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不过“洋节”应成自觉行动!

党员干部不过“洋节”应成自觉行动!

党员干部不过“洋节”应成自觉行动!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党员干部不应过洋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拙。

年轻人爱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商人在商言商,借洋节赚钱,这都可以理解。但一些党员干部也参与其中,糊里糊涂过洋节,这就是政治修养问题了。

那些影响大的洋节,基本上都有宗教背景,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我们党宣布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对我国公民而言,并不适用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不同于一般公民,而是马克思政党的成员,毫无疑问地应该是无神论者,而不应该是有神论者。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树立科学世界观,不信宗教、不信迷信、不信任何伪科学的东西,这是起码的要求,不能在政治思想上把自己等同于一般普通的公民,不能像一个普通的公民那样自由地去信仰宗教。无神论者去过宗教性节日,这是信仰不坚定、思想不清醒的体现了。

另一方面,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对民族节日的重视和参与,是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表现。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这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了。党员干部如果认识不到这点,那就是丧失政治敏锐性,也失去了先进性。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官员的言行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如果党员干部数典忘祖,也去给洋节升温助力,国何以堪?

党员干部不过“洋节”应成自觉行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 习 近 平

党员干部不过“洋节”应成自觉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