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改餘算什麼?鐵改萬家姓是真相!

秘傳於西南不同氏族的一首傳家詩隱藏著華夏六百年前之一段歷史事

鐵改餘算什麼?鐵改萬家姓是真相!

始祖原來宰相家,洪君趕散入西涯。

瀘陽岸上分攜手,摘錦橋邊插柳椏。

流淚眼觀流淚眼,悲心思我又思他。

萬字本無三兩姓,一家分作幾萬家。

這首朗朗上口的詩是一首傳家詩,已在四川(蜀)瀘州(亦名瀘縣)和重慶等地一個萬氏大家族中傳了六百多年。它記述了元末明初該族萬氏先祖為避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之君王)徵西軍,涉遷湖北(鄂)西之蜀地,在瀘州(古稱江陽)父子兄弟分手,開啟蜀地萬氏分支繁衍的故事。

據我父親萬積慶(湖南大學物理學教授,出生於瀘州)說,所有同宗萬氏子弟從小便要背熟這首詩。因為瀘州趙永康先生研究清末民初大文人萬慎子(我的高祖父)[1],我最近有幸拜讀了老家族譜與這首詩。一連數日,它的詞音故事在我腦海中迴旋吟誦,難以忘懷。

這首詩最神秘的是開首句的‘始祖’‘宰相’,族譜中沒有明確記載,元朝正史中亦無姓‘萬’的相當於宰相的官吏。元朝以中書令為相,平章政事為次相,以左、右丞和參知政事為副相,但原則上禁止漢人任相(以及其它中央地方正職官員)[2]。 出於對祖先的敬意和對歷史的好奇,我遍查文獻史料,終於考證出元末反元義軍在巴蜀地區(包括鄂西,雲南(滇)北,貴州(黔)北,陝西(陝)南等地)建立的大夏國之右丞相萬勝為萬氏傳家詩中的始祖 [3]。

來自於湖北黃陂(與麻城同屬元代黃州路)的萬勝,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或夏天統元年)至1366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或夏天統四年)任夏國右丞相(‘宰相’),1366年因夏國內訌被冤殺。結合瀘州老家萬氏族譜[4]和傳家詩,可以得知萬勝後代萬必有(一曰萬吉)曾任夏國巴東(現四川奉節)知縣[5],萬勝遇害後回老家黃陂-麻城。朱元璋伐夏西征時,萬必有於1369年(明洪武二年)離鄂返蜀,1371年(明洪武四年)夏帝降明亡國後,遷往夏都重慶之西瀘州(‘西涯’)。隨後萬必有三子分家(‘分攜手’),三子萬歸三西遷於眉州(現四川眉山),次子萬歸二西遷於富順,萬必有攜長子萬歸一留居瀘州(‘一(萬)家分作幾(萬)家’)。分家時留詩為證,讓三支後代不忘共同的祖先和開宗立族的經歷。

得知650年前抗元民族英雄萬勝為傳家詩中的始祖,我對這首數百年來傳誦於蜀境內外、成千上萬萬氏族人心田口中的詩,更加深了敬意與親感。寥寥56 字,卻描述了600年前那個改朝換代,驅虜復漢時代中一個萬姓家庭不尋常的經歷:身出高貴(夏國)宰相之家,卻在(元末明初)戰亂中背井離鄉,父子兄弟被迫(於瀘州)悲傷分手。不過我對詩中‘萬字本無三兩姓’句的確切意思迷惑不解:難道瀘州分手時還包括別姓的親友?

在查閱文獻史料時,我接觸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居住、源於蜀、滇、黔地的好幾個氏族流傳著與我萬家高度相似的傳家詩(或“分手詩” 、“分袂詩”)!

