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必須分享玩具!”想給這位媽媽點100個贊

“我的孩子不是必須分享玩具!”想給這位媽媽點100個贊

每個媽媽也許都碰到過這個難題:別的小朋友想玩自己家孩子的玩具,但是孩子說啥都不樂意拿出來。

這時候的你,是會繼續鼓勵他“分享”呢,還是尊重寶寶就此打住?

一些家長可能糾結再三後,還是會將票投給前者。

但一個國外的媽媽卻“反其道而行之”。面對這樣的情況,她大聲說了“不”,並且將背後的原因發在了社交網站上,收穫了數十萬個贊。

“我的孩子不是必須分享玩具!”想給這位媽媽點100個贊

這位媽媽叫Alanya Kolberg,她的感觸來自有一次帶著孩子去公園玩。

在看到她兒子Carson拿著變形金剛、模型和卡車時,有6個男孩圍了上來要Carson分享他的玩具。

Carson的抗拒很明顯:他將玩具抱在胸口並看向媽媽。

因為來公園前,Carson準備這些玩具是為了和媽媽朋友的女兒一起玩的,他並不想和其他陌生人分享它們。

Alanya見孩子不樂意,便告訴他可以拒絕這些要求,“只要說不就好了”。

但這個行為不僅遭到了幾個男孩的“告狀”,並且讓公園裡的其他媽媽對她投去厭惡的眼光。

Alanya看到了這些眼光背後的含義:這個媽媽和她兒子真沒禮貌。

但她同時在網絡上反問道:

沒禮貌的人究竟是誰?是這樣做的孩子和自己嗎?還是明知別人不願意,卻仍希望別人能夠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的人呢?

“我的孩子不是必須分享玩具!”想給這位媽媽點100個贊

她舉了個例子:一個成人到公園吃三明治,會有陌生人要求他分享這食物嗎?

如果他明確表達了拒絕,那些有禮貌的、伸手向他要求分享三明治的人會感覺到不高興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這位媽媽最後堅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她會告訴孩子:我們並非活在一個只要有人要求某件東西,你就得放棄的世界。

文章發出之後,Facebook上的網友們紛紛對她表示了讚賞:

@Janean Justham:她不是在教孩子不要分享——他帶這些玩具過來就是為了分享,分享給他的好朋友,而不是那些跑過來要玩具的陌生人,聽她解釋得越多,我越覺得她是對的。

@Amy Todd:我女兒在的大班也教孩子們這些。他們不是必須要分享的……當他們玩完一個玩具的時候,另一孩子才可以玩,他們不用停下來,把手中的玩具交出去“分享”。這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Erica Plembeck:

小孩子是應該分享公共的玩具或者在公園裡的滑梯和鞦韆。但這些玩具是他自己的私人物品,就像他的襯衫和鞋子一樣,他不必把自己的私人物品分享出去!那些人真的瘋了。

@Nancy Hunter:與好朋友分享東西、在公園把滑梯讓給陌生人、還有跟自己的兄弟分享積木,這是不一樣的。分享這個東西就是跟你所處的環境有關。我非常同意。我看了夠多的東西被別人偷、被別人弄壞了。所以,那些我不認識的孩子,你沒有權利拿走我辛苦掙錢買來的玩具。

@Willie Tree Roudtree: 看著那些成年人不能理解這位媽媽所表達的意思挺讓人難過的。她不是在教孩子不要分享,而是教她的孩子關愛自己,慎重考慮,支配自己的東西。分享並不是強制性的,如果已經打破了互不相識的局面,大多數孩子是願意在他們覺得合適,自己準備好的時候分享玩具的。

一、我們為了達到“分享”目的,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

我們小時候(包括現在還會有),別的小朋友看上了自己的玩具,家長常常會很大方地將它送給別人。

一旦我們因此哭鬧、發脾氣,還會被爸媽指責:“不能這麼小氣”、“別這麼不懂事”、“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個玩具嗎?”

可是對孩子來說,你眼中算不上什麼重要的玩具,對他來說卻是“唯一”。

“我的孩子不是必須分享玩具!”想給這位媽媽點100個贊

媽媽隨手送人的小汽車,可能是他“汽車庫”中最重要的一輛。

你以為孩子看膩了的書,提出要送給別人時他會急得跳腳——這可是曾經陪伴自己無數個夜晚的哄睡故事,它的意義又哪止一本書那麼簡單?

