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必须分享玩具!”想给这位妈妈点100个赞

“我的孩子不是必须分享玩具!”想给这位妈妈点100个赞

每个妈妈也许都碰到过这个难题:别的小朋友想玩自己家孩子的玩具,但是孩子说啥都不乐意拿出来。

这时候的你,是会继续鼓励他“分享”呢,还是尊重宝宝就此打住?

一些家长可能纠结再三后,还是会将票投给前者。

但一个国外的妈妈却“反其道而行之”。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大声说了“不”,并且将背后的原因发在了社交网站上,收获了数十万个赞。

“我的孩子不是必须分享玩具!”想给这位妈妈点100个赞

这位妈妈叫Alanya Kolberg,她的感触来自有一次带着孩子去公园玩。

在看到她儿子Carson拿着变形金刚、模型和卡车时,有6个男孩围了上来要Carson分享他的玩具。

Carson的抗拒很明显:他将玩具抱在胸口并看向妈妈。

因为来公园前,Carson准备这些玩具是为了和妈妈朋友的女儿一起玩的,他并不想和其他陌生人分享它们。

Alanya见孩子不乐意,便告诉他可以拒绝这些要求,“只要说不就好了”。

但这个行为不仅遭到了几个男孩的“告状”,并且让公园里的其他妈妈对她投去厌恶的眼光。

Alanya看到了这些眼光背后的含义:这个妈妈和她儿子真没礼貌。

但她同时在网络上反问道:

没礼貌的人究竟是谁?是这样做的孩子和自己吗?还是明知别人不愿意,却仍希望别人能够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的人呢?

“我的孩子不是必须分享玩具!”想给这位妈妈点100个赞

她举了个例子:一个成人到公园吃三明治,会有陌生人要求他分享这食物吗?

如果他明确表达了拒绝,那些有礼貌的、伸手向他要求分享三明治的人会感觉到不高兴吗?答案都是否定的。

这位妈妈最后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她会告诉孩子:我们并非活在一个只要有人要求某件东西,你就得放弃的世界。

文章发出之后,Facebook上的网友们纷纷对她表示了赞赏:

@Janean Justham:她不是在教孩子不要分享——他带这些玩具过来就是为了分享,分享给他的好朋友,而不是那些跑过来要玩具的陌生人,听她解释得越多,我越觉得她是对的。

@Amy Todd:我女儿在的大班也教孩子们这些。他们不是必须要分享的……当他们玩完一个玩具的时候,另一孩子才可以玩,他们不用停下来,把手中的玩具交出去“分享”。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Erica Plembeck:

小孩子是应该分享公共的玩具或者在公园里的滑梯和秋千。但这些玩具是他自己的私人物品,就像他的衬衫和鞋子一样,他不必把自己的私人物品分享出去!那些人真的疯了。

@Nancy Hunter:与好朋友分享东西、在公园把滑梯让给陌生人、还有跟自己的兄弟分享积木,这是不一样的。分享这个东西就是跟你所处的环境有关。我非常同意。我看了够多的东西被别人偷、被别人弄坏了。所以,那些我不认识的孩子,你没有权利拿走我辛苦挣钱买来的玩具。

@Willie Tree Roudtree: 看着那些成年人不能理解这位妈妈所表达的意思挺让人难过的。她不是在教孩子不要分享,而是教她的孩子关爱自己,慎重考虑,支配自己的东西。分享并不是强制性的,如果已经打破了互不相识的局面,大多数孩子是愿意在他们觉得合适,自己准备好的时候分享玩具的。

一、我们为了达到“分享”目的,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

我们小时候(包括现在还会有),别的小朋友看上了自己的玩具,家长常常会很大方地将它送给别人。

一旦我们因此哭闹、发脾气,还会被爸妈指责:“不能这么小气”、“别这么不懂事”、“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个玩具吗?”

可是对孩子来说,你眼中算不上什么重要的玩具,对他来说却是“唯一”。

“我的孩子不是必须分享玩具!”想给这位妈妈点100个赞

妈妈随手送人的小汽车,可能是他“汽车库”中最重要的一辆。

你以为孩子看腻了的书,提出要送给别人时他会急得跳脚——这可是曾经陪伴自己无数个夜晚的哄睡故事,它的意义又哪止一本书那么简单?

——强行让孩子分享这些物品简直都要上升到影响幸福感的高度了 。

还有那个“有什么大不了的”,能把话说得这么轻巧的人,真让他尝到这滋味,他铁定再也不会这样说。

有网友就曾经在网上吐槽过自己小时候被妈妈坑的事——

家里来了小客人,妈妈让小客人去她衣柜随便挑,然后一件新买的衣服就这样被挑走了。

在自己表达反抗后,妈妈还甚为不屑。

“我的孩子不是必须分享玩具!”想给这位妈妈点100个赞

她为此采取了坚定的“报复”措施——没几天后,她姨来到她家,她把妈妈的包都拿出来了让姨选,那一刻妈妈的脸都绿了。

立刻让人感同身受啊,有木有?回击得漂亮!

相信到了这个时候,那些拿“为了能增进和朋友亲戚们的关系”有理由的父母,应该能消停消停了。

人们总喜欢劝一声以和为贵,仿佛追究下去就是被伤害的人在破坏团结。

那些而被害者的父母,被夹在社交的无奈和儿女的怒火中间的人,更应该勇敢站出来,维护孩子的权益。

“我的孩子不是必须分享玩具!”想给这位妈妈点100个赞

面对孩子被迫分享玩具,我们真的无计可施么?

而我们本身又在一场场闹剧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是愤怒的被害人、还是无辜的家长、罪魁祸首或是包庇者?

最重要的是,当你成为家长的时候,能像这位妈妈一样,以牺牲自己在大人的世界里的和谐为代价维护自己的孩子么?

回到最开头的例子,Alanya的教育方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点赞?她想说的是什么?

其实就是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东西,在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可以拒绝。

我们常常教给孩子,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是应该被倡导的观念;却忘了教给孩子,也要保护好自己的东西。

这些东西的所属权或者分配权并不在那些为了面子、为了看起来很大方、会“慷他人之慨”的家长身上,而在他自己。


二、强迫分享的危害

1.他可能会更自私

在3岁以前,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破坏了他对玩具的“所有权”,会让他更加抵触“分享”。

在他看来,“分享=不快乐”,会打从心里厌恶这件事,等孩子再大一点,也不会愿意主动去“分享”,甚至会习惯性去争抢更多资源(好吃的、好玩的),来弥补自己的安全感。

2.他可能会不自信

“我的孩子不是必须分享玩具!”想给这位妈妈点100个赞

如果我们总在孩子不乐意的情况下,强迫他分享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他可能会觉得:

慢慢的,他们开始接受这个自我暗示,学会压抑自己的不快,听从父母的意见去分享。但他也会变得自卑、不自信,这种暗示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他可能会活得很累

如果孩子总在不愿意分享的时候被强迫分享,他会感觉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别人的需求才是重要的。

长此以往,他会压抑自己的感受,事事以他人为先,他会活得很累,因为他永远在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可能会变得懦弱、无法坚持捍卫自我。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吉恩·迪赛会说:“幼儿从天性上来说是自私的。行为学研究告诉我们,慷慨的行为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形成。”

孩子们不会在一开始就因为“天性中的善良”而自然的分享,相反,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学会对别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的。

而且每一次决定是否分享的过程,往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的孩子不是必须分享玩具!”想给这位妈妈点100个赞

然而,很多家长会无视孩子的学习“道德”的阶段、甚至打断孩子思考的过程,粗暴地表现自己的“善意”:

“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吧,你是个好孩子要学会分享!”

——我们很容易想象到那个神态。

三、到底该怎么引导孩子去“分享”

3岁以前,孩子还不懂,不要强迫他去“分享”,这样会对他造成很大的伤害。

如果孩子不愿分享,我们可以尝试引导,例如,如果你愿意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玩,也许他也会跟你分享一个他的玩具,可能是你没见过、没玩过的哦。

如果他还是坚持不愿意,那就算了,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玩具是属于自己的,可以自己做主。

作为家长,我们要坚决捍卫他的所有权,当别人要求他分享的时候,站出来保护他,该拒绝就拒绝,不要因为觉得“尴尬”或“不好意思”而当“帮凶”。

真的想让孩子学会分享,等3岁以后再教也不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