(1)四川重慶譚氏傳家詩[6,7]:

元朝本是宰相家,洪武追散如西涯,

瀘陵岸前分起首,石遇江邊一柳芽,

咬破指頭書血字,一家分作百萬家,

後裔對得詩一首,從前原來是一家。

該譚氏族譜記載,入蜀始祖(譚朝禎)於1369年(明洪武二年)來自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非現在的孝感市),兒子取名福一、福二、福三、福四、福五, 以及佑一、佑二、佑三、佑四。

另一版本:

元朝本是將相家,洪兵趕散入西涯。

瀘陵岸上分攜手,時遇江邊一柳芽。

咬破指頭書血字,一家分作百千家。

若是本家來相會,對得詩句是一家。

第三版本:

元朝本是宰相家,洪兵趕動入西涯,

爐陵岸前分攜手,時遇江邊一柳芽。

咬破指頭書血字,一家分作百萬家。

千載兒孫作表記,文韜武略甚堪誇。

若是本家來相會,對得詩合是一家。

第四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涯。

蘆林岸上分攜手,時過江邊插柳椏。

咬破指頭書血字,幾處分來各一家。

後人對得詩一首,千百年前共一家。

第五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涯。

巫山岸上分攜手,鳳頸江邊插柳芽。

體泰在天皆由命,悲鄉思我又思他。

五人一別歸體處,一夢雲遊水撒沙。

吾兒自有三兩路,各自逃散去安家。

第六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崖。

綠林岸上分攜手,鳳景橋邊插柳芽。

體塔在天皆由命,思鄉辭我又思他。

八人何處皆何死,一夢遊雲水推沙。

吾兒自有三兩路,各人逃散去安家。”

第七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崖。

蘆芽岸上分攜手,鳳景橋頭插柳花。

否泰在天皆由命,哀鄉悲我又思他。

十人一別歸何處,地北天南不一家。

第八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崖。

蘆芽岸上分攜手,鳳景橋頭插柳芽。

否泰在天皆由命,哀鄉悲我又思地。

十人一別歸保處,一夢雲遊海拋沙。

第九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涯。

蘆林岸上分攜手,垂釣江邊插柳芽。

興發在天皆由命,悲得思你又思他。

十人一道別異地,一夢雲遊海散沙。

子孫但居三五處,一家分為千萬家。

第十版本:

本是元朝宰相家,紅巾趕散入西崖。

瀘涯巖上分攜手,鳳景橋邊插柳椏。

否泰在天皆由命,傷悲思我又思他。

鐵字改成餘字姓,一家改做千百安。

十人誓願歸何處,夢裡雲遊浪捲沙。

後世貧富須相認,千朵桃花共樹發。

十人子孫不認祖,身生白癩喪黃沙。

不同譚氏族譜記載,入蜀始祖或為元朝宰相,或為麻城孝感平民,兒子取名滿一、滿二、滿三、滿四、滿五。。。至滿十[6]。

(2)四川彭水縣太原鄉香樹壩村譚氏傳家詩[8]:

本是元朝帝王家,洪巾趕散入西涯。

紅陽岸上分攜手,鳳凰橋頭插柳椏。

一姓改為幾樣姓,幾姓分居百幹家。

要想兄弟同相會,一夢雲遊海推沙。

後人記得詩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該譚氏家傳,始祖兄弟七人於元末明初由河南入蜀。

(3)四川彭水張氏,彭水縣鹿鳴鄉向家壩譚氏傳家詩[8-10]:

本是元朝帝王家,洪軍追散入川涯。

綠楊岸上各分手,鳳柳橋頭插柳椏。

咬破指頭書血字,揮開眼淚滴痕沙,

後人記得詩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該張氏族譜記載,始祖(張必通)兄弟五人(後一人改姓譚)於元末明初由鄂入蜀。

(4)四川西昌餘氏傳家詩[11-14]: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趕散入西涯。

瀘陽岸上分攜手, 風錦橋邊折柳丫。

否泰是天皆是命, 悲傷思我又思他。

十人十馬歸何處, 如夢雲遊浪卷沙。

餘字並無三兩姓, 十家分作百千家。

該餘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初,十兄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 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當時姓鐵)以及十妹夫根十,自湖北麻城孝感入蜀。

另一版本(四川犍為餘氏傳家詩):

本事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入西涯。

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頭插柳杈。

否泰是天還是命,悲傷思我又思他。

十人識別歸何處,散時猶如浪卷沙。

餘字更無三兩姓,一家分作萬千家。

第三版本(四川內江餘氏傳家詩):

本是元朝宰相家,紅巾擾亂入西涯。

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邊折柳丫。

否泰是天皆是命,悲傷思我又思他。

餘家原無三兩姓,一家化作千萬家。

十人誓願歸何處,如夢雲遊浪推沙。

(5)貴州黔西縣錦星鄉餘氏傳家詩[15]:

本是元朝宰相家,紅巾趕散入西涯。

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頸橋邊插柳椏。

否泰是天皆由命,悲傷思我又思他。

餘字並無三兩姓,一家分作萬千家。

十人誓願歸何處,如夢雲遊浪卷沙。

後來貧富須相認,千樹桃花共樹芽。”

該餘氏族譜記載,入蜀祖系元朝宰相鐵穆及九子一女。

(6)四川西昌,安徽巢湖俞氏傳家詩[16,17]:

吾本元朝宰相家, 紅巾作亂走天涯。

廬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頭折柳丫。

否泰是天還是命, 悲傷思我又思他。

十人今散歸何處,如夢雲遊浪卷沙。

俞字本無三兩姓, 一家分作萬千家。

該俞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初,俞廷玉(歷史上為朱元璋手下早期將領,1361年歿)九子一婿,名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庚十自鄂入蜀。

(7)四川重慶、鄰水,雲南鎮雄,貴州黑桃壩陳氏傳家詩[18]: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追散入西涯。

棋盤石上相聚首,風蕩河邊柳更斜。

弟兄八人分別後,一家分做千萬家。

該陳氏家傳,始祖(陳文進)於明洪武入蜀。

(8)雲南鎮雄胡氏傳家詩[19]:

我祖元朝宰相家,皇兵追趕入西涯。

否泰在天人在命,陛下思我我思他。

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邊插柳芽。

十人聚命圖存後,一派蒙休萬世華。”

胡氏家傳,始祖(胡藍禮、胡桂禮、胡騰禮等九人)來自江西(贛)吉安(後代於清乾隆期入滇)。

(9)雲南昭通、彝良羅氏傳家詩[20]:

我羅本是宰相家,洪軍闖散奔天涯。

若有患難同刀擋,若有富貴享榮華。

若有一人不記祖,子子孫孫反長沙。

若有記得詩八句,子子孫孫是一家。

該羅氏家傳,始祖(羅約龍、羅思龍、羅建龍、羅飛龍)於贛經鄂、蜀入滇。

(10)四川內江黃氏傳家詩[21]:

黃門原是宰相家,為避洪兵奔四涯。

五鳳樓前分攜手,玉橋頭便插柳椏。

唯願房房出虎穴,他鄉戶戶振聲家。

世遠分支傳舊句,不忘水源百代華。

該黃氏家傳,始祖(黃科金)由鄂入蜀。

(11)貴州安龍馬氏傳家詩[22]:

本是元朝宰相家,黃巾追趕辱欺壓。

洛陽橋前丟詩句,細水河邊插柳花。

馬字並無二三字,千家萬家是一家。

後人記得詩八句,記到兒孫也不差。

該馬氏家傳,祖籍贛,清嘉慶年入黔。

(12)貴州遵義平正仡佬族鄉野彪片區沈氏傳家詩[23]:

沈姓原來宰相家,皇兵追趕入西涯。

沈基橋上來分散,渭水河邊插柳花。

異日團圓重相會,輔助朝廷永無差。

後人記得詩八句,千家萬家是一家。

(13)貴州遵義縣團溪鎮沈氏傳家詩[23]:

沈姓原來宰相家,皇兵追趕過西涯。

江西流出四川壩,十八橋頭分了家。

後人記得詩六句,千家萬戶是一家。

顯而易見,這些譚、張、餘、俞、陳、胡、羅、黃、沈等氏分手詩大同小異,與萬氏傳家詩同源相聯!據查,目前保留的各族譜為清中、晚期所修。儘管字、句、篇幅不盡相同,但都描述四件相同的事:身為顯貴(宰相或帝王)或顯貴之後(‘人’),明太祖朱元璋平西時入蜀(‘時’),在瀘州(或蜀境)兄弟父子分手(‘地’),留下(幾乎同樣)一首傳家/分手詩(‘事’)。

各氏均傳祖先由(贛經)鄂入蜀,譚氏與餘氏族譜更明確來自湖北麻城,與萬氏來源相同。如果這些詩來源真實,屬同時創作,則最簡單、邏輯、且可信的解釋是:

各氏入蜀之祖先是相識、同門、共族,或者一家的!

