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墓被炸開,考古隊鑽入盜洞遇險退出,下令永久封閉

導讀:在清朝後期的歷史中,漢人在朝廷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著名的“中興四大名臣”。

曾國藩,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晚清最大的地主武裝湘軍的創始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功勳,著名“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者,對當時的清政府來說,曾國藩可謂功勳卓著,被後人譽為“中興第一名臣”。

曾國藩墓被炸開,考古隊鑽入盜洞遇險退出,下令永久封閉

公元1872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在與長子在家中花園散步時猝死,享年62歲,被清政府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按照曾國藩生前的意思,兒孫決定將他的靈柩運回湖南老家安葬。

曾國藩的靈柩由弟弟曾國潢、兒子曾紀澤、曾紀鴻從南京運回湖南,由於路途遙遠,直到五月下旬才到長沙,此時天氣已經開始變熱,為了防止屍體發生質變,眾人就在長沙南門外的金盆嶺修建陵墓,墓穴成形,便於六月中旬出殯下葬,比較倉促。

我們現在見到的,位於長沙市坪塘鎮的曾國藩墓都是後來修復的,原來的陵墓早就被毀。曾國藩墓修建好了之後,請了專門的守墓人負責看守,直到建國之前都保存的比較完整。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對曾國藩墓的破壞,主要發生在1949年之後。

曾國藩墓被炸開,考古隊鑽入盜洞遇險退出,下令永久封閉

第一次毀墓發生在50年代,由於當時農業合作化的需求,曾國藩墓的地上建築基本全部被破壞,大量的石料被農民運回家砌房子、蓋豬圈了。第二次發生在六十年代中期,在全國大運動的背景下,曾國藩墓作為封建遺存當然難逃被毀的噩運。一些革命小將還曾想挖開陵墓地宮,但由於地宮是用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澆而成,非常堅固,所以沒有得逞。

雖然經歷了兩次破壞,但陵墓的地宮仍然保存完好,真正對曾國藩墓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發生在1989年的冬天。

當時改革開放不久,長沙地區盜墓之風盛行,很多人都依靠盜墓成了“萬元戶”。所以當地很多農民晚上都幹起了盜墓的勾當,曾國藩墓自然是他們的首選目標。據當地村民回憶,曾國藩墓被盜的那天夜裡非常冷,到了後半夜的時候,就從陵墓的方向傳來一聲巨響,村民們懷疑有人在盜曾國藩的墓,因為當時盜墓現象在當地不時發生。

曾國藩墓被炸開,考古隊鑽入盜洞遇險退出,下令永久封閉

盜墓案發生之後,長沙市考古隊立刻趕到了現場,通過勘察人們發現,盜墓賊在曾國藩陵墓上炸出了一個盜洞,雖然不大但位置十分準確,正好對著地宮內的棺槨。在盜洞邊上,考古隊工作人員還撿到了一頂清代大臣的官帽,考古專家由此推斷盜墓賊很可能進入墓室並打開了棺槨。

為了弄清地宮中的情況,考古隊決定派遣一人先從盜洞進入地宮查看。一名身材相對瘦小的考古隊員被選定之後,帶上必要的隨身物品就從盜洞鑽入了地宮。可剛剛下去一會,綁著考古隊員的繩子就沒了動靜,任憑上面人怎麼拉都拉不動。

曾國藩墓被炸開,考古隊鑽入盜洞遇險退出,下令永久封閉

就在上面的人不知所措的時候,下面突然傳來了呼喊聲,原來這名隊員下去之後,發現盜墓賊挖到棺材後,卻未能將棺材揭開,僅在上面弄出了一個小洞。他想從洞爬入棺材,但由於錯誤估計了洞口大小,被卡住了。經過幾次慢慢的調整之後,才掙脫棺材的擠壓退了出來。

聽了考古隊員的遇險經歷後,專家認為盜洞如此狹小,盜墓賊應該並未得手,或者只拿走了很小部分的隨葬品。為了更好的保存墓葬,考古隊決定用鋼筋、水泥將盜洞永久封死,並加強對陵墓的保護力度,避免再次發現盜墓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