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网购——扩张的源泉

“太多了,搬都搬不完。”

距离大学城某高校生活区不到500米,是连成片的快递摊位。现在是淘宝的“双十一”网购节,摊位被成堆的快递塞得满满当当,几位光着膀子的快递人员正在从一旁的推车上卸货。而一边的宿舍楼里,无处放置的快递包装被大学生们随手丢在了楼道里。

网购的发达促进了快递市场的发展。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3-2017年中国快递业务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91.9亿到400亿,短短五年间这个数字竟然翻了四点三倍。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而中国各省的快递网点,也在以飞快的速度增长。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高消耗VS低回收

快递业务的繁荣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环保负担。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快递包装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一件普通的快递,根据商品种类的不同,一般会有塑料袋、封套、快递胶带、包装箱以及编织袋五大类包装。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6年我国快递包装塑料袋使用量达147亿,包装箱达88亿,快递胶带3.3亿卷。在节能减排的号召下2017年状况有所改观,但形式依旧严峻。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与高消耗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低的回收率。2015年,纸板和塑料的实际未回收率大于90%,包装物总体未回收率大于80%。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快递包装垃圾缘何回收率如此低?

一、包装物质量低劣,难以回收利用。快递包装行业价格竞争激烈,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生产,部分包装物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如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回收利用时要对回收物进行再次处理,提高了回收成本。

二、暂无低成本、易回收的快递包装,绿色材料的快递包装没有得到推广。

三、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大多数消费者都直接把快递包装丢进垃圾桶,却没有意识到可以回收利用。部分人会把纸箱留下来装东西,但由于纸箱强度低,并不耐用,因此也难免一段时间后被丢进垃圾桶的命运。

四、回收系统不完善。回收包装废弃物成本高,需要配备人员与建设回收渠道,但包装废弃物回收的收益低,因此企业与员工缺乏回收动力。快递包装回收渠道较为狭窄,即使消费者意识到要回收包装废弃物,也不知道回收的途径。

五、法律条文不够完善且操作性有所欠缺。

严峻的现实问题

没有回收的快递包装,则与其他生活垃圾一起进入了垃圾清运之路。

2010年到2016年的七年间,全国年垃圾清运总量从15804.8万吨增长到20362万吨,其中快递贡献了不少垃圾。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在我国特大城市中,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为85%到90%。

从下面的数据图可以看出,生活垃圾产生量排位靠前的城市也都是经济发达、快递业务繁荣的城市,全部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所占比高达64.15%。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从下图我们还可以得知,尽管我国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相当高,基本在70%以上,但由于垃圾清运量庞大,垃圾缺口量依旧庞大(缺口量为垃圾清运量减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其中黑龙江缺口量达105万吨,广东缺口量达90.3万吨。这些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总而言之,大量的快递包装未经回收便化作垃圾,会带来以下的负面影响:

1、资源浪费

快递包装以纸张、塑料等形式为主,其原材料大多源于木材、石油等。根据相关专家测算,生产1吨纸需砍伐17棵十年生大树,生产1吨塑料袋需消耗3吨以上石油。回收率低也就意味着浪费生产资源。中国快递协会副秘书长杨骏说,每年由快递包裹带来的包装废弃物达到百万吨。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2、废弃物污染

废弃物污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有毒废弃物污染;一个是废弃物数量过多处理失当。快递包装所使用的防水塑胶袋、胶带、泡沫板、填充气泡袋等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包含这种成分的包装物基本是不可降解物,有些降解周期比较长,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而国内低于 20%的包装物回收率意味着将80%以上的包装物作为垃圾处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曾现来表示,胶带和塑料袋等较难降解,在大气和水体中长时间留存会带来污染,对其进行焚烧更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态污染物。

《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5 年 400 多万吨包装垃圾中,消耗编织袋约 31 亿条、塑料袋约 82.68 亿个、封套约 31.05 亿个、包装箱约 99.22 亿个、胶带约 169.85 亿米、内部缓冲物约 29.77 亿个。而这些胶带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 2800 公斤气体溶剂 VOCs(焚烧会形成霾状物),如果填埋处理,实现自然降解需要 100-150 年。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3、社会居民生活不便

过度包装不仅为居民取出内包物品增添了麻烦,还占用居民存储空间,增加了居民耗费在垃圾处理上的时间。新闻调查显示,40%以上受访者曾抱怨快递包装难以拆开,而60%以上受访者则认为快递包装(尤其包装箱)占据了很多垃圾存储空间,并期待快递公司或社会科研人员能想出相应对策。

