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透過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解析家庭教育

宮崎駿是世界級的動畫大師,他是日本甚至可以說是動漫界的一個傳奇。他在日本的動漫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作品《龍貓》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龍貓》是一部描述鄉村生活的動漫電影。因為這部電影,龍貓—這個咧著大嘴微笑的森林精靈在日本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帝國。

影片主要講述了因母親生病,草壁一家搬到了鄉下居住。姐妹倆小月和小梅遇到了森林精靈龍貓。龍貓利用神奇的力量,為小月和四歲的小梅帶來很多神奇的景觀,令她們大開眼界。小梅因與姐姐小月吵架,獨自前往醫院看望媽媽,不料迷路,小月在龍貓幫助下找到妹妹。


《龍貓》透過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解析家庭教育

整部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激烈的衝突,也沒有煽人淚下的情感,但看完後會讓人感到溫暖,彷彿回到了純真的童年,忘卻了世界的複雜。

宮崎駿的電影,都會將人生、親情和環保等意識蘊含到作品中,這部作品也不例外。但是,今天我想透過電影中,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解析家庭教育。

1、看一個孩子的習性,折射的一定是這個家庭的背景

影片中觸動我的一幕是,草壁一家剛剛搬到鄉下的房子時,姐妹倆聽說這是個鬼屋,她們沒有表現出害怕,反而是興奮,還急不可耐地去參觀房子。

主持人王芳說:“看一個孩子的習性,折射的一定是這個家庭的背景。”姐妹倆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也來源於父母的看法和態度。

姐妹倆談論鬼屋時,爸爸說,“那可太棒了,住鬼屋是我從小到大的願望。”

母親對鬼屋也沒有表現出害怕,而是鼓勵孩子們自己去探索。

“哎?鬼屋? 我最喜歡鬼屋了,好想早點出院見見妖怪們。”


《龍貓》透過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解析家庭教育

鬼屋一般代表著陰森恐怖,人們聽到鬼屋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恐懼。然而影片中,姐妹倆受到父母的影響,認為鬼屋是新奇的,未知的,是值得探索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無意識學習父母的言行。父母整日愁眉苦臉,孩子也會一臉愁容;父母整日笑容滿面,孩子也會喜笑顏開;父母善良慈悲,孩子也會寬容善良。

主持人王芳就曾經採訪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暴媽毀三代。一個脾氣暴躁的姥姥,帶出了一個脾氣同樣暴躁的媽媽,女兒又帶出了一個焦躁悲觀的兒子。一個暴躁的女人就這樣毀了三代人。

德國有位哲學家說過:“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心靈喚醒另一個心靈。”

父母都希望孩子優秀,如果想讓孩子優秀也得改變自己。做什麼事情都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2、高質量的陪伴,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好途徑

影片中小月和小梅的母親因為肺結核住院。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那個年代,肺結核是日本死亡率最高的病。宮崎駿的母親就因患肺結核而病逝。

姐妹倆的母親長期住院,缺少母親的關愛。可是,每次姐妹倆去見母親,一家人都其樂融融。姐妹倆向母親訴說著趣事,母親也耐心傾聽,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母親在短暫的時間裡高質量地陪伴著孩子。


《龍貓》透過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解析家庭教育

什麼叫高質量陪伴孩子呢?指的是父母陪伴孩子時全心全意,與孩子互動,雙方狀態是愉快安詳的。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無時無刻陪伴在孩子身邊,而是陪伴孩子時全神貫注。

央視主持人大賽中新聞組決賽時有這樣一個題目,先給畫面的一部分,讓選手先進行一分鐘的闡述,然後再給整張畫,讓選手做下一段的闡述。

選手田靖華遇到的題目是,小女孩坐在沙發上用手機給媽媽發祝福,結果整張畫出來後,媽媽也坐在沙發上,她正在玩手機。

小女孩和媽媽同在沙發上,她為何要用手機給媽媽發祝福呢?媽媽雖然就在旁邊,可是母女倆的交流卻為零。女孩多麼希望媽媽放下手機陪陪自己。


《龍貓》透過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解析家庭教育

這反映了當下親子陪伴的一個現狀,由於科技和網絡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於手機,到哪都不離手機,成為了低頭族。親人、朋友聚會,大家都低頭看手機,反而忽略了交流。父母陪伴孩子,也是各玩各的手機。實際上,孩子們需要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和自己玩個遊戲,聽自己聊天。董卿說千萬不要讓父母與子女近在咫尺卻咫尺天涯。

