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看病不要診金只要它,於是為後世留下一個詞

大家都知道,“杏林”一詞和醫學有關,那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杏林”一詞出現於東漢時期,和一個叫董奉的人有關。董奉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當時有名的醫生。其醫術極為高超,可謂是妙手回春,世人都相傳他有起死回生之術。

醫生看病不要診金只要它,於是為後世留下一個詞

有一次,交州刺史偶得惡疾昏死過去達三日之久,眾人都以為他死了。家人把他送到董奉這裡,董奉拿自制的藥丸塞到他嘴裡,並灌入少許清水,捧其頭搖數下。不一會兒,刺史居然醒了過來。史書上說:“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能復語,遂復常。”至此以後,董奉名聲大增,找他來求醫問藥的人絡繹不絕。

醫生看病不要診金只要它,於是為後世留下一個詞

但董奉有一個特別怪的規矩,他從不收任何的診金。給病人看病,病人痊癒後,如果是重症病人則在其診所附近栽五棵杏樹即可;如果是輕症病人,只要栽一棵就行。十年過去了,看病的人多了,於是栽的杏樹自然就多了,總計有十萬棵之多。這十萬棵杏樹長得鬱鬱蔥蔥,蔚然成林,場景極為壯觀,於是便成為了當地一景。杏樹長大後,開始結果,董奉便將杏子賣出,換來糧食後,賙濟當地的貧苦農民和南來北往的災民。就這樣,一年之中累計幫助過的災民達兩萬多人。

醫生看病不要診金只要它,於是為後世留下一個詞

董奉去世後,眾人感念他的恩德,於是集資在杏林附近為他修建祠堂來供奉他。而“杏林”一詞便成為醫家的代稱,如我們經常用“譽滿杏林”“春暖杏林”來形容一個醫生德藝雙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