這些詩中的‘小異’有些為異音、型,但同、近義字,有些為地、姓名替換,有些為篇幅改動,很可能是因為數百年來傳誦有誤,或後世添加修改。比如同處西昌城的餘,俞二族分手詩70字中12字異,同處遵義城的沈氏二族分手詩相比6句42字中17字異,譚氏分手詩有十多個版本。有些版本中的‘五百年前是一家’當為清中、晚期(時距元末明初約500年)修譜時所加。

譚、餘、俞、陳、胡、馬氏分手詩均稱始祖為元朝宰相或宰相之後。羅、黃、沈氏分手詩稱始祖為宰相或宰相之後,因涉及‘洪’(朱元璋)軍/兵,故應指元朝宰相。歷史上元朝無姓譚、餘、俞、陳、胡、馬、羅、黃、沈的宰相權位官吏[2]。

餘、俞(很可能是同宗)氏族譜稱祖先為由‘鐵’姓改為‘餘/俞’姓蒙古人,源自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元文宗、明宗、寧宗朝)太平王中書右丞燕鐵木兒,或武平王不花鐵木兒 [12,13]。不過,鐵木真、燕鐵木兒、不花鐵木兒不姓‘鐵’或‘鐵木’:鐵木真姓‘孛兒只斤’ 或‘奇渥溫’ 或‘乞顏’,燕鐵木兒和不花鐵木兒姓‘伯牙吾臺’或‘欽察’,其史書上漢文姓名均為音譯。

元朝任相者,不是太子,便是皇子、諸王,地位高於‘相位’官職。祖先若曾任元朝宰相,更合適的說法應是‘元朝本是王爺家’吧?元朝漢人位居社會最底層(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天潢貴胄,驕橫一世(但不諳漢語漢習)之帝相之家的蒙人斷不會(也不能)隨意改姓變漢,無論是得意或患難時。

歷史上,每當元庭皇親國戚內訌相殘,失敗者均會逃往不受元庭控制的、地處東歐、中亞、西亞的欽察、察合臺、窩闊臺和伊兒‘四大汗國’,以求得身為親友之諸汗(國王)的庇護和支持,不會改姓埋名、冒充元庭治下的民間漢人。即便明朝時因排蒙而隱姓,清朝尊蒙,為何不復姓,恢復祖先盛名?

餘/俞氏族譜中有許多記載與史不符,特別是立下分手詩的九兄弟一妹夫(十位進士),身為元朝現任宰相、尚書、太守等大官[12],其名卻不見載於史料,當是後人虛擬。有俞氏族譜稱入蜀始祖為俞廷玉。俞廷玉為朱元璋功臣,死後封為公爵,其後代為何要逃避朱元璋追捕(史書上無此記載)?另有俞氏族譜稱俞廷玉為入蜀始祖長子俞秀一[12]。歷史上俞廷玉歿於朱元璋改元洪武前七年, 怎能再於‘洪武初’入蜀?凡此種種,‘鐵’改 ‘餘/俞’與蒙古宰相淵源之論缺乏可信、可證基礎[14]。

譚氏族譜所載入蜀祖先有多種說法[6]。有些極似餘氏族史,‘譚’改‘鐵’、‘鐵’復‘譚’,也是元相之後,十進士,任太守、尚書、侍郎的九兄弟(取名滿一、二、三、四,根五、六、七、八、九)一妹夫(取名根十)逃難、分手、立詩。有些未說分手兄弟為元庭大官。

近有譚氏後人提出其祖先譚玉珍即元末在蜀建國大夏,登基為帝的明玉珍,但此論難立[7]。史書文物均明載明玉珍姓‘旻’(因信奉明教之故改‘明’)且只有一個兒子(太子明升,繼明玉珍帝位)[24,25],不姓‘譚’,不似譚玉珍有五子。關於明玉珍兒子們(除明升外)因懼怕朱元璋而改姓(為‘譚’)隱居之推測與史不符:明玉珍在蜀稱王(1360年)稱帝(1363年)時,朱元璋勢力還弱(1364年稱王,1368年稱帝),為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元庭勢力包圍,根本不能、不會威脅到明玉珍。