3、父母肯定讚美孩子,孩子會更自信

影片中四歲的小梅天真無邪,活潑可愛。姐姐去上學,她一個人在院子裡跑來跑去,看到了一顆橡子,順著橡子發現了小精靈。在好奇心的推動下,小梅跟著小精靈穿過灌木叢,進入到大樹洞,發現了大龍貓。

看到這樣一個胖乎乎巨大的妖怪,小梅特別驚喜,撲倒龍貓的肚子上,有模有樣學著龍貓大叫,展現了兒童特有的純真可愛。

龍貓並非所有人都能看到,在成人眼中它就是一陣風。兒童本性天真自然,最為接近神靈的本質,所以影片中的姐妹可以看到他們。


《龍貓》透過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解析家庭教育

龍貓是森林精靈,傳說中龍貓白天貪睡,晚上悠然自得,它是村子和孩子們的守護神。他在雨夜幫助在車站等待父親的姐妹倆,驅趕了姐妹倆的恐懼,並且贈送給姐妹倆代表希望的橡樹種子。他頭頂荷葉,雨水滴到鼻尖的形象深入人心。

龍貓還幫助小月找到了迷路的小梅,姐妹倆乘著貓公交車看望了生病的媽媽,在窗臺上留下了給媽媽的禮物—玉米。這一切就像個童話。

小梅說她看見了龍貓,爸爸的態度是怎樣的呢?爸爸對於不相信的事情,沒有否定而是積極地肯定,並說龍貓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

成人容易陷入到一個誤區,總是否認孩子,總是不滿意孩子。

比如,孩子考了98分,有的父母會說為什麼不考100分;

孩子用藍色的蠟筆畫畫,父母會批評不好看;

孩子吃飯慢,父母會說你能不能快點吃……

還有以下這些話,你看到眼熟嗎?

你太笨啦,怎麼連這個也做不好?

你的表現太差了,你看看那誰誰誰!

你是豬啊,天生腦袋不開竅?

不對,全錯了,真沒見過你這麼低智商的……

說過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忘掉,可是孩子心裡的痛永遠都在。

就像“釘子效應”,釘子被釘進木頭,雖然拔出來可還是留下了洞。父母的話,雖然有可能遺忘,但孩子會用一生的時間去療愈。


《龍貓》透過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解析家庭教育

過多的否定,孩子會陷入“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指的是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並最終影響他們對自己評價,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行動。

證明“自我實現預言”定律是心理學上一個經典實驗。心理學家到一所中學做智商測試,並隨機抽取了一些學生,說他們智商出奇的高。然後奇蹟發生了,這些所謂的“高智商”學生的成績突飛猛進。

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並非高智商,他們只是隨機抽取的。老師相信孩子們智商高,給了他們更多的感情和教育投入;孩子們自己也相信自己智商高,會更加自信和努力。他們共同施加的正向力量,促成了預言的實現。

我們對他人的期待,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人的自我認知和行為模式,並最終產生期待的結果。

同理,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會潛行默化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行為模式。如果整天說孩子笨,孩子真有可能陷入“我很笨”的惡性循環,遇到事情不思考不努力,真的成了笨孩子。因此,我們要多多肯定和讚美孩子。


《龍貓》透過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解析家庭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往往決定著孩子的自信程度。越多讚美和肯定孩子,孩子就會越自信。甚至有人說:“如果一個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得到5000次讚揚,這個孩子就能獲得自信。”

就像影片中的父親,對於看似荒誕的事情,不急於否定,而是給予孩子足夠多的信任。每個孩子都有著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不要破壞掉孩子心中的童話。

影片中的父母樂觀的精神影響了孩子們,父母還經常肯定讚美孩子們,因此小月小梅姐妹倆樂觀開朗,天真活潑。她們的童年是在美麗的田園風光中自由自在地長大,有著關愛和尊重她們的父母,這是我羨慕的,也是我成為母親後,努力想給孩子的。

但這部影片,不止是家庭教育,還有很多的主題促成了我對這部影片的喜愛。比如生態意識,有濃厚的日本傳統文化印記,小孩子般兒的純淨美好等。

最後,我引用豆瓣伊夏對《龍貓》的評價作為結束:《龍貓》用了最輕柔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最平凡的家庭;用最安靜的對話,描繪了最靜謐的鄉村;用最無聲的倔犟,表達最強烈的愛。如果沒有龍貓,它也會是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但龍貓的出現,給這個故事增添了彩虹般的顏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