔡萬春又申請開設了國泰人壽保險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而蔡萬霖則又成立國泰建設公司,進入房地產領域。到上世紀70年代末,國泰集團的經營範圍已涉及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建築、食品、電子等眾多行業,事業達到全盛時期。

1979年,蔡萬春因中風患病,採取在家族內以交換股權方式分家分業,國泰集團一分為六:二弟蔡萬霖、三弟蔡萬才、小弟蔡萬德、蔡萬春長子蔡辰男、次子蔡辰洲、其他兒子等各分得一些企業。1982年,蔡辰洲當選臺灣增額“立法委員”,大搞政商勾結,利益輸送,同時大規模挪用所控制的十信與國泰信託資金進行投資擴張。但不久遭遇臺灣房地產大跌,出現龐大的資金虧空。後“十信案”爆發,臺灣司法部門收押了蔡辰洲,並對其判刑累計長達670年。蔡萬霖與蔡萬才拒絕援救,蔡萬春家被迫交出了十信與國泰信託的全部經營權。1987年5月蔡辰洲病亡,“十信案”也就此了結。

1991年12月,蔡萬春病故。蔡萬霖主導的國泰人壽集團改名為霖園集團,與蔡萬才的富邦集團成了新蔡家的主要力量。上世紀90年代,臺灣當局陸續放開金融業,蔡萬霖將第一信託投資公司改製為銀行,即國泰銀行。蔡萬才則先後成立富邦銀行和富邦人壽保險公司,完成了金融業版圖的搭建。

臺灣新五大家族,沒有郭臺銘!

霖園集團董事長蔡萬霖。

在蔡氏兄弟中,蔡萬霖一貫非常低調,為人處事謹慎,臺灣媒體曾多次將其列為島內首富,但他均不承認。由於長子蔡政達從小身體不佳,蔡萬霖選擇次子蔡宏圖做接班人。後蔡宏圖出任國泰人壽董事長,並與三弟蔡鎮宇形成兄弟合作關係。2004年蔡萬霖去世,霖園集團發展趨緩。蔡萬才的事業也都交由兩個兒子蔡明忠與蔡明興主持,二人投資成立的臺灣大哥大公司,成為臺灣電信業三雄之一,實際影響力已超越霖園集團。

徐家和吳家,後繼者面臨考驗

遠東徐家的創始人徐有庠(音同詳,1912年—2000年)祖籍江蘇海門,世代務農。徐有庠中學畢業後進入棉花雜糧行,從驗貨員做起,後在上海創設遠東針織廠公司。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徐有庠已是上海商圈裡一位成功的大商人。

當年,徐有庠將紡織廠設備拆遷轉移到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成立了遠東針織廠股份有限公司。在隨後的十餘年間,徐有庠通過與人合資等方式,成功組建起臺灣第一家從紡紗織布、印染整理到成衣的一體化紡織企業集團。徐有庠還將業務擴展到水泥、百貨、海運、醫院、教育和金融等多個領域。1993年,徐有庠成立遠企中心及遠東國際大飯店,進軍觀光休閒產業。

這一年,徐有庠經過慎重考慮,決定選二房長子徐旭東為接班人,不想惹怒了大房長子徐旭時。徐旭時一怒之下將自己持有的遠東企業股權全部出售,從此遠離家族事業。徐有庠病逝後,徐旭東不負父命,很快將遠東集團經營事業推向了新的高峰。

臺灣新五大家族,沒有郭臺銘!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

2000年,徐旭東成立遠通電收公司,很快發展成為臺灣電信業三雄之一。2002年底,臺灣太平洋崇光百貨的母公司——臺灣太平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太設”)因財務危機實行分割計劃,多家集團爭奪股權。徐旭東毅然決策,大力增資太平洋流通投資公司,取得其99%的股權,而該公司擁有崇光百貨84%的股權。因此,遠東集團順利取得崇光百貨的經營主導權,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百貨業霸主”。後來,太設家族反撲,遠東集團為此與之纏訟10餘年,曾一度被勒令交出經營權。直到2013年,臺灣法院才做出裁決,遠東集團以善意投資人的身份贏得官司。