胡氏族譜所載極似餘氏族史,逃難、分手、立詩的九兄弟也是元庭公、侯、宰相、尚書、侍郎等大官[19]。同樣,這些胡氏兄弟不見於史料。黃氏族譜亦說立詩的是九兄弟。馬氏族譜所載也似餘、胡氏族譜,立詩的八兄弟為元庭侯、丞相、元帥、都督、將軍等大官[22]。

同樣,這些馬氏兄弟不見於史料。難以想象這樣的大官如詩中所說那樣隻身逃難,他們的官銜更像是後世小說戲劇中的虛擬稱號。張氏族譜所載入蜀始祖張必通為元朝宰相,其子張添紹為明朝狀元。同樣,該張氏父子不見於史料[10]。

近有人提出沈氏傳家詩中的‘宰相’指的是明初為‘宰相級別’ 興國公的沈萬三[23]。若如此,則詩中應是‘沈姓原來‘國公’家‘(‘公爵’地位僅低於‘王’,但高於‘相)。何況沈萬三的公爵為明洪武三年(1370年)所封,洪武六年(1373年)方被獲罪發配雲南(中途經蜀)。當時蜀境太平,何來‘皇兵追趕入西涯’一說?又有一論說‘宰相’指的是生活在隋朝之前的南朝宋、齊、梁的沈約(卒於元末明初之前~850年)[23]。同沈萬三一樣,沈約也未任過宰相。遵義野彪沈氏與團溪沈氏所居地相隔僅40公里,傳家詩卻很不一樣。因此,沈氏傳家詩中關於始祖‘宰相’之說不可信。

彭水張氏,譚氏(二支)傳家詩稱始祖為元朝皇帝或皇帝之後。或許二氏所傳族史像餘、俞、胡、馬氏族史。如此,則分手詩中始祖淵源真實性值得商榷[6,10]。有人考據彭水向家壩蒙古族歷史,提出元順帝的八弟兄,在1368年(洪武元年)被朱元璋大軍攻破元大都(現北京)後,逃到四川,蒐集舊部抗明,1374年(洪武七年)為明廷征剿,只好各求生路,吟詩分手(見上(3))[26]。此說有悖於歷史(例如,不知1368年蜀境為夏國統治,非明朝)。分手詩最後一句中‘五百年前’若當真是分手時(而不是清朝後期)所寫,則所指該是868年(1368減去500)、唐朝了!

現今譚、張、餘、俞、陳、胡、羅、黃、沈等氏族譜及分手詩解讀,均稱入蜀祖先為逃避追軍,父子兄弟分手。這似乎與常識不符:大難當頭,父子兄弟更應積聚力量,團結禦敵,同生共死,怎能各自逃命,拋親離故。就算如此,兵鋒一過,則應重聚(但各族譜及分手詩均無此說)。縱觀萬氏傳家詩,‘瀘陽岸上分攜手’發生在 ‘洪君趕散入西涯’之後,但並無時間上‘緊聯’意:始祖為避平蜀明軍,遷到湖北或重慶之西地,與親友團聚。一段時間(戰事平息)後,始祖兒子親友出家分手,擇地自立,離家遠行時留詩為記。

所有這些傳家/分手詩,所傳分手事均發生在元末明初的四川瀘州,傳詩的氏族均居住或源於巴蜀,滇北、黔北等地。從1355年(元至正十四年)至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玉珍、萬勝(明玉珍義弟)等領導的反元義軍以及其建立的大夏國統治著這些地方。先是明玉珍與元庭爭戰(1355年至1357年),再是明玉珍/大夏統治巴蜀、鄂西,萬勝等攻伐滇北、黔北、陝南(1358年至1368年),後是大夏與明廷爭戰(1369年至1371年)。1371年以前,朱元璋在巴蜀沒有影響,也沒有直接與元庭爭蜀。因此,所傳入蜀、分家事應該與夏國,以及夏國與明廷爭蜀大有關聯, 而與元、明爭戰無甚關係。

