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的常識的立場——我所讀到的王小波


獨立的常識的立場——我所讀到的王小波


《思維的樂趣》王小波著

北嶽文藝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01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雖是在一個偏遠的山區,雖然也很是迷茫,但心裡還是騰騰地冒著一股火,總想做點什麼事。

那時我很喜歡看中國青年報,鄉團委訂的,因為要糊牆壁,熱心的團委幹事給了我一大摞中青報,我趴在床上看了個夠,《廢都》就是在那時看到的,在我糊牆的報紙上連載,從此迷上了這報紙,最喜歡的是其中有關人生問題的版面,總想尋找到人生的意義,找到自己活著的證據。

又從這報紙上參加了一些徵文,郵購了一些書籍,還從這報紙的啟事上訂了一份《中國青年研究》雜誌,那時還是自辦發行郵購的,一期一期寄來,封面設計都很新穎,每次我從郵局出來就一路看著這封面走回宿舍,感到自己好像在感受一種特別神聖的啟示。

雜誌裡的文章其實不少看著都很吃力,但我居然看得津津有味,就在那時我看到了王小波的文章。

02

我發現自己居然能很輕易地看懂,這讓我很驚訝。更讓我驚訝的是,這樣的文章我好像從來都沒看過,這思想更是從沒聽說過,但卻感覺那麼有道理,而且還有種痛快感。

一篇是《我看國學》,文中說中國孔孟等說的話無非是些為人處世,處理人際關係的道理,其實大家都知道或者能想出,沒什麼新東西,所以也沒什麼特別讓人佩服的。而西方科學家法拉第、愛因斯坦等的理論就不同了,是我們不可能想出的新東西,真正很偉大,讓你不得不佩服。

我當時看著這文字都呆了,雖然我對孔孟等人的言論也不太懂其中的妙處,但對他們還是有種本能的尊崇的,當然對於法拉第尤其是愛因斯坦我也是非常崇敬的。

另一篇是《有關崇高》。這是一篇令我更加震驚的文章。

文章從70年代一位青年下河去追一根被洪水沖走的電線杆而被淹死的事情寫起,我們該不該去救?

那個年代的人自然義無反顧,甚至有人說就是一根稻草也得跳下去撈,但他反問一句:人的生命與一根木頭哪個價值更高?他說洪水沖走國家財產,我們年輕人有搶救之責,這是沒有疑問的,但總要問問撈些什麼,撈木頭尚稱合理,撈稻草就太過分了。

也許因為從小接受正統的教育,還有父母那些五六十年代書籍的影響吧,我從小把道德看得很重,大公無私的崇高思想是我最嚮往的境界,對於種種功利性的言論一向反感而不屑,但在這段文字面前,我卻被震住了,第一次冷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

從18歲以後被“生與死”的問題困擾,對生命本身已經有了某種敬畏,因此這篇文章關於人的生命價值的觀點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共鳴,從而對由此引發的對“一種虛偽的崇高”的思考也很快接受。

那時我單純的眼光也已開始看到身邊看似平常美好的人和事後面的不潔乃至醜惡,茫然的同時我開始對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許多東西,開始反思,這種懷疑與反思也許與小波這篇文章給的震動也不無關係,雖然這種懷疑與反思至今都沒有結束,也曾讓我感到痛苦而茫然,但我依然要感謝他。

當時我並沒聽說過王小波這個名字,只是這兩篇讓我震驚的文字讓我記住了他。

03

幾年後我才在書店裡看到他的書,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那兩篇文章,卻在扉頁上看到了他已經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的消息,我真的難以置信,也才知道他還是一個浪漫的“騎士”,記住了另一個名字——李銀河,小波的夫人,正是她把他稱為“我的浪漫騎士”。

