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舉薦左宗棠當知府 為何左宗棠卻說只想當知縣?

在我們今天,學歷是非常重要的。對一個人而言,有更高的學歷,代表著有更大的平臺,更多的機會,以及更多的選擇。其實在古代,學歷的重要性比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在科舉考試中,進士和舉人之間只差一場考試,但前途和命運有著天壤之別。

在考上進士的學子中,如果能入一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就可以直接得到進入翰林院當京官的機會。排名相對靠後的,就是混得最差,也能外放到地方當知縣,俗稱為“老虎班”。但對舉人來說,就沒有那麼好的機會了。

晚清名臣左宗棠就是舉人出身,因為多次參加會試不中,又不願屈就當一個筆帖式或書記官,所以不願出仕,而選擇回家耕讀。後來是在太平軍進逼湖南,形勢危急之下,左宗棠才進入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府輔佐。咸豐三年(1853年),左宗棠因防禦湖南有功,才被提拔為知縣,並加同知銜。

曾國藩舉薦左宗棠當知府 為何左宗棠卻說只想當知縣?


知縣在清朝是七品官,相當於今天的縣長,而加同知銜,則相當於掛個副市長的職銜。要知道,當時左宗棠在張亮基幕府中,是立下了大功的,這才混了個知縣的位置,可見學歷低人一等,職場的起步要比別人低多少。

在咸豐四年(1854年),張亮基調離湖南,左宗棠也辭官回家,連好不容易混來的知縣也不當了。只不過左宗棠當時雖然職位低微,但在張亮基幕府中展現出來的超凡才能,已經讓他聲名遠揚。同年,曾國藩率軍克復嶽州(即岳陽),特地寫信給左宗棠請他出山,並且承諾會向皇上舉薦他為知府。

知縣和知府,只是一字之差,不過知府已經是四品官員,相當於今天地級市一把手的地位。曾國藩可能以為,從知縣一躍而至知府,已經很給左宗棠面子,沒理由請不到他出山。然而,左宗棠卻並不稀罕知府的職位,寫了封回信給曾國藩的幕僚劉蓉,回絕了曾國藩的邀請。

曾國藩舉薦左宗棠當知府 為何左宗棠卻說只想當知縣?


左宗棠是怎麼回絕曾國藩的呢?他在信中寫道:

“鄙人二十年來,所嘗留心自信必可稱職者,惟知縣一官。同知較知縣,則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實非素願。知府則近民而民不之親,近官而官不之畏,官職愈大,責任愈重,而報稱為難,不可為也。”

左宗棠給出的理由很特別,他說同知、知府雖然官職比較高,但同知只是知府的副手,地位高但沒有權力,知府的位置更尷尬,處於不上不下的地位,民不親、官不畏,而且責任還很重。所以左宗棠說以自己的能力,還是當知縣比較稱職,至於曾國藩的舉薦,只能敬謝不敏了。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左宗棠是在謙虛,其實不然。在左宗棠的字典裡,從來就沒有謙虛二字,張狂的話還在後頭。左宗棠接著說:

“此上惟督撫握一省大權,殊可展布,此又非一蹴所能得者。以藍頂尊武侯而奪其綸巾,以花翎尊武侯而褫其羽扇,既不當武侯之意,而令此武侯為世訕笑,進退均無所可。”


曾國藩舉薦左宗棠當知府 為何左宗棠卻說只想當知縣?


原來,左宗棠不接受曾國藩的舉薦,並不是真的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恰恰相反,左宗棠覺得自己的能力太足了,只有當上總督巡撫,手握一省大權,才能真正展示他的才能。

而且我們知道,左宗棠向來喜歡以諸葛亮自喻,在這裡也不例外。你曾國藩想用一個知府就收買我左某人,那豈不是相當於給諸葛亮一個小官做?不好意思,我左某不領受,繼續留在家裡耕田好了。

當然,曾國藩當時自己都還不是督撫,況且左宗棠還只是嶄露頭角,不可能一步登天直接給他一個省長做。左宗棠自己也清楚這一點,所以說“非一蹴所能得”,選擇以潛龍在淵的姿態蟄伏,繼續等待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