如今,年已72歲的徐旭東也到了安排接班人的時候,卻“後繼無人”。徐旭東的夫人徐瑪俐是美國人,兩人育有一子二女,長子徐國安、長女徐國梅、次女徐國玲,但至今他們還只是集團旗下企業的董事,一直未參與集團的經營業務。徐旭東只能寄望於自己再多幹幾年,給子女們更多準備時間。

和徐家一樣,新光與臺新吳家也有相似的“難處”。吳家創始人吳火獅(1919年—1986年)世居臺灣新竹市光復裡,父親是個小店主。吳火獅小學畢業後因父親病重而輟學,到臺北一家日本人開的布匹店當學徒。靠著頭腦靈活,才識過人,吳火獅不久做了分店經理,積攢了些錢後開始從事兩岸貿易。

臺灣光復後,吳火獅與人合資在臺北成立新光商行。上世紀50年代,臺灣當局扶植進口替代工業,吳火獅開設染整廠與印染廠,形成化纖紡織品的配套生產。1952年,他將這兩廠與新光商行合併,成立新光實業公司,成為日後新光集團主體企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吳火獅大打“政客牌”,進軍特許經營的保險和煤氣領域,將吳家的事業發展推向快車道。1963年,吳火獅通過與時任臺灣省議會副議長謝東閔交好,取得保險公司執照,成立遠東產物保險與遠東人壽保險兩家公司(不久都改稱“新光”),謝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吳任副董事長。1972年,謝東閔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吳火獅接任董事長。吳家經營人壽保險,以“最少的保費,最高的保障”為號召,靠著拼命的精神與靈活的頭腦,在產品設計與服務中投入心力,開業4年,保費就增長了近10倍。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新光人壽與國泰人壽並稱為臺灣兩大保險公司。

吳火獅與妻子梁桂蘭共育有4子:吳東進、吳東賢、吳東亮和吳東昇。1986年,吳火獅猝逝,家族會議決定將事業全權交給長子吳東進。後來,吳東進相繼與吳東賢、吳東亮等發生矛盾,甚至打了起來,家族事業一度受到影響。好在梁桂蘭是個“能斷事的人”,她依靠自己掌握的家產及影響力,逐漸讓吳家四兄弟各有專屬企業發展,尤其是吳家後成立的新光金控公司與臺新金控公司,為其家族企業提供了新動力,也保住了家族財團的整體實力。

臺灣新五大家族,沒有郭臺銘!

新光金控公司董事長吳東進。

如今,吳家四兄弟及其家庭成員各據金融業一方。但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在吳火獅創立的偌大家族企業中,直系與旁系第三代繼承人多達二三十人,他們仍需進行長期的歷練。吳家事業未來如何發展,還在未定之天。

臺灣家族企業的啟示

相對來說,臺灣新五大家族和老五大家族比,其對臺灣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態的影響已明顯減弱。但從總財富和產業的廣度來看,新五大家族不僅涉及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橫跨傳統產業、高科技產業以及未來明星產業,投資也覆蓋金融、通訊服務等眾多領域,其影響也不可低估。

另一方面,從舊五大家族的沉浮到新五大家族的興起,反映了臺灣家族企業在經濟產業發展中的一些趨勢,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其一,即使是鉅富豪門,如果不能順應形勢,轉換投資重點,並找到贏利竅門,一樣無法逃脫家道中落的命運。舊五大家族如今只剩下辜家獨枝繁榮,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辜家及時由土地轉換為產業,得以在臺灣光復後的經濟發展中成為常青樹,而基隆顏家等之所以漸漸走入歷史,即因為其主營的採煤業已走向沒落。

其二,人才是家族致富的主要依靠,選不好接班人則是豪門衰落的開始。每一個家族興盛都是依靠某個核心人物,憑藉其商業經營奇才,聚財致富,走上鼎盛。而家族衰落則往往因為後世子女缺少經營才能或遠見,非但不能在產業變化中把握時機,還因好逸惡勞使財富轉眼成空。

其三,金融業已取代製造業成為臺灣豪門維持家族興盛的關鍵。隨著臺灣進入服務業社會,金融業已經成為臺灣經濟的中樞。如今,全臺灣共有16家金控公司,僅新五大家族就掌握了其中的6家。通過金融業,他們仍能在幕後對臺灣社會發揮重要影響。

臺灣新五大家族,沒有郭臺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