在眾多傳家/分手詩中,現只有萬氏傳家詩,因其中所說始祖與史載夏國宰相萬勝相符[3],並涉及到夏國與明廷爭蜀,而具高度可信性。萬勝善於帶兵征戰,為大夏立國巴蜀,攻伐陝南,鄂西,滇北,黔北(包括瀘州,以及所有傳分手詩氏族居住或源於之地),將元庭統治勢力驅出西南華夏之地,立下汗馬功勞。對他,大夏舉國欽佩,‘士卒樂從’[24,25]。除夏帝明玉珍外,萬勝應有其他教中義兄弟,甚至義子(史載明玉珍有一義子,明昭)。萬勝冤死、大夏亡國後,同甘共苦、關係密切的萬勝親友後人先是被迫西遷,後是被迫分手,臨別時不僅在瀘州江岸橋畔植柳為記,而且共同牢記傳下一首傳家/分手詩。除了萬勝之子(萬必有)一家,瀘陽岸上分手的可能還有異姓義兄弟,義子或親家,或許包括譚、張、餘/俞、陳、胡、羅、黃、馬、或沈等6姓。

想必這就是傳家詩中‘萬字本無三兩姓’ (‘三兩’得六 )所指吧。如上分析,一些傳家/分手詩首句中‘元朝’或‘帝王’詞,應是數百年傳誦異誤、修改所致。現知有相似傳家詩的氏族有十姓或更多,其中不排除宗氏分姓(如張、譚,餘、俞),或甚至他姓採用該詩。正如許多巴蜀居民因各種原因自認(但事實上不是)祖籍湖北麻城縣孝感鄉[27],或許有氏族 ‘借用’ 、‘引進’了類似的傳家詩,儘管祖先沒有在元末明初分手於瀘州。後世人為地修改、借用造成了與史料、常識不合的內容、解釋、以及推論。

除傳家/分手詩外,各氏始祖兒子輩(但不保括孫輩)取名亦相似:萬歸一、萬歸二、萬歸三等,譚福一、福二、福三等,譚佑一、佑二、佑三等,餘秀一、秀二、秀三等。出生宰相(或帝王)之家,後代取名通常應不該如此‘平凡’或‘奇特’。但他們若是信奉明教的夏國宰相萬勝之後代,則‘一’,‘二’,‘三’等名字可能為教中平輩排行所致:史載萬勝因信奉明教及跟隨義兄明玉珍故,曾取名‘明三’(明玉珍應為‘明一’)。替子輩取這樣的名字,說明這些始祖們很可能是(義)兄弟,即萬勝的(義)子輩。據說新中國創始人毛澤東的祖先毛太華,曾在萬勝麾下當兵[28]。毛太華的兒子取名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等[29]。看來兒輩名中鑲入‘一’,‘二’,‘三’等是萬勝手下後輩一致採用的。

參考文獻

1。趙永康《瀘縣萬慎子先生年譜簡編》,網頁:四川在線天府論壇 » 瀘州論壇 » 瀘縣萬慎子先生年譜簡編,http://bbs.scol.com.cn/thread-914529-1-1.html

2。《元朝宰相名錄》,網頁:景陽網 > 歷史廣場 > 元明清,http://www.dhllj.com/user/dhllj/ymqdx/1008281637.htm

3。萬寧徐豐《尋找六百五十年前的祖先》,網頁:蜜蜂文化論壇 〉人文瀘州,

http://www.0830mf.com/dv_rss.asp ... d=5&id=18351&page=1

4。董代富《趙永康先生等一行5人到特興鄉採訪萬慎子的故事》(包括部分瀘州萬氏族譜頁面照片),網頁:四川在線天府論壇 » 瀘州論壇 » 趙永康先生等一行5人到特興鄉採訪萬慎子的故事,http://bbs.scol.com.cn/thread-945163-1-1.html

5。陝西三水萬氏《瀘州支族譜序》,網頁:新浪博客 〉陝西三水萬氏 〉眉州萬氏-萬衝一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657b0c0100m60s.html?vt=4

6。譚忠鈴《譚氏入蜀始祖探析》,網頁:三峽譚氏 > 文化研討 > 歷史考證,http://sxtanshi.com/newsShow.asp?dataID=104

7。譚豐樂《《大夏國王明玉珍本姓譚》的觀點是錯的》,網頁:中華譚氏文化研究會 〉最新消息,http://www.tanchina.com/bbs/archiver/?tid-279.html

8。成吉思汗的後裔《重慶市彭水縣蒙古族的歷史、現狀與發展》,網頁:百度空間 〉有藍天的地方就有蒙古人的牧場,http://hi.baidu.com/�ɼ� ... 515b3332fa1c4e.html

