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準備十萬戰馬,派衛青和霍去病跟匈奴決戰漠北,志在必得

公元前119年,夏天,西北的天空上出現了長星。

長星出現,是戰爭的徵兆。果然,這年夏天,劉徹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就準備對匈奴發動總進攻,進行了討論。

劉徹認為照吃了漢朝回扣又逃回老家的趙信想法,以為搬家漠北,漢朝就不敢大舉進攻。現在,我們不如將計就計,打到漠北匈奴老巢,徹底解決匈奴後患。

劉徹的建議,得到了諸位將軍的一致擁護。

劉徹準備十萬戰馬,派衛青和霍去病跟匈奴決戰漠北,志在必得

於是,漠北決戰,就此拉開序幕。

此次作戰,漢朝有兩個作戰軍團。一個軍團由衛青率領,另外一個由霍去病統領。此次遠征,劉徹替他們準備了十萬匹強悍好馬。

劉徹給衛青和霍去病配備的戰馬,簡稱粟馬。所謂粟馬,就是吃小米的馬。此種馬與食草馬相比,體格更加強壯。

十萬戰馬,衛青和霍去病各得一半。除此之外,他們官員擁有的私馬,也全拿出來使用了,有四萬匹。漢朝後勤有數十萬人,負責向前方運輸糧食。

在作戰分配方面,霍去病率領的是漢朝特種部隊,計劃從定襄出發,遠襲匈奴單于主力;衛青的部隊,計劃從代郡出發,目標是匈奴左賢王。

劉徹下了死命令,此次出發,力求決戰!!

劉徹準備十萬戰馬,派衛青和霍去病跟匈奴決戰漠北,志在必得

兩軍即將出發時,劉徹突然做了一個重大調整。劉徹之所以調整軍隊,是因為收到可靠的情報。這個情報,是匈奴俘虜提供的。說是匈奴單于又搬家了,方向在東邊。

這個情報是正確的。

伊稚斜單于之所以搬家,還是聽了趙信的話。趙信認為漢軍既然是力求決戰而來。既來之,則毆之。陳兵列陣,等他們就是了。

趙信此招就叫以逸待勞。

這一廂,劉徹認為既然匈奴都做好決戰,那就好辦了,那就以硬打硬。於是他決定改霍去病出代郡,衛青出定襄,讓衛青的主力部隊來搞定匈奴單于。

正當衛青準備出發時,有一個人賴著他,說一定要跟著出去參戰。

這個人竟然是李廣。

劉徹準備十萬戰馬,派衛青和霍去病跟匈奴決戰漠北,志在必得

李廣本來不被安排在此次出征名單,原因只有一個,他老了。但是,李廣卻不肯認老。他十四歲就參軍,今年他已經六十餘歲。對他來說,人生最黃金的時間,都獻給了打擊匈奴的事業。四十多年,多少次死裡逃生都過來了,他還有什麼是不能跨過的呢。

況且,此徵漠北之戰,是漢朝對匈奴求決戰的最後時刻。一個以戰爭為生命事業的將軍,他的一生能經歷多少次決戰?李廣一生騎在馬背上,被摔過多少次,難道就此甘心沒世了嗎?這當然不能。

所以,他要參加決戰,這不僅是對匈奴的決戰,亦是對自己的決戰。

李廣執意出戰,這讓衛青很為難。

不讓他出戰,這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皇帝劉徹的意思。劉徹認為李廣不但老了,而且晦氣還特重。多少年來,他屢屢出戰,不是亡命而歸,就是多人出去,少人歸來。此次,決戰當前,他怎麼樣,都不能讓李廣的晦氣,壞了漢軍的好事。

那怎麼辦?人家李廣打了幾十年戰爭,從來都不怕死。況且,他是三朝武將,不讓他出去見世面,也的確說不過去。

衛青思前想後,還是同意了讓李廣跟隨出戰。

但是,他有一個條件,李廣不能衝鋒在前。在這點上,衛青和劉徹的意見空前統一。

李廣不能衝鋒在前,完全是出於安全考慮。因為李廣太冒進,如果讓他衝鋒在前,有可能會壞事。於是衛青讓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一起,從東邊出發,約期會合。

劉徹準備十萬戰馬,派衛青和霍去病跟匈奴決戰漠北,志在必得

衛青此中調整,李廣十分不滿。。

他打了幾十年的前鋒,你叫他去打後衛,這叫他適應嗎?這不僅僅是否適應的問題,更是面子問題。戰爭上要建功立業,後衛的可能性很小。李廣打了一輩子戰,經歷七十餘大小戰役,他什麼時候給人家墊過背呢?所以,李廣不但要參戰,衛青還必須給他留一個打前鋒的位置。這是一個建功立業,扭轉乾坤,獲功封侯,扳回他常敗將軍名聲的最佳時機。

李廣再度請求衛青,說道:“我參戰,目的就是要打前鋒。你現在突然將我調至打後衛,真的很不適合。我十六歲就參加對匈奴作戰,等這麼多年,終於有機會和匈奴直面作戰。我願充當前鋒,就算拼了老命,也要將單于捉回來見大將軍。”

衛青也是軍人,李廣的心情,他當然懂得。正因為懂得,所以用心良苦。孰不知,此次作戰,對李廣本人重要,對漢朝天下更是重要。此次出征是決戰,要實現匈奴一次性死亡,而不是小打小鬧。根據李廣向來的性格,在應對如此重要的戰爭,放在前鋒位置,相當的不合適。

所以最後,衛青還是拒絕了李廣的請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