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被嚴重低估了

中國消費被嚴重低估了


對於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學術界有不少批評的聲音。體現在當前政策導向中的一種主流觀點是內需失衡,即所謂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過多,消費太少”。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其主要原因是對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存在誤讀。

先說消費問題,我認為,如果按國際可比口徑算,中國消費被嚴重低估了。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的住房消費被低估。美國住房消費佔家庭消費的20%,佔GDP的14%,其計算方法是:如果你租房住,租金就是你的住房消費;如果你是自住房,也按等價租金來計算。中國的住房消費僅僅佔居民消費的8%,佔GDP的3%,比例相對較低,其主要原因是統計口徑不一致。我們不是按等價房租計算,而是對房子的歷史價格按照50年折舊來算。如果按國際同口徑計算,中國住房消費佔GDP的比重至少低估了5%。

第二點,服務部門的消費被嚴重低估。發達國家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在70%以上,發展中國家印度是57%,泰國是53%,而中國僅45%。人們經常拿這個數據來論證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服務業比重太低,但是數據背後的不可比性往往被人們忽略。以醫療和教育消費為例,中國醫療價格是國家管制的,教育價格也被人為扭曲,都未能反映真實的市場價值,被嚴重低估;中國服務業存在大量的家政、中介等非正式的現金交易,他們的勞動產出沒有納入統計。

此外,在中國特殊的會計制度下,政府部門的“三公”消費、企事業單位的各項招待費用,這些條目都沒有被統計成消費。我們曾經用世行大範圍的企業調查數據做過一個研究,發現中國企業的差旅費和招待費佔GDP的比重遠遠高於國際水平,這些不同形式的個人消費,在中國的會計制度中都變成了企業成本。

如果用以上因素對統計結果進行調整,我覺得最保守估計,中國的消費佔GDP的比重可以提高大概10個百分點,在6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再來看投資。中國的投資佔GDP的比重多年來被嚴重高估。將每年各省公佈的當地GDP數據加總起來,都要高於中國統計局公佈的全國GDP數據。例如,2009年各省GDP高出全國2萬多億元,2012年高出5.76萬億元,2013年高出6萬多億元。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各省之間在統計中的重複計算,二是地方政府的政績注水,這兩者都主要集中在投資領域。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我認為中國經濟中消費低估了10%,投資高估了10%,加在一起GDP總數可能差不多。現在官方統計投資佔GDP比重47%,比重應該減少10%,也就是37%左右。日本、韓國早期經濟增長的時候,投資佔GDP比重也是40%左右。據此判斷,中國經濟不存在失衡問題,我們的投資比例仍在正常區間。

有人說37%的投資比例還是過高,美國現在投資僅佔17%,發達國家普遍不到20%。這種簡單類比是非常錯誤的。經濟學上並沒有最佳投資比一說,因為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情況都不一樣,投資比例多少算合適,不能一概而論,沒有人能明確告訴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比例應該是多少。

對經濟形勢的錯誤判斷,干擾了我們對政策導向的選擇。中國經濟現在增速放緩,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在所謂的調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政策框架下,一些正常的合理投資受到質疑,新開工項目投資增速明顯放緩,不但公共投資的積極性下降,民間投資積極性也受影響,很多民營企業家持觀望態度。

刺激消費抑制投資,也就是所謂的再平衡,不會使中國經濟回到正確的軌道,只會使經濟在錯誤軌道上越行越遠。中國經濟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民營企業投資沒有信心,沒有可能做長期投資,這是經濟持續下滑的最深層原因。這種認知如果不加以改變,中國經濟還會持續下行,真的有可能導致衰退甚至危機。

我們要糾正這個錯誤判斷,必須迴歸經濟增長的本質。官方所謂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都是從需求角度講,總需求的調整隻是短期之內調節宏觀經濟的平衡,解決不了長期經濟的增長問題。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健康增長要依靠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是通過技術進步和生產要素質量改進提升生產率,這才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撰文/蔡洪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本文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提供,系“光華視點”系列專欄之一

文章來自彭博商業週刊App,瀏覽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各大安卓商店下載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