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西府老街流动的美食盛宴

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常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所有生活的基础和延续却都只是来源于一份习惯与不经意间的传承,即民俗——“人民的风俗习惯”。 当内心深处关于乡愁的思绪和心情不断涌现,人们对于“民俗”的认知便有了诸多完全不一样的情愫与认知,民俗应该如何感受,它的内涵与外延都包括什么?走进西府老街,去探访生活的印记,触摸、聆听和品味一场民俗盛宴。

触摸·凝固的艺术

迈进西府老街,门口雕工细致、斗拱高悬的的牌坊门楼在第一时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龙纹镌刻,门柱屹立,牌楼正中穿梭于祥云之间的双龙戏珠图案传神而精致,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前中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所书“西府老街”四字,显眼瞩目。


品味西府老街流动的美食盛宴


牌楼高约九米,为纯木质、手工精心筑造,建筑采用了古代皇家才可以使用的规制——十三彩斗拱设计而成,整个门楼从设计到建设、彩绘完成共耗时9个来月。而它的原型,则是一位外国友人在1941年时拍摄的宝鸡凤翔府门楼照片。传承时光,复刻记忆,龙纹高贵,云纹吉祥,皇家规制华丽,当时的人们,将生活的真切内心愿景与社会状态的反映呈现在建筑之上,成了中华民族令人惊叹和赞扬的文化之美。

古时候,人们崇拜自然,渴望从自然与神明中获得力量,来扶正祛邪、祈福纳祥,脸谱正是这种心愿之下的产物。作为脸谱中颇为著名的一类,马勺脸谱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热衷收藏的著名工艺纪念品之一。

因为最初的民众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在马勺之上,“马勺脸谱”因此而得名,采用树材制成的马勺,制作简便,为历代农家乡民所必备。彩绘简繁皆宜,人们将其悬挂于厅堂居室,既能招财进宝,又是独一无二的装饰品,蕴含着岁月的美丽。

不管是店铺装饰旁的一道简单云纹,还是精心设计的街巷旁几何架构一角,都是关于过往的生活和未来的想象的点点滴滴,它凝固呈现,触摸后方能感受到温度。

感知·演绎的韵律

秦腔吼出八百里秦川的豪气,腰鼓敲出抖擞澎湃的精神,唢呐奏响悲欢喜悦的人生。人类诸多的艺术或文化行为起源,常常会涉及到一点,即“劳动起源说”,互相协作,协同分工,劳动过程中的沟通、分工、分享与庆祝不断带来和产生不同的交流与庆祝方式。


品味西府老街流动的美食盛宴


作为中国古老的戏剧艺术,秦腔源于陕西,并与这方土地完全融合在一起,唱词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表演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表达。抵达西府老街,可以欣赏一场优质的秦腔表演,也可以和诸多脸谱人像合影,体验古老的艺术魅力。

最初,鼓是人们精神的象征,而舞蹈则多用于对愿望的祈祷,对力量的展现。谁能想到千年前,《尚书·益稷》中记载的原始社会边敲打石器、边模仿兽类跳舞的场景,会在后来发展成为"鼓之舞之以尽神"。鼓舞开创了舞蹈文化的先河。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着队形,豪放朴素,极尽大开大合之势,庆祝丰收,也表达喜悦。配合着秧歌舞,人们从陕北高原一路扭到平原广场,画面切换,那是精神的振奋,也是曾经的铭记,也是这一刻这个节庆的最佳情绪表达——兴奋、热闹、喜悦!当看到西府老街园区内,头戴白羊肚手劲、手持腰鼓棒的队员们从身旁走过,在舞台上纵情跳跃,伴随着鼓点与音乐的声声起伏,那民俗和生活的脉动,感受到了么?


品味西府老街流动的美食盛宴


从汉服演绎到腰鼓歌舞,从传统秦腔到童声相声,那一声一声传唱的叫做“情怀”和勇敢。

品味·流动的盛宴

“民以食为天”,在爱好美食的国人眼里,好的承载食物的器具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爱”也是仪式感。因为各家主人不同的喜好,因为世俗烟火气的浸润和不同食材的要求,种类繁多的中华美食大观中,食用餐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前世与今生。如同吃一碗面,身居国外的朋友常讲,“我在这里,从来没吃过一次很‘爽’的面。不能大口‘哧溜’,没有厚实大碗,没有辣椒、大蒜,一切都不对”。


品味西府老街流动的美食盛宴


蓝底白花的粗纹花布由劳动妇女手工而成,铺置于木质桌面上,透露出别样的温馨美好。曾经关中大地上,“麦客”队伍庞大,每到麦收季节,肩扛镰刀的这群劳动人民便频繁穿梭于各大麦田场地中。因为出力多,饮食一定要用大碗,粗瓷简单,纹理厚重,是上佳的面食餐具选择。与此同时,关中人吃面,辣椒、大蒜是标配,一只白色小碟,或蓝色花纹样小罐里放着新鲜的配料食材,想吃尽管拿就是。要吃一碗“喷香喷香”的面,在西府老街,在地道的一家用粗瓷碗盛面的馆子里才是满足。器、味与环境都对了,食物本真的“爱”与“味”才能挥发到极致。


品味西府老街流动的美食盛宴


精控温度,卤水点至,门口架子上的手工腐竹总是吸引着路人的驻足;裹上围裙,打开酒窖密封的盖子,经历几个月的发酵酒香扑鼻而至,满街馨香;店内的炉膛火不灭,店门外晾着的新鲜豆腐嫩如白脂,热气腾腾……这是生活的味道,也是流动的迷人烟火气。

四时轮转,白露为霜。西府老街,等你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