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去見龍貓吧


讓我們去見龍貓吧

12月14日是一個屬於宮崎駿動畫迷的日子,《龍貓》正式在國內影院上映。這部1988年的作品也成為宮崎駿首部在國內大銀幕與觀眾見面的長篇動畫,其意義不亞於三十年前的小朋友們首次能夠在電視機上看到《變形金剛》。

這次,我們欠大師的這張電影票終於可以補上了。

讓我們去見龍貓吧

據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宮崎駿的人,一種是不知道宮崎駿的人!他的作品細膩溫情、靈動美好,講述愛與成長、卻又不止於愛與成長。每個場景都細緻入微、層次豐富,清新明亮的背景、直擊人心的暖色調、飽滿的生機、活潑的生命力。

宮崎駿電影都是手工製作的,這也是與其它動畫電影的最大區別之一。宮崎駿這位動畫大師依靠鉛筆、鋼筆和畫筆,而不是計算機動畫來製作每部電影,讓它們”儘可能的華麗“。《時代週刊》稱讚宮崎駿對手繪的堅持,“猶如清水滴在長滿青苔的岩石上,猶如一列火車在黎明時分駛過大海。”

讓我們去見龍貓吧

2015年,宮崎駿獲得第87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在頒獎典禮上說:“與能用紙、鉛筆和膠片製作電影的最後時代相遇,是我的幸運”。在他看來,就算是一條線,也是有生命的,而一系列的線條又繪出了屏幕上有血有肉的人。有時候可能就是因為一張原畫上的微表情沒有畫好,宮崎駿就會撕掉所有的草稿重新繪畫。

正因如此,2016年,當動畫大師看到了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後,對動畫的未來產生了難以名狀的擔憂。

讓我們去見龍貓吧

片中,宮崎駿稱,當時的心情完全是世界末日的感覺,感到人類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連動畫都要交給人工智能去做。

早期,人們通過雙手錶達大腦中的情感,產生了手繪動畫,也正是在手繪動畫中誕生了像宮崎駿這樣的大師。而如今,越來越多的CG動畫充斥銀幕。

我們習慣了電影中通過CG描繪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場景。毫無疑問,技術為我們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但同時,技術的發展又何嘗不約束著情感的表達。

當技術具備了最先進智能工具的電腦都無法實現的低於0.1毫米的修正時,是追求極致還是選擇效率?

AI代替人類製作動畫、CG代替手繪……科技進駐繪畫,到底是解放了原畫師繁瑣的工作,還是毀滅了人類的創作?

人本身是一個理智與情感的綜合體,如果說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象徵著理智,那在技術大爆發的今天,作品的輸出,乃至作品創作的過程應該更多倡導情感還是理智?

或許,“大師”這個詞本身就蘊藏著答案。

曾幾何時,驀然發現當今被稱得上“大師”的人越來越少。當單田芳去世,我們感嘆評書再無大師;當金庸去世,我們感嘆武俠再無大師;同樣,年逾古稀的宮崎駿也是當今屈指可數的動畫大師。從這些大師身上,展現出來的是什麼?是匠心、是極致,即我們常常提及又易被忽略的“匠人精神”。

技術或許會不斷改變動畫製作的形式,卻不會改變經典作品中飽含的世間真情及動畫人執著、嚴謹的敬業精神,這或許便是宮崎駿大師對動畫事業的最終訴求。

“創作動畫就是在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那個世界能撫慰受現實壓迫的心靈,激勵萎靡的意志,能化解紊亂的情感,使觀者擁有平緩輕快的心情。”

——宮崎駿

讓我們去見龍貓吧

宮崎駿雖不能為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實,尋找符合邏輯的解答和方向。但他可以把這複雜的一切包容起來,與一切和解,指出一條出路 —— 用力活在當下。

“雖然生活充滿仇恨和血腥,但活著還是挺值得的。因為永遠都有遇到美麗事物的可能。”

——宮崎駿

讓我們去見龍貓吧

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努力過後,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過來了。

——《龍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