——強行讓孩子分享這些物品簡直都要上升到影響幸福感的高度了 。

還有那個“有什麼大不了的”,能把話說得這麼輕巧的人,真讓他嚐到這滋味,他鐵定再也不會這樣說。

有網友就曾經在網上吐槽過自己小時候被媽媽坑的事——

家裡來了小客人,媽媽讓小客人去她衣櫃隨便挑,然後一件新買的衣服就這樣被挑走了。

在自己表達反抗後,媽媽還甚為不屑。

“我的孩子不是必須分享玩具!”想給這位媽媽點100個贊

她為此採取了堅定的“報復”措施——沒幾天後,她姨來到她家,她把媽媽的包都拿出來了讓姨選,那一刻媽媽的臉都綠了。

立刻讓人感同身受啊,有木有?回擊得漂亮!

相信到了這個時候,那些拿“為了能增進和朋友親戚們的關係”有理由的父母,應該能消停消停了。

人們總喜歡勸一聲以和為貴,彷彿追究下去就是被傷害的人在破壞團結。

那些而被害者的父母,被夾在社交的無奈和兒女的怒火中間的人,更應該勇敢站出來,維護孩子的權益。

“我的孩子不是必須分享玩具!”想給這位媽媽點100個贊

面對孩子被迫分享玩具,我們真的無計可施麼?

而我們本身又在一場場鬧劇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是憤怒的被害人、還是無辜的家長、罪魁禍首或是包庇者?

最重要的是,當你成為家長的時候,能像這位媽媽一樣,以犧牲自己在大人的世界裡的和諧為代價維護自己的孩子麼?

回到最開頭的例子,Alanya的教育方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點贊?她想說的是什麼?

其實就是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東西,在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可以拒絕。

我們常常教給孩子,分享是一種美德、分享是應該被倡導的觀念;卻忘了教給孩子,也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

這些東西的所屬權或者分配權並不在那些為了面子、為了看起來很大方、會“慷他人之慨”的家長身上,而在他自己。


二、強迫分享的危害

1.他可能會更自私

在3歲以前,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破壞了他對玩具的“所有權”,會讓他更加牴觸“分享”。

在他看來,“分享=不快樂”,會打從心裡厭惡這件事,等孩子再大一點,也不會願意主動去“分享”,甚至會習慣性去爭搶更多資源(好吃的、好玩的),來彌補自己的安全感。

2.他可能會不自信

“我的孩子不是必須分享玩具!”想給這位媽媽點100個贊

如果我們總在孩子不樂意的情況下,強迫他分享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他可能會覺得:

慢慢的,他們開始接受這個自我暗示,學會壓抑自己的不快,聽從父母的意見去分享。但他也會變得自卑、不自信,這種暗示對孩子的性格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3.他可能會活得很累

如果孩子總在不願意分享的時候被強迫分享,他會感覺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別人的需求才是重要的。

長此以往,他會壓抑自己的感受,事事以他人為先,他會活得很累,因為他永遠在考慮別人的感受,甚至可能會變得懦弱、無法堅持捍衛自我。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吉恩·迪賽會說:“幼兒從天性上來說是自私的。行為學研究告訴我們,慷慨的行為會隨年齡的增加而形成。”

孩子們不會在一開始就因為“天性中的善良”而自然的分享,相反,他們是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學會對別人的道德行為進行反思和評價的。

而且每一次決定是否分享的過程,往往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我的孩子不是必須分享玩具!”想給這位媽媽點100個贊

然而,很多家長會無視孩子的學習“道德”的階段、甚至打斷孩子思考的過程,粗暴地表現自己的“善意”:

“去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吧,你是個好孩子要學會分享!”

——我們很容易想象到那個神態。

三、到底該怎麼引導孩子去“分享”

3歲以前,孩子還不懂,不要強迫他去“分享”,這樣會對他造成很大的傷害。

如果孩子不願分享,我們可以嘗試引導,例如,如果你願意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玩,也許他也會跟你分享一個他的玩具,可能是你沒見過、沒玩過的哦。

如果他還是堅持不願意,那就算了,要讓他感受到,自己的玩具是屬於自己的,可以自己做主。

作為家長,我們要堅決捍衛他的所有權,當別人要求他分享的時候,站出來保護他,該拒絕就拒絕,不要因為覺得“尷尬”或“不好意思”而當“幫兇”。

真的想讓孩子學會分享,等3歲以後再教也不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