9。向軍《彭水有個蒙古村 1500村民自稱:我們祖宗是成吉思汗》,《重慶晚報》 2010年03月10日,網絡版: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0-03/10/content_19201585.htm

10。張在軍《張氏族譜不靠譜?》,《四川樂山日報》 2008年8月8日,網絡版: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080824583/

11。李宗放《明代四川蒙古族歷史和演變略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25卷4期,網絡版:http://sss.net.cn/ReadNews.asp?N ... assID=26&belong=sky

12。餘志勇《余姓起源傳說》,網頁:搜房博客 〉搜房微博 〉餘志勇的博客http://blog.soufun.com/12793330/1772382/articledetail.htm

13。成吉思汗《告“鐵改餘”同宗書》,網頁:網易博客 〉東方策的日誌,http://yuqiangwen.blog.163.com/b ... 662009111361748612/。《餘氏族譜摘要》,網頁::網易博客 〉東方策的日誌,http://yuqiangwen.blog.163.com/b ... 366200911136202320/

14。走出後清時代2 《“鐵改餘”現象-漢民族自我瓦解的警告》,網頁:天涯社區 > 天涯論壇 > 天涯雜談,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950454.shtml

15。侯尚培《白錦春秋》,網頁:市民心聲 > 鄉土蕪湖,http://www.smxs.com.cn/viewtexti.asp?id=567691&npage=32

16。《四川西昌市蒙古人》,《南蒙古時事評論》2010年11月11日,網絡版:http://smglnc.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4496.html

17。戴家彬《巢湖水師俞氏家族之謎》,網頁:安徽文化網 > 地方專欄 > 巢湖,http://www.ahage.net/chaohu/1446.html

18。陳百萬,網頁:陳氏宗親論壇 〉川渝雲貴http://bbs.chens.org.cn/showtopi ... 2&Forum_id=44&page=

19。胡炫,網頁:胡氏宗親網 〉胡氏宗親網尋根系統,http://www.hszqw.com.cn/replylist.php?pid=1767&page=1

20。羅碧宏,網頁:羅氏通譜網 〉留言薄,http://www.luoshi.net/ly/default.asp?page=6

21。《四川內江市黃氏》,網頁:巴中黃氏網 〉各地支派 〉隆昌縣,http://www.xinlanshi.com/bzhs/sc03-09.htm

22。《八弟兄,元朝功烈萬代長》,網頁:中華萬家姓 〉中華馬氏論壇 〉家譜分支,http://10000xing.cn/x052/bbs/show.asp?id=41

23。柳揚《沈萬三後裔現身貴州遵義》,《西部時報》2009年11月10日,網絡版:

http://media.westtimes.com/shtml/xbsb/20091110/18869.shtml

24。[明]楊學可《明氏實錄》,[清]曹溶輯,陶樾增訂《學海類編》史參第二十八冊,網絡掃描版: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891568.html

25。滕新才《明玉珍及其大夏國本末》,《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0年04,05期,網絡版: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88224.html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91346.html

26。趙開國《血淚凝詩句、僻壤隱天驕——向家壩蒙古族的由來考察記》,《綠陰軒》(彭水綜合性刊物名)1984年11月第二期,網絡版摘要:http://hi.baidu.com/871100749/bl ... d304148601b06d.html

27。梁勇《“麻城孝感鄉”:一個祖源地記憶的歷史解讀》,《學術月刊》2009年第41卷第3期,網絡版:四川社會科學在線,http://www.sss.net.cn/ReadNews.a ... assID=24&belong=sky

28。北京老蟹王《毛澤東祖先毛太華的驚險經歷!》,網頁:天涯社區 > 天涯論壇 > 煮酒論史,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73287.shtml

29。田樹德《真相:毛澤東史實80問》,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網絡版: 新浪讀書 〉讀書頻道,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zhenxiangmzdbsw/13.shtml

萬寧 徐豐 2011年2月23日 http://bbs.tianya.cn/post-free-2105232-1.shtml

華夏, 歷史, 尋親, 傳家詩, 湖南大學

轉摘於馬氏宣傳工作室

原文網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14e3f800c0102vzxk.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