4、回收人员负担

目前大多数废弃包装物在回收时,胶带粘粘等因素耗费时间精力,成为回收人员沉重的负担。不仅增加了他们工作量,而且也增加了他们因接触低劣材料制造的包装物而患病的几率。

5、个人隐私泄露

快递包装物上通常附有快递运单号、收件人、收件地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搜集居民个人信息的工具。如果废弃包装物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回收,这种侵害居民权益的行为难以受到约束。

寻求破局之法

很显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如何让人们愿意收集快递包装、如何将快递包装融入回收体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幸运的是,如今社会上关心快递包装回收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多。无论是韶关市人大常委会就“快递业包装绿色发展问题”举行座谈会,还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垃圾资源化专委会副秘书长李海涛关于“在各个小区和办公楼设置快递回收点”发出建议,都是破局的关键之举。

一、法律上,新版国标《快递封装用品》强化了减量化要求。

一方面降低了快递封套用纸的定量要求、塑料薄膜类快递包装袋的厚度要求等;另一方面,对快递包装箱单双瓦楞材料的选择不再作出规定,只要材料符合耐破、边压和戳穿强度等指标即可。此外,增加了重金属和特定物质的限量、倡导使用生物降解材料、对印刷油墨提出技术性要求。(来源:澎湃新闻 问政)

二、科技上,目前不少快递企业以及关联企业已经开展了绿色包装的应用工作。这些成熟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例如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作为绿色包裹快递袋的材质,抛弃后可以短期内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像传统的聚乙烯塑料袋一样可以遗留在自然环境中几百年不分解。

例如顺丰在包装材料、印刷方面,将满版印刷改为无底纹印刷,可以节省油墨用量70%;利用可拉伸珍珠棉代替传统珍珠棉,节省材料50%;在环保材料方面,使用的楞纸板、无碳复写纸、铜版纸等材料均可100%降解,还使用蜂窝箱代替木箱包装,每年可节约原木360吨;利用可降解的回收纸塑代替不可降解的EPS(聚苯乙烯泡沫)材料;除此之外,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编织袋代替普通编织袋,每年可节省材料5000多吨。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例如从2016年9月21日起,申通快递在全国推广使用芯片环保袋,每年可以减少93520吨垃圾,节省9352万元,环保袋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反复使用。(来源:中国快递协会)

三、企业方面,电商平台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有的平台推出绿色包裹专区和绿色包裹专场活动,鼓励和支持商家使用可生物降解快递袋和免胶带纸箱;同时实施纸箱回收项目,通过以个人名义植树的公益项目引导消费者重复利用快递纸箱,这项活动仅2017年“双十一”期间,就带动超过10万棵树木的种植。

苏宁物流推出可折叠的塑料快递盒“共享快递盒”,代替常用的瓦楞纸箱,快递员会当着客户的面签收,然后再把这个共享快递盒返回仓库循环使用。这种塑料快递盒可重复使用一千次以上,大幅减少纸质材料的使用,同时也提高了运载空间的利用效率。与苏宁共享快递盒同等规格的单个瓦楞纸箱成本在0.6元左右,单个苏宁共享快递盒25元,可循环使用1000次,单次0.025元,成本可减少95%左右。截至2017年10月,苏宁所投放的5万个共享快递盒已累计节约了650万个快递盒,总成本减少68%。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四、政府方面,需要对快递包装环保回收事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扶持政策和宣传。

资金支持一方面用于资助快递包装回收体系,如高校、社区快递包装回收站、收机构的建立和运营,另一方面用于绿色包装的技术革新,通过研发更低成本的环保型快递包装取代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制品。

政府的扶持政策如税收的优惠,对积极从事回收业务、使用环保型快递包装和研发、生产环保型快递包装的企业应当予以税收优惠的奖励。还要把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网点整体规划列入可持续发展计划中,改变目前快递包装回收站点的数目远少于垃圾回收站点、网点无序经营状况。

还可以加强快递包装环保回收的宣传力度,明确回收体系中各相关利益者的责任,保障快递包装回收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行。

五、消费者方面,消费者主动了解回收相关知识,不使用包装过度的商品,拒绝有毒有害快递包装,形成绿色消费观念,享受网购的乐趣。

双11剁手之后,我们来聊聊快递包装的回收

很显然,为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消费者、快递公司、商家、政府与社会回收机构必须进行协调合作,迎接废弃快递包装物带来的新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