我買了一本他的雜文集《思維的樂趣》,文章或長或短,都那麼有趣而令人深思。

其實他說的道理想想也都好懂,有的實質上就是一種常識。

比如前面說的一根木頭與一個人的價值孰輕孰重,但我們卻常常沒想到,其實是常常忘記。我們常常會忘記常識,比如文革中的許多事,回頭看看竟是違背常識的可笑與可悲。

在這本書尤其是在《思維的樂趣》這篇文章中,他十分強調思考的獨立性。有位哲人說:未經省察和剖析的人生是不值得生活的。我覺得小波則在說:未經自己大腦思考的思想觀點和知識是不能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

王小波的小說我一直沒怎麼讀,雖然看到不少書刊上對它們評價很高。

其實在那本《中國青年研究》雜誌上還有一篇小波的雜文《關於格調》,我卻一直沒什麼印象,大約因為我那時象小波的雜文中批評的人那樣,也把所謂“格調”看得比較重。

聽說他的不少小說是寫同性戀的,我就更不怎麼想看了,《思維的樂趣》中也有幾篇寫同性戀問題的,他的夫人李銀河竟是專門研究同性戀問題的,我頗為驚訝和不解,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化,國人對此漸漸寬容的態度,對我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吧,至少我能靜下心來看小波這方面的文字了。他的文字依然是那麼平易而又讓人驚歎。

有人說我們中國不缺少聰明人但缺乏真誠有愛的人。王小波無疑是聰明的(而且他的聰明與傳統的中國式的聰明是不同的),伍爾芙曾在文章中說:“英國的小說,從斯特恩到梅瑞狄斯,都在證明著我們對於幽默和喜劇、對於塵世之美、對於智力活動和人體壯觀的一種天生的喜愛。”我覺得小波的聰明就與此相似,這也許與他留學海外的經歷有關吧。但他同時又充滿了真誠與愛,甚至還有伍爾芙頗為讚歎的俄國作家的一些悲憫情懷,這在他對同性戀者的態度中表現得最為強烈。雖然我還不是很理解和贊同,但我從他的文字裡能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

04

在網上我讀了他的《黃金時代》,他的聰明再次讓我開懷大笑,就象他說的:思維的樂趣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但讀過之後,心裡卻生出一種悲涼來。

看到有人分析這篇小說的內在旨意,也許是我愚笨,竟然看不出,汗顏,但我的確感到他淺白的文字裡有很深的含義,需要好好琢磨。

文中寫到男女之間的文字,讓我馬上想起了他曾經寫過的那篇《關於格調》,好象就是針對這部小說寫的。

這篇文章是我參加工作不久在雜誌上看到的,大約是九五、九六年吧,小說肯定是在這之前寫的,當時他寫得可能算膽大的,但放到現在看來就根本不算什麼了。

但讀他寫的這些文字,與讀其他寫性的文字的感覺完全不同,他的文字給人一種很乾淨的感覺,讓人感到性是那麼健康、平常而美好,無怪有位網友說:王小波的小說是最好的性教育讀本。

我沒有看過他更多的小說,也可能沒能品味出他小說背後更深的旨意,但我讀他的小說同樣是一種很獨特的,只屬於王小波的感覺。

05

我仍然更喜歡他的雜文,雖然我也沒有讀過他更多的雜文,但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讓我學會懷疑敢於面對(至少讓我想起這些),體味久違的思維的樂趣。

說來慚愧,我並不知道他離去的確切年月,後來在網上才知道4月17日是他的紀念日。

回顧起閱讀小波文字的過程,我發現他的文字中雖透著一股難以掩飾的聰明勁,但其實他通過這些聰明智慧的文字所要告訴我們的卻都是一些常識,只是這些常識卻常常被我們忘記,或者被我們當成愚笨落後,這時我們實際上也忘記了思考,只是隨波逐流的學會了接受,學會了接受那些違背常識的東西。

常識就這樣被“皇帝的新裝”掩蓋,小波則象故事中那個純潔的孩子那樣,站在獨立的常識的立場,用淺顯而乾淨利落的語言揭示那被“皇帝的新裝”掩蓋的真相,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這也是王小波一開始並且